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沉思录(03)——中医的思辨
任何一门学问的研究大抵有两种方式,一是思辨,一是实证。比如物理学,有的人坐在办公室想想算算,就能解决问题;有的人则用实验验证来不断前进,也能解决很多问题。前者重思辨,后者重实证。著名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一生的特点是思辨能力超群,被认为智力超过爱因斯坦(当然,爱因斯坦也是重思辨的类型);而著名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则重于实践。特斯拉评价爱迪生有段非常经典的话,“他如果知道一些起码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就能省掉90%力气。他无视初等教育和数学知识,完全信任发明家的直觉和建立在经验上的感觉”,无疑,特斯拉所强调的即思辨的重要性。历史事实也证实,爱迪生与特斯拉相比,爱迪生更是一个成功的商人,爱迪生在科学方面的贡献极少。
与西医相比,中医更重于思辨。比如拉肚子,西医是从血液或粪便中检验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解决掉原因。中医不这么做,依据望闻问切来辨证,把身体的偏枯调整到正常,拉肚子就好了。假如辨证为热利,在人的肠胃则未必一定有热,但这么做就有效。中医辨证的过程就是思辨模型,思辨模型可以看成一个黑盒,脉症即输入端,结论即输出端,只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就成,不用管它中间细节是什么。这就是中医的高妙之处,没有陷入到局部,没有陷入到细节,而是强调人的思维能力。
多年以来,我的思维都站在《周易》这一边,这一边的特点重于思辨。举个例子,《形而上学》很多人熟悉(不过大多数人熟悉的只是这本书的名字),当我读到《形而上学》的时候,我觉得亚里士多德太牛了,在那个年代,能具有这种认知能力,是很了不起的,我非常叹服亚里士多德的思辨能力。但是,当我读到《国富论》的时候,就是另一种感觉了,几百字能讲明白的东西,硬生生讲了几十万字。我喜欢读《易经》,就是因为文字少、道理深,就像啃骨头,满口满口都是肉,这个感觉才叫爽。我从不看小说,几乎所有超过1000字的记述类的文字我都不看,我忍耐不了那个繁琐。
很多人难以接受中医的思维方式,主要原因是,在中医里,所有的思辨模型都是“虚”的。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先后天八卦、天干、地支等等,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你学过预测的话,就知道还有更虚的)。比如中医所说实热,按照西医的思维,“实”和“热”一定要找到对应的物质或者指标数据,“实”是什么地方实,填充物是什么,“热”是什么地方热,热到了什么程度。如果按照西医的思维去找中医所言的“实”和“热”,那么你永远都不可能进入中医门径。实热这件事在中医怎么理解呢?通过望闻问切,用某种思辨模型判断为实热,然后“随证治之”就行了。
用软件行业来对比中医和西医,西医就是比特币矿机,数量庞大,只能执行简单运算,而且搞出来的东西很可能不解决实际问题(生命现象不遵守逻辑法则);中医就是少数的高配电脑,强大的存储能力(博览群书),强大的运算能力(辨证),还有强大的虚拟机能力(Virtual Machine)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能力,永不落后,水平之高“与天地准”。
智者求同,愚者察异。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从常识中顿悟普遍真理,然后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顿悟,《孙子兵法》没有一句话讲怎么样挖战壕、下伏兵,讲的全是用兵之道,只有得道,“术”一类的东西都是信手拈来。在中医典籍中几乎看不到归纳性实验,不是因为中国人物理、化学、生物之类的分科来得太晚,而是本来就不需要这么做,中医不通过实验来归纳总结(形而上,由器到道),只需要在想明白以后,在实际中来确认(形而下,由道到器)。实践重要不重要?