安子:春节里的那些事(之一:春联)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转发分享。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文/安 子

又是一年春节时,屋外,鞭炮声稀疏的很,远远近近,隐隐约约的,让人内心觉着安静,觉得没有什么不平常,较平素,或许只是多放几天假而已。
不记得是第几个年头没有回去过年了。从去年开始,我刻意让自己学会“健忘”,习惯性地把不愉快的人、不愉快的事、幸福的事和幸福的人都学会忘记,即使做不到真的忘记我也把这些放于心底,不轻易的碰触。不愉快的,忘记了,内心也就平静了;愉快的,忘记了,代表曾经幸福过。即便相同幸福的事在下一次出现时也一定是另一个味儿,它也绝不会再拐着弯给绕回到原来幸福的点上,这之间,或许就有那么一点所谓的轻重吧,学会忘记也就意味着学会又或是强迫放下,我现在常这样想。
我其实不太喜欢这里的春节这么安静。本来过年了,本该就热热闹闹的,怎么就听不到几声鞭炮声呢?我想,或许是政府为了安全,禁止放鞭炮的缘故罢,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似的。真的,广东的春节只不过跟平时比,公路上车子少了、生活中噪音小了、平日里工作少了、空气里也单单只是安静些了而已。但是,就那么一二天或者三四天的功夫,这种忙忙碌碌的生活慢慢地又来了,让人觉得身心疲惫,在心灵上有一种寄托的拥堵。这儿的春节,没有什么特别让人感动的事情,也找不到哪里可以被说成是年的代表性。可能单单是日日好菜好饭,单单是街道上挂几个灯笼放几盘菊花摆一二颗年桔、单单是在某个小巷的拐角处听到刘天王的《恭喜发财》等等。不过,今年的春节,这儿搞了一个比较有特色的活动,“请财神!”。捧财神的人复古的打扮,陪伴的三二个工作人员亦是。过节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手里拿着三根香,争先恐后的往财神跟前凑,都想摸摸,都想祈祷在来年中自己财源滚滚。
记得老家的春节也是体现在“钱”字上,虽然那钱字是穷。小时候,只有过年了,父母基本上才会请裁缝到家里来给孩子们做件新衣服(也可能是好几年才请一次),买好多零嘴,餐桌上同时才会有大碗的鱼、大碗的肉、大碗的鸡,总之满桌的好菜。每年三十晚吃年饭以前,母亲都要从山上采回来一种辣叶,这种叶子在火上烤时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像极了放鞭炮(寓意顺利吧)。然后在柴房找个位置放好了,等到第二天我们给她拜年时用。三十那天出门做事,母亲总会叮嘱我们早些回家,晚上要早点吃年饭。下午的时候我们也真早早收工回去,父亲帮母亲盘旋着弄鸡弄鱼的,姐姐们把干净的被子铺到床上,到溪里头挑上满缸的水,洗足了春节初一初二初三的青菜,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然后搬出梯子贴对联。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我们家的对联都是请村里的近邻帮忙写,有时候就送去给小田的叔叔写。难就难在叔叔家离的太远,因此,请近邻写的机会总是很多的。大概那个时候请人办事比较干贵,我父母总觉得欠写对联的人太大的人情,笔墨纸是送过去了,还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在以后的日子里是还要找机会还对方一个人情。而我也看到,只要近邻写好对联给我们家送来,母亲总是格外的感激。事实上,除了感激外,父母也常常因为姐姐们没有把书念好而自责。有一次我听到姐姐说:“我们家的春联怎么写着“生意兴隆”呢?什么用意啊,我们是农民又不是生意人家!”父母知道后说这个春联就不要贴了,可能人家写错了。父母其实是明白也是生气的,写春联的人也并不糊涂,但春节图个吉利,也不便于发作自然就算了。那个年代,每家每户那么多的子女,能够上过几年学的也算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我是觉得某些人太不地道,表面上帮忙实地里在文字上大做文章,实属卖弄或者炫耀罢了。小学毕业了,那一年春节,父母又说春联还没有写呢。姐姐看了我一下,说:“让小妹写,读了书连个春联也不会写太不像话了。”我知道姐姐是不想再给别人嘲笑,虽然我也学习写毛笔字已经二年了,但写对联从来就没有写过,怎么能行呢?想了想,还是装着胆子对父母说:“我试试。”
