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学堂[007]中国古代肖像画源流

◇   源流   ◇

“肖像画”——人物画的一个分支,

原是西方绘画术语,

中国古代绘画中称其为“写照”、“写真”或“传神”。

据文献记载,中国肖像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早期。现今已知最早的肖像画是长沙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反映出早期肖像画人物多作正、侧面,勾勒以线描为主,色彩单一等特点。

《人物龙凤帛画》

《人物御龙帛画》

两汉时代,宫殿庙堂画中出现了纪念性的肖像画,如汉灵帝曾命蔡邕在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肖像画开始强调以形写神,注重对眼神的刻画,如东晋顾恺之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而此时期存世的画迹多为壁画,例如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标志了肖像画趋于成熟。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

顾恺之  《 女史箴图 》局部

杨子华《北齐校书图》局部

唐代的肖像画创作逐渐增多,阎立本、吴道子、尉迟乙僧等人皆擅写真。如阎立本的《历代帝皇像》﹑《步辇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阎立本的《历代帝皇像》局部

《历代帝皇像》是按史料来推测而刻画出来的形象。描写较细致,人物的神态,面部皱纹的凹凸层次也写得很突出,而明暗的表现则只是用比较概括性的线条勾勒与渲染。这一写作方法一直被后人所推崇,成为中国人物画的主要技法之一。

阎立本《步辇图》 局部

阎立本既是画家又是官员,故其所写的《步辇图》中的唐太宗,是对真人而画的,带有肖像画特征,可信度较高。

阎立本《孔子弟子像》 局部

五代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主角韩熙载,五代十国时南唐官吏。后主有心想韩熙载为相,韩氏见当时形势不妙,无意强撑为相,为避免后主李煜的猜疑和挽留,于是以声色为韬晦之所,倾家财,夜夜笙歌,与宾客纵情声色嬉乐。为探听韩熙载的夜生活,李煜派画家顾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宣和画谱》)这就是绘制此卷画的主要原因。

至宋代由于山水画、人物画的兴盛,肖像画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以帝后圣贤像居多,表现手法较为写实,此外亦有一些文人学士像。

《徽宗半身像》

《宋仁宗慈圣皇后画像》

《宋太祖半身像轴》

《宋太祖坐像轴》

《宋宁宗后坐像轴》

宋 佚名《睢阳五老图》

《睢阳五老图》绘制的是冯平等五位北宋名臣的全身肖像,原为手卷,绢本设色,清代改为册页。该画于民国时期流出海外,如今一分为五,藏于美国三家博物馆。

在元代,文人画渐成主流,肖像画民间化的趋势明显。在宋代已出现了不少文人学士像,为文人绘像的肖像画家以元代王绎最负盛名。其作品有别于以往通体并重的画法,使肖像画的特色愈加明显。此外,元人存世的文人肖像画还有《倪瓒画像》,画中人物一手执笔,一手展卷,身后屏风绘山水,体现出其文人的身份。

元  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是目前已知第一件画家在肖像画上署名的作品。

元 刘贯道 《元世祖忽必烈画像》

元 刘贯道 《皇后察必画像》

后妃像的发展与帝王像趋同,而元代的后妃像极具特色,画中人物均为圆脸,丰颊高颧,是典型的蒙古族妇女的相貌,可见此时的画像十分写实。

王绎《杨竹西小像图》

王绎《杨竹西小像卷》是写照与默写兼之,多线描、少晕染;可见其为文人画家中开写照风气之先。其撰写的《写像秘诀》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肖像画理论专著;有云:“彼方叫啸谈话之间,本真性情发见,我则静而求之。默识于心,闭目如在目前,放笔如在笔底。……近代俗工胶柱鼓瑟,不知变通之数,必欲其正襟危坐如泥塑人,方乃传写,因是万无一得,此又何足怪哉?吁吾不可奈何矣!”

元 张雨题卷《倪瓒画像》

元  赵孟頫 《自画像》

至明清时期的肖像画形成多种画法,如传统画法、江南画法、墨骨法等。宫廷画家仍以历代帝王名臣像为创作主题,尤其是在乾隆年间外籍画家郎世宁、王致诚等人引进了西洋画法,强调人物的立体感,影响了宫廷画家的绘画技法。

明代的士人肖像画主要由职业画家创作,或由文人画家补景合作。晚明的曾鲸,大量吸收了民间画师的技法、也有说是吸收了西洋画的写法——少线描,多晕染;流传下来的画有几幅,即《张卿子像》、《顾梦游肖像》、《葛一龙像》、《王时敏像》。几件作品都是着意于面部五官的细意描摹,身躯部分空勾数笔而成。

明  曾鲸《张卿子像》

明  曾鲸《顾梦游肖像》

明  曾鲸《葛一龙像》

明  曾鲸《王时敏小像》

明  郭诩 《朱子像》

明清时期的写真画师,技术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从《明人肖像册》中可以看到其人物的面部五官的细致描摹,就连一些皱纹,斑纹也不会漏掉,通通都把它画出来,极其逼真。

明 人物肖像画《十二肖像册》局部

明人肖像

明清时期,帝王像的创作趋于完备。明代每朝皇帝几乎都有此类画像,其中仅朱元璋一人就多达十余幅。清代的帝王像较明代更加繁复与华贵,人物的写实性有所加强,这与西方传教士画家入职宫廷有密切联系。

明 《 明太祖坐像轴 》

明 《 明仁宗坐像轴 》

清  郎世宁 《 乾隆帝像 》

清  郎世宁 《 乾隆帝皇后像 》

清  郎世宁 《 乾隆帝令妃像 》

《 紫光阁功臣画像 》   局部

《 紫光阁功臣画像 》   局部

功臣像是古代君王表彰对国家社稷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功之臣的一种方式,具有一定的道德训鉴意义,是政治功利性的表现。此类肖像一般是由君王下诏,一位或多位宫廷画家合作绘制。功臣像的创作大多沿袭两汉时期确立的传统,即一人一像,并辅以文字说明,人物刻画要求“形神兼备”。由于功臣像具有群体性质,此类画像还需呈现出气势恢弘的效果,尤其是在清代乾隆、道光、光绪时,每每图绘功臣的人数多达上百人。

到清代,擅长士人肖像画的有禹之鼎、虚璋、丁皋等人,其中以康熙时期的禹之鼎最为著名,写真被誉为“当代第一”。其肖像画有多种面貌,如纯用墨骨法的《纳兰性德像》及用白描法画的《王原祁像》等。

禹之鼎《纳兰性德像》

禹之鼎 《王原祁像》

…………◇……………◇……………◇…………

近日,一直在梳理肖像这个模块——看画论类编中所有相关篇章,搜集历朝代所有相关画作。概览、尽可能全览是必要且重要的第一步,不理出个明白,动手则心虚。如此,也更清晰自己喜欢的画风——必须学习、谨记、继承的画风。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