当然很重要。但是,我们看看历史,孙膑、庞涓、诸葛亮这些人,出道之前就没有在军队待过一天,照样常常打胜仗。把事情中包含的道理想明白了,自然就懂了、就会了,直接上手就可以。对于这种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爱因斯坦曾言道:“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中),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陈某不才,我对此完全不这么看,愚以为,中国古代之所以杜绝“奇技淫巧”,就是因为已经了知发展科技最终的弊端,一定是提前耗尽自然资源,造成种群灭亡。从这个角度讲,爱因斯坦看问题还是逊色了很多,中国人不需要验证就知道结果必然如此,中国古人看到的是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爱因斯坦只仅是个搞狭义科学的人。中国有历史记录的几千年文明中,统治者始终没有放开那个“科技世界”的“潘多拉魔盒”,而道德和智慧却始终被崇尚,这才是中华民族的可爱之处,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当然,爱因斯坦和李约瑟一类的人,他们都是中国文化的门外汉,中国文化,见山常常不是山,并非是一元论思维为主体的人所能容易了解,他们都是外国人,这是可以原谅的。
当代某些中医名人,讲述药物的时候去掉了归经,另一些中医名人,他们的思想也几乎是西医的思维模式,虽然都是名人,但,读了他们的书,很容易勾起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的悲伤。去掉归经,像“附子泻心汤”这样的方子就很难理解,黄连性寒,附子性热,寒热不就中和了吗?中和了还有什么药效可言?如果我们把中医特有的东西都摒弃,中医至多只能叫经验医学或者药物学,与其这样,还不如去玩西医(脱离了自然法则的医学都是忽悠,黑猫白猫,不抓老鼠的猫都不是什么好猫、都是骗钱的噱头)。当今中医从业者质量下降,这些人当是罪魁祸首。
古人所讲的中药的性味归经,用的是“内证”,我认同这种观点。内证,就是从身体内部去证明,与动物实验不是一个路子。当人的精神境界达到高度专一、纯净、安宁(数息观心,入静,入定),直接可以看到、听到身体内外所有的一切(内视返听),直接记录下来就是了,哪里需要什么实验归纳?中医的上层是道家,人没有极高的智慧,没有内心的虚明,其它一切“知”、“识”,都是偏见和妄念。当然,亦有人否定“内证”之说,认为缺乏过程验证和资料记载,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至少中医承认比自己更高维度的事物的存在,仅仅这一点,就非常值得西医低头学习。我幼年时好奇气功,曾花费很多时间“修炼”,也曾成功转过“河车”,“周天”完成之后确有脱胎换骨之感,所以我对“内证”之说深信不疑。道家著作《周易参同契》对于“长生不老”有一套严整的操作法则,感兴趣的人不妨探索探索。这里只是指出,不要以为身体只有“生理”这一套运作方式,至少还有道家讲的那一套方式。
刘力红在《思考中医》里面提到的名医李阳波,是一个思辨能力很强的人。李阳波《伤寒论坛讲记》开篇就强调“阴阳术数构系”的重要性,而李阳波的《中医望诊讲记》则讲了大量与“相术”有关的东西。比如面相的三庭,上庭、中庭、下庭,一般来说,下庭较窄的人晚景不佳,如果格局高、神气足则例外(比如鹤形人)。为什么下庭窄的人晚景差呢?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思维特点,《周易》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用现代的话讲,可以说是“同结构,同因果”。比如漏斗,入口宽出口窄,从漏斗口接水,必然是先宽后窄。“先宽后窄”用到人身上,那就是前面路子宽,后面路子窄。这种类比,就是“象数”的思维特点之一。稍微验证一下,发现真的就是这样,那么这个模型就是成立的。思维再扩展一下,这个人为什么会晚景不佳?如果一个人做事情,总是开始的时候很厚道到后边(对别人来说)是一个坑,是否也是和“先宽后窄”是一样的结构?还可以继续推测这个人的子女情况,他自己就是现在,他的子女就是将来,“先宽后窄”是否也暗含了他的子女将来门路较窄?相术中有很多东西非常高明,识人辨物事半功倍,对相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公笃相法》。
