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指南汗证诊治精粹
【中医指南】汗证诊治精粹
汗证是指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根据临床表现,有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时时汗出,动则益甚为自汗;睡中汗出,醒来汗止为盗汗;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肢冷息微为脱汗;恶寒战栗而汗出为战汗;汗出色黄为黄汗。本节主要讨论自汗与盗汗。
1/11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多。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述,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但“自汗、盗汗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临证指南医案》对自汗、盗汗提出了治疗原则:“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医林改错》认为瘀证也可致自盗汗,治宜活血化瘀,“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可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
自汗、盗汗作为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伴见其他疾病过程中。本节讨论单独出现的自汗、盗汗;至于其他疾病所引起者,在治疗原发性疾病的基础上,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西医的甲亢、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也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肺气不足 素体薄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肺与皮毛相表里,若肺气不足,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致自汗。
2/11
2.营卫不和 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或表虚之人微受风邪或湿邪,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出。
3.心气不足 思虑太过,损伤心脾,或病后损伤心气。汗为心液,心气不足,不能固汗而致汗液外泄太过,引起自汗或盗汗。
4.阴虚火旺 心主血,肾藏精,精神过用,起居不慎,亡血失精,致血虚精亏,虚火内生,津液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导致自汗或盗汗。
5.邪热郁蒸 由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以致肝火或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不因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昼间汗出浸浸,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浸浸,醒后汗止为盗汗。
(2)除外其他疾病。查血沉、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基础代谢,胸部X线摄片,痰涂片,做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等检查,除外甲亢、肺结核、风湿热等。
3/11
2.鉴别诊断 自汗、盗汗应与脱汗、战汗、黄汗相鉴别。
(1)脱汗:脱汗多在疾病危重时,为疾病危急的征象,主要表现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又称绝汗。
(2)战汗: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是机体正气与病邪斗争,驱邪外出的一种防御措施,其特点是全身战栗,随之汗出。
(3)黄汗:黄汗是汗色发黄,染衣着色,因此和其他汗证较易鉴别。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应着重辨明阴阳虚实。一般来说,汗证以虚者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等热邪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自汗久则伤阴,盗汗久则伤阳,出现阴阳两虚或气阴两虚之证。邪热郁蒸,病久伤阴,则见虚实兼杂之证。
治疗要点 虚证当根据不同证候治宜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
4/11
子、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
(一)肺卫不固
1.临床表现 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体倦乏力,面色少华;易于感冒;苔薄白,脉细弱。
2.治疗原则 益气固表。
3.代表处方 玉屏风散。
4.加减应用
(1)汗多者,加浮小麦30克,糯稻根、牡蛎各20克,以固表敛汗。
(2)气虚甚者,加党参、怀山药各20克,大枣5枚,以加强健脾益气。
(3)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20克,五味子10克,以益阴敛汗。
(4)气血不足,体质虚弱,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可改用大补黄芪汤补益气血,以固表敛汗。
5/11
(5)肢冷汗出者,加制附子10克(先煎),以温阳益气。
(二)营卫不和
1.临床表现 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半身或某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2.治疗原则 调和营卫。
3.代表处方 桂枝汤:白芍20克,桂枝、生甘草各10克,生姜5片,大枣5枚。
4.加减应用
(1)汗出多者,加龙骨、牡蛎各20克,以固涩敛汗。
(2)气虚者,加黄芪20克,五味子10克,以益气固表。
(3)惊后汗出,心悸少寐者,加酸枣仁20克,远志10克,以安神。
(4)骨节疼痛者,加威灵仙15克,羌活、独活各10克,以通络止痛。
6/11
(5)瘀血阻滞,症见心胸不适,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等症者,改用血府逐瘀汤,以理气活血,疏通营卫。
(三)心血不足
1.临床表现 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2.治疗原则 补血养心。
3.代表处方 归脾汤。
4.加减应用
(1)汗多者,加牡蛎20克,五味子10克,浮小麦30克,以收涩敛汗。
(2)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各20克,熟地10克,以补益精血。
(3)心悸少寐者,加灵芝、夜交藤、龙骨各20克,以养血安神。
7/11
(四)阴虚火旺
1.临床表现 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2.治疗原则 滋阴降火。
3.代表处方 当归六黄汤:黄芪20克,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各10克。
4.加减应用
(1)血虚者,加制首乌、黄精、枸杞子各20克,以养血。
(2)汗出多者,加浮小麦30克,牡蛎、糯稻根各20克,以固涩敛汗。
(3)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各10克,以清退虚热。
(4)以阴虚为主,火热不甚者,改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以滋阴清热。
8/11
(五)邪热郁蒸
1.临床表现 蒸蒸汗出,汗液多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弦数。
2.治疗原则 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3.代表处方 龙胆泻肝汤。
4.加减应用
(1)若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后下)、玄明粉(冲服)各10克,以泻热。
(2)里热较甚,小便短赤者,加茵陈20克,以清解郁热。
(3)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不显著者,可改用四妙丸清热除湿。
【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浮小麦15克,乌梅、红枣各10枚,桑叶9克,水煎服,适用于阴虚盗汗者。
9/11
(2)浮小麦15克,黄芪12克,桑叶9克,红枣5枚,水煎服,适用于气虚自汗、盗汗者。
2.饮食疗法
(1)泥鳅125克,用适量花生油煎至焦黄,加适量水煮汤,食盐调味,温服,适用于盗汗者。
(2)黄芪30克,党参、龙眼肉各20克,大枣10枚,新鲜人胎盘1个(洗净),瘦猪肉50克,炖服,每周2次,适用于自汗者。
【预防调摄】
1.汗出之时,腠理空虚,易于感受外邪,故当避风寒,以防感冒。
2.汗出之后,应及时用毛巾将汗擦干。
3.出汗多者,需经常更换内衣,并注意保持衣服、卧具干燥清洁。
4.邪热或阴虚内热所致汗者,少饮酒,忌辛辣温热之品。
5.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思虑太过,提高身体素质。
10/11
6.汗多而致脱证者,属急重之候,应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贡献】:钟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