从母亲的柜子里找出一本发黄的黄历,翻看着找出哪些比较合适的春联,小姐姐把大张大张的红纸裁成约三十厘米左右宽的长短不一的条幅,三姐姐把家里最大的四方桌搬出来,一件一件组装好,又去找了毛芋头,拿了碗准备做桨糊。我选好对联后,开始紧张起来,必竟这么大场面的事还从来没有做过。小姐姐从叔叔那里学来怎么样折对联,比如大门上的对联可能写十一个字的,她就把那张条幅折成十一个相同的框框,每个框框对角再折一下,然后摊开了,告诉我只要在框框的正中央写字就好了。我写好一个字,小姐姐就在那头拉一下,说让我写下一个字方便些,父母这时也放下活计凑在旁边看,默默不语地,我知道他(她)们压根就不会评论我写的好与坏,即使写的不好,依然会表扬我说写的好。对联写好后,姐姐们把它平放在床上,柜子上,地板上,一一对应放好,非常恭敬又小心翼翼地,那认真与快乐的表情好像比我还高兴。而我呢,虽然是自己硬着头皮写的,那字也真的奇丑,但家人那么的开心我便也觉得快乐。
姐姐们扶着楼梯把对联贴到门槛上去,邻居觉得奇怪,跑来看,说:“哇,你们家的对联,谁写的啊?”一幅若有所思的样子。
“我妹妹写的。”姐姐在梯子上笑着说。
“我写的。”我带着骄傲与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姐姐在上面忙着,我扶着楼梯,抬着头告诉她哪里该往上一点,哪里贴太斜了。有时候姐姐把左边的对联贴在右边,右边的贴到了左边。我自己也摸不着头脑是不是贴返了,要想不起来就跑去翻黄历,姐姐就说:“没事!春节贴个春联图个喜庆,能够意思意思就行了。”说真的,这时,我就很感谢我的姐姐,感谢她们能够包容我的样子,能够对我不再那么苛刻。还没有贴完,有好几个邻居都来看了,爸爸们来了,小孩子们也来了,没有一个人说字写的好的,也没有哪个小孩子真心地说写的难看的,每个人都哈哈大笑,再哈哈大笑。不过,每个人最后都说着“要的,要的。可以,还可以。”不管出于何意,对于我反倒是一件好事,因为出了一次丑后却也坦然了许多,后来自家的对联都是我写,下手也放开多了。于是邻居家的爸爸就对他儿子说:“人家隔壁的对联自己写,我们家的就你写吧。”他儿子在下手前笑哈哈地跑来看我写,问水缸上该写点什么?家畜栏上该写点什么?我们那茅厕是不要写对联的,我却想写,但不知道写什么话才好。只是高兴,有股傻劲,想了想,写了“讲究卫生”四个字,姐姐们不愿意去贴,我自个跑去,斜斜地贴在墙上,算不算对联,自己也不确定。而邻居家儿子最终有没有写成,已经不记得了。
我的二舅是一位老师,写的一手好文章。我母亲不常带我去他家,大约最多一年一次的样子,但凡每次去了,他都要送我一些东西。书啊、画啊、写字本啊,总是鼓励我好好读书,说如果要作业本,舅舅会买给你。童年中,我能得到这些东西是我最大的幸福。我的三舅,一个生意人。每次去了,我常在他面前跳舞、唱歌。总也得在他面前即兴发挥一番,虽然我长的并不漂亮,反应也不快,但他们全家都比较疼我。当我把那首《西游记》的主题曲喊的他们全家笑的东倒西歪时,最难能可贵的是,我的三舅竟然站起身来跳舞给大家看。握紧拳头,二手放于胸前的位置,一张一开像昆虫展翅般快速地打开收起,收起又打开,左右脚在地下有节奏的快速地踩着,整个身子跟着手和脚的节奏跳动起来,嘴里面唱着敲锅子时更确切地说像是打铁场很多人一起打铁时的音调“叮叮嗙嗙------叮叮嗙嗙;啨啨哐哐------啨啨哐哐;”很激昂的节奏,这是我最值得珍贵的回忆。
我的表哥和表姐写的一手好字,我常趴在书桌上看,写好了的,他(她)们就一张一张地贴到墙壁上、自己的床头上。小表姐不厌其烦地练着同一首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母亲就说,你姐姐的字写得极好,你该学学。我就依葫芦画瓢一笔一画起来,然后背熟了,把诗带回家去。其实说这些跟春联没有多大关系,只是,因为我母亲说我该学学,我就专拣有字的地方看。我把三舅家的对联看遍了,特别记下了客厅神位上的对联,觉得这对联好大气、好好看,中间是大字,大字的二边各一行小字,抬头还有横幅,底下还有二个字落底。真是好看!而在家,母亲的黄历上没有注明神位上的对联怎么写,所以我一直都不知道写什么,也背下了,回去也这样写了,对联的具体意思是什么,困扰了好些年,真的,现在还没有明白过来。还有我的姑父,他喜欢抽纸烟,我们之间从来没有过正式的谈话,即使遇上了,他也从来不叫我。在我的印象里,我就觉得他是那种文人型的并且很小气的那种人。有一次,我背着打猪草的背篓在他家门前的草滩上摘长豆角,是我家母亲种的,也就摘了那么一小捆儿。然后,我顺着路去到他家旁边去打猪草,他叫住了我,说:“你咋把我大女儿家的豆角摘了呢?”我说:“是大姐家的吗?我摘的我家的。你要是要的话拿去吧。”我把背篓底顺歪了全给他看,然后把豆角全给了他。嘿,这老头,不卑不亢的,也不说话也真的收下了。到现在,我还记着呢,我是七八岁的小孩子嘛,故意胡弄人。也就这一次,破天荒地,他跟我聊起了天,他坐在大门口用藤编的坏椅子上,裹着纸筒子,看着对面的大山,跟我说:“沈从文先生可以啊,我喜欢他的湘子崖,当年……”那一次他说了很多话,像在跟我谈心似的。可惜,我那时年纪小,可记得的并不多。多年以后,我想试着去回忆我的姑父,便也试着去读沈先生的书,也特意去读了《湘子崖》,发现我根本不喜欢,也不喜欢这故事的情节。等我长大了想胡弄一下姑父的时候他却不在了。我对姑父有一种特别的、特殊的情感.他好像总在告诉我,人,应该要多学点知识才对。也许,他是在告诫我的罢。
写春联的事情一直都在心底的记忆中,不是写春联的本身难忘,是请别人帮忙写春联大玩书面文字游戏使我难忘。