为什么中国会有阴阳术数这样的学说?愚以为,因为这些是有效模型。记得很多年前,我第一次看到有人说世界由“物质、能量、信息”构成,我就觉得这种观点非常可笑,因为这种表述只能解释物理现象,不能反映生命现象。在我的观念中,一直把物理现象和生命现象区分开来。比如说路上有一个坑,用石子填起来,那一定是可以解决问题的,这就是物理现象。再比如,邻居五保户吴老二,好逸恶劳、脏乱差懒,政府为了“全民奔小康”每个月给他500元生活费,这些人只会越来越懒,这就是生命现象。以物理现象的思维来解决生命现象,从出发点来说就不靠谱。反过来看,生命现象则必然包含了物理现象,比如人体的运动系统,这就是物理过程。甚至可以说,一切事物的终极,都是生命现象。生命现象包含了物理现象,所以,孔子在《周易》十翼中有“易与天地准”之说,邵雍在《皇极经世书》中也是“物理”与“性命”并齐。
关于生命现象,再多说几句。生命现象的特点之一就是“越补越虚”。我小时候常常想一个问题,如果天天吃“补药”,最后会怎么样?会更健康还是会更差?后来我读了很多中医书明白了,开胃药越吃,胃口越闭。所以说,健康这个东西,不能惯以物理现象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当今有所谓的“营养学”,这个学科就是一个笑话,因为这个学科不存在功能,如果每个人按精准的营养配比来摄入,为什么仍然有人会生病?西医所言的补钙,就是石子填坑的思维,一个人缺钙,就给吃钙,也不想想看为什么别人不用补钙也不缺钙,不补钙以后,这个人照样还会缺钙,就说明问题完全没有得到解决,这是哪门子的解决方法?从社会现象中看,家长给孩子补课,这和给孩子补钙是完全一样的道理,孩子语文不佳就给补语文,数学不佳就给补数学?眼前有没有效果,有,但是长远呢?会不会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会不会增加孩子的挫败感?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就像一个机器,不加油、不供电它就不能工作,每一步都必须借助外力来推送,这样的人有什么生命力可言?能否在社会竞争中占据优势?一个民族大量存在这样的人,民族会不会衰退?再换个角度看,语文数学能有多大价值?我们当前的教育政策是否以修身立业、富国强民的目标来培养人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大字不识通六经,一个人脑子明白就行了,为什么非得去摆文弄墨?我建议很多为人父母者还是及早清醒清醒,《易经》里面有“艮卦”,生命是有限的,如果没弄明白道理,就不要轻易去瞎折腾。
生命是一个活体,这和物质完全不一样。比如你脚被石头砸了,你会因为疼痛喊出声,甚至全身抽动,但是,一条板凳的一个腿断了,其它三条腿完全不会有任何反应。生命现象的相互影响是对整体皆有影响,比如国家一个政策,目前会有什么影响,以后会有什么影响,会不会因此触发一些巨大的灾难,这和中医的思维方式完全一样。
中医的思辨模式,就是古人用来模拟生命(政权、人生等)现象的“阴阳术数”构系,这一套法则包含并超越了数理逻辑。强调思辨,是因为我们达不到内视返听、“玩心高明”的水平,我们需要用脑子来代替“心”,我们这种层次的人,只能依赖思辨去解决问题。学习中医,是先学“道”再试“器”,先建立思辨模型(比如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然后来验证、完善这些模型,最后纲举目张而枝繁叶茂。
需要提醒的是,阴阳术数是对“道”、对自然法则的模拟,是一种方便途径,并不是唯一准则。也有很多人并不了解阴阳,也未曾去参悟什么,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却暗合于道,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美国著名金融投资家乔治·索罗斯,就是这种类型。
这段文字合起来可以总结为3句话:1、健康问题是生命现象;2、阴阳术数构系是生命现象的有效模型;3、中医用阴阳术数构系来解决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