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期待的假期,它到底给了你怎样的生活体验?| 本周新书
公众号回复“书单”
在2020年年底的时候,就出来了2021年整个年度的节假日时间安排,当时看到这个日历这个时间安排的时候,你是不是有一点小确幸呢?
数一数、看一看这一年一共有多少个假期,每一个假期有几天,是不是也憧憬着这个假期我可以干些什么?
离我们最近刚刚过去的春节,然后对于女性朋友来说,有一个三八妇女节,接下来就是4月份的清明节以及我们平常的周末。
在我们已经度过的春节以及我们平常所期待的周末闲暇时光来说,你是怎么安排的?你有怎么样的生活体验呢?你感受到什么了呢?快乐、享受、无聊......
我们在休闲的时候真的比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更快乐吗?更容易感受到心流吗?答案不一定都是肯定的,因为闲暇时光也不见得人人懂得享受,反倒有人因为无所事事而倍感无聊。
所以我们日常所做之事固然与生活形态有关,但如何体验与感受这些行为却更为重要。因为对于我们如何利用空闲时间,这是一种能力,而且这份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
在《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优体验》这本书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分析如何进入心流状态,获得最优体验。是一本关于如何提升幸福感和效率,获得积极人生的行动指南。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心流”理论提出者。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誉之为“世界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军人物”。
契克森米哈赖一直致力于幸福和创造力的研究,提出并发展了“心流”的理论。他曾担任芝加哥大学心理系主任,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其著作包括《心流》、《发现心流》、《创造力》等畅销书,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心流》自1990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30余种文字,影响了全球千万研究者和读者。
1
对于快乐,你了解多少呢?
对于快乐,我们对它了解多少呢?我们之所以想追求财富、健康或民生,都是为了借此得到快乐。然而追求快乐也不是因为它可以带给我们其他好处,因为快乐本身就是目的。
快乐属于情绪的一种,然而情绪是构建意识的最主观成分,因为只有你才能判断你自己是否真正能够体验到爱、羞耻、感激或者是快乐。
然而快乐也与每个人的特质有关,比如有的人是健康、外向、自尊自重、婚姻稳固的人,与疾病缠身、内向、离过婚自卑的人相比,那前者更有可能表示自己很快乐。
而且快乐这种情绪的个人色彩也比较重,对情境的反应不是那么显著。
也就是说,不论外在情况如何,总是有人认为自己很快乐;也有一些人则不论发生何事,始终认为自己不大愉快。
所以同样的事情,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人,感受到的快乐与否或者说快乐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当我们在决定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决定了自己快乐的程度。
2
快乐和心流有何不同呢?
想象一下你正由山坡上滑雪下来,全部精神都放在身体的动作、滑雪板的方位、刮过脸颊的咻咻气流,以及从你身旁呼啸掠过的白色树丛上。
你知道,这里你只要情绪或心念上有一丝疏忽,就可能一头栽进雪堆里,这样一来,你还敢掉以轻心吗?
在这种全神贯注的情况下,你滑得顺畅无比,希望就这么一直滑下去,让自己彻底沉浸在这份感受中。这种特殊时刻就是“心流体验”:专注的快乐。
什么是心流?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我们发现在滑雪的过程中,这是有难度的,而且也与我们的能力要相匹配,我们要全身心投入才可能产生心流,它和快乐不同,处于心流状态时,我们并不会觉得快乐。
只有完成任务后,才有余暇回顾刚才发生的事情,才能去真正体会这种最优体验,并发自内心涌现快乐之情。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也就是运动家所谓的“巅峰状态”、艺术家及音乐家所说的“灵思泉涌”,不是运动员还是艺术家等等在达到心流境界时,所做的事情虽各不相同,但他们对此体验的感受描述却大同小异。
3
休闲比工作更容易带来心流吗?
我想下班后、周日、节假日的休闲时光是我们最期盼的目标之一,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烦心事情,有时候想想,如果能放开一切,闲下双手,我们似乎就能迈向快乐大道了。
很多人都以为,只要休闲娱乐就能快乐,根据调查显示,休闲并不比工作更令人快乐,拥有自由时间也不见得能提升生活品质,除非我们知道如何有效运用空闲时间,但这份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从这个表上,我们看到青少年的心流体验大约有13%发生在看电视,34%在进行爱好的活动、44%在运动或游戏时,这里可以看出,进行自己爱好的活动的比例是看电视的两倍;游戏体育活动是看电视的3倍。
但是,青少年空闲时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却至少是用于爱好或体育活动的4倍。这些数字也同样适用于成人。
据了解,青少年承认骑单车、打篮球或弹钢琴的确比逛街、看电视有意思。
但是,他们觉得打篮球的准备工作太花时间,要换衣服,还要做一些安排;要享受弹琴的乐趣,至少也得花半小时进行简单的练习。
所以,我们发现这些需要主动参与的活动,要想享受到乐趣,体验到心流,每一项活动都需要在刚开始花些心思。
如果我们转换一下,就找朋友聊聊天、阅读不花脑筋的书籍或者打开电视机,这些事情不需要消耗太多精力,也无需动用技巧或者专注力。这种被动式的休闲方式,青少年和成年人都喜欢,也经常选择。
当然放松并不是坏事,人人都需要松懈,读读休闲读物、坐在沙发上发呆或者看电视。
如果你将空闲时光全部都花在被动式休闲上,乐趣也不会太大。而且如果你将被动式的休闲活动当做填补空闲的主要或者是唯一策略,那一定会产生问题,一旦养成习惯,整体生活品质也会大受影响。
比如:平常喜欢借赌博打发时间的人,最后却发现陷在其中不能自拔,其工作、家庭甚至个人的身心健康都会遭受波及,看电视时间比较长的人,通常在工作及人际关系上也会比较差。
德国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书看得越多,人的心流体验也越多,如果要想让我们闲暇时间得到最妥善的运用,就得付出工作般的专注与才智,主动式休闲有助于个人成长。
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著名的基因实验原是他的嗜好;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研磨镜片、试验避雷针也是基于个人兴趣;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创作出无与伦比的诗词,目的也是寻求生活的宁静祥和。
这些业余人士基于喜爱而去做,反而为自己的人生与别人的生活带来了乐趣,所以并非只有出类拔萃的人才会善用休闲时光。
所有富于文化个性的歌曲、纺织品、陶器及雕刻等民俗艺术,都是平凡人利用工作及维持类活动之外的剩余时间,将才能发挥出来的结果。
经常听到妈妈们抱怨孩子周末、放学了,不主动写作业、不学习,只知道看电视、玩游戏。
因为被动式休闲不需要投入精力,所以孩子们喜欢呀,而闲暇时间如何安排,这是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