作者简介

安子,原名韩晚香,湖南株洲人,革命烈士韩国林的小孙女。笔名:迁徙的女儿、安尼、韩香(寒香)。若干作品发表于《世纪瞭望》杂志、《作家报》《女报》《张郁文箱》《精短小说》、长安电台等,歌曲《小雨哗啦啦》入选《儿童音乐》杂志、《晨风吹》《白浪河》等,获得优秀奖。作家报结集出版《启封集》。新看点网文学作品专版,长篇小说《希望》讲述主人公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中,在多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心怀感恩,心中有梦,对事物、理想的努力追求、追梦……现为华夏精短文学签约作家,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往期链接

韩晚香:由荒废的园子想到的……

韩晚香:是非对错

韩晚香:养老院的故事

(0)

相关推荐

  • 汉简集字对联9幅

    看多了那些千篇一律的电脑集字春联, 是不是有点腻? 今天给您奉上汉简集字对联9幅, 古朴之气扑面而来... 或但借其中一笔, 增加春联的雅意: 或拟定其中一幅, 悬于书斋赏玩...

  • 姑 父

    苗晓瑛,长安作协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二零一六年底开始写作,至今已在<陕西工人报>及<陕西作家摇篮>,<南城文化>,<西北作家>,<陕西散文之 ...

  • 安子:春节里的那些事(之四:讨春)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 ...

  • 安子:春节里的那些事(之三:果杯与拜年)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 ...

  • 安子:春节里的那些事(之二:年饭)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 ...

  • 马潇焓​​《​​春节里的一件事——包饺子》 指导教师:何凤华

    春节里的一件事--包饺子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五8班 马潇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过年应该是个热闹的场景.泡腊八蒜.置办年货.贴春联.买杂拌儿糖--各家各户 ...

  • “春节里的故事”获奖作品公告

    "春节里的故事"获奖作品公告 由冬歌文苑工作室主办的"春节里的故事"征文活动,自2021年1月20日启动后,得到了社会各界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截至2021 ...

  • 它被誉为中药里的“和事佬”,可调和百药,独得医圣仲景的青睐!

    甘草以其味甘甜而得名.然甘与甜虽字义相近,究竟甘较甜含义为广.说之甘字,"五味之美好者为甘",即言甘味已远远超出甜味之外. <名医别录>谓:"甘草温中.&qu ...

  • 夜雨剪春韭:菜园里的那些事

       三月的夜雨,是淅淅沥沥的春雨,一夜之间它就点染了高高低低的桃红柳绿,收复了远远近近的山村水廓.这样的雨夜里,人们可以诗,也可以思.一千多年前,在淅淅沥沥的雨夜里,有位诗人叩开旧友的柴扉,品尝了朋 ...

  • 正月里做这些事,鸿运当头,财运不断!

    进入新的一年,大家都希望自己能有个好运,将2020的不顺都赶走,在2021可以诸事顺遂.那么,怎么做才能拥有好运呢? 新年伊始,阳气渐旺,如果在这个时候,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这一年,你都能好运不断.因 ...

  • 龙泉八景里的那些事(二)

    龙泉八景里的那些事(二) "吉州西上是龙泉,万点青山万户烟"这两句诗,道出了龙泉县的位置和景色.写这两句诗的人是杜一鸿.有人说,杜一鸿是清乾隆年间龙泉县的县令,他在县令的位置上做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