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富:瑞雪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那么,什么样的雪才能称为“瑞雪”呢?
“瑞”本义是指头部为圆弧曲线的玉器,诸侯朝见帝王时所执的玉器称为“瑞玉”。瑞有吉祥、好预兆之意,如瑞气、瑞雨、祥瑞等。人们把洁白无瑕的雪称为“瑞雪”,是把雪作为吉祥的象征,寄托了美好的愿望。至于“瑞雪”的提法最早出于何处,虽无从可考,但是人们对瑞雪咏之、赞之的诗文却有迹可循。南朝诗人张正见在《玄圃观春雪》诗中写道:“同云遥映岭,瑞雪近浮空。拂鹤伊川上,飘花桂苑中。”唐太宗李世民在《喜雪》一诗中云:“结叶繁云色,凝琼遍雪华。……怀珍愧隐德,表瑞伫丰年。”唐玄宗李隆基也在《野次喜雪》中说:“每云低远岫,飞雪舞长空。……为知勤恤意,先此示年丰。”李世民和李隆基的诗中尽管没有“瑞雪”二字,但是有预示丰年的意思。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冬,36岁的韩愈在京任监察御史。此年关中大旱,百姓困苦,而贪官却聚敛不已,韩愈忧心如焚,写下《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上书朝廷,为民请命,其中有“今瑞雪频降,来年必丰”之句。明代文人茅维在《闹门神》中说:“只见瑞雪飘遥,罡风淅沥。”施耐庵的《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中写道:“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镜花缘》第三回“徐英公传檄起义兵,骆主簿修书寄良友”中,叙述残冬的一天,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在暖阁饮酒赏雪,唱和吟诗。武后看到天空雪花漫天飞舞,地上白雪皑皑,不觉喜道:“古人云'瑞雪兆丰年’,朕才登极,就得如此佳兆,明岁自然五谷丰登,天下太平了。”著名作家峻青在《秋色赋·瑞雪图》中抒发道:“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画图!”
何时下的雪能称为“瑞雪”呢?从农谚便可得出结论。如农谚说:“腊雪盖地,年岁加倍”、“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等,都说明了冬天里下的雪是“瑞雪”。因为冬雪对农作物越冬是有帮助的。在寒风呼啸的冬季,地面上的雪就像一条又厚又软的棉被,覆盖在越冬的作物之上,防止了土壤中的热量向外散发,又阻止了外面冷空气的侵入,为越冬作物营造了一个温暖适宜的生长环境,保护其安全过冬;积雪还阻塞了地表空气的流通,可使一部分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窒息而死。雪融化时,由于要消耗大量的热量,而使土壤温度骤然降低,此时可把土壤表面与作物根茬里的害虫和虫卵冻死,使农作物生长时的虫害大大减少。吴藕汀在《小雪》诗中说:“小雪寒菘虫害少,何妨大胆入庖厨”;北宋诗人欧阳修在《晚过水北》一诗中写道:“寒川消积雪,冻浦渐通流。”积雪慢慢融化,雪水又渗入土中,就像进行了一次灌溉一样,对缓解来年开春旱情大有好处,所以有“小雪大雪不见雪,小麦大麦粒要疼”的谚语;黄庭坚在《次韵张秘校喜雪三首》中说:“润到竹根肥腊笋,暖开蔬甲助春盘”。科研人员测试,雪可吸附空气中大量的游离气体,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氮化物。这些氮化物被融在雪水里带到土壤中,成为最好的肥料。唐朝诗人无可在《小雪》诗中说:“作膏凝瘠土,呈瑞下深宫。”雪水中含有抑制作物生长作用的重水少,所以用雪水浇灌,不仅能增加产量,而且还可提高作物的品质。新疆的哈密瓜和葡萄之所以甘甜味美,就是因为用大量的雪水浇灌;雪还能将空气中的污染物冲刷掉,使得空气清新、湿润,净化空气,减少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呼吸道疾病。所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初春》有“且欣一雪压灾瘴,不怕连阴咽管弦”的诗句。开春以后,农作物返青生长,如果此时下雪,势必会形成“倒春寒”,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谚语说“冬雪丰年,春雪讨嫌”。
“年丰腊雪经三白,地暖春郊己遍青。”春回大地,残雪消融,憋了一冬的农作物苏醒了,在雪水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广袤的田野一片葱茏茂盛,一个五谷丰登的丰收之季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