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行政区划史,西汉时期建制九县,安史之乱地入吐蕃

全文约1700字,配地图10张,请妥善安排阅读时间。底图为现代地图,用作古今对照。


下列图中黑色虚线内为当代武威市行政区划范围。西汉之前,今武威市地区属戎、崔、月氏、乌孙、匈奴等北方民族聚居之地,无行政区划。直到汉武帝时期击败匈奴,在原匈奴休屠王领地置武威郡,其地开始纳入全国的行政区划。

西汉

上图为公元7年西汉时期。此时今武威市境内存在上图九县,均属武威郡。

苍松县,西汉置,治今武威市南。东汉改名仓松县,十六国后凉改为昌松县。唐安史之乱后地入吐蕃,行政建制废。

姑臧县,西汉置,治今武威市。两汉为武威郡治,三国魏后为凉州治,十六国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皆曾建都于此。唐安史之乱后地入吐蕃,行政建制废。

武威县(前),西汉置,治今民勤县收成乡;休屠县,西汉置,治今武威市北;鸾鸟县,西汉置,治今武威市南;张掖县,治今武威市张义镇;朴擐县,西汉置,治今古浪县东;揟次县,西汉置,治今甘肃省武威市东南;宣威县,西汉置,治今甘肃省民勤县西南。上述七县东汉至南北朝期间废,存在时间短且不重要,不赘述。

上图为公元281年西晋时期。和西汉时期相比,此时今武威市境内剩上图两县,此时的武威郡且为凉州治。

武威郡,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置,治姑臧县。历为西北要冲,其行政建制隋开皇初废,和隋朝中期以后的武威郡不存在行政建制的延续关系。

隋朝

上图为公元612年隋朝时期。和西晋时期相比,此时今武威市境内仅剩两县,均属武威郡。

唐朝

上图为公元741年唐朝时期。此时今武威市境内存在上图四县,均属凉州。

凉州,即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所置十三州刺史部之一。初治陇县 (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三国魏黄初中移治姑臧县。魏、晋以后辖境缩小,隋大业初改为武威郡。唐武德二年 (619) 复曰凉州。安史之乱后地入吐蕃,行政建制废。

神乌县,唐武德三年(620年)置,治今武威市。与姑臧县同为凉州治。曾改名武威县,安史之乱后地入吐蕃,行政建制废。

嘉麟县,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置,治今武威市西北。安史之乱后地入吐蕃,行政建制废。

元朝

上图为公元1330年元朝时期。唐朝安史之乱之后,今武威市地区长期归属吐蕃、西夏等国,直到元朝统一方重新纳入全国的行政区划中。

西凉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降西凉府(西夏置)置,治今武威市,无辖县。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凉州卫,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凉州府。

明朝

上图为公元1582年明朝时期。此时今武威市地区一半属鞑靼的活动范围, 一半属明朝。境内无行政机构,属明朝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的下辖诸卫管辖。

镇番卫,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置,今民勤县行政建制的起源。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镇番县,1928年改名民勤县,延续至今。

清朝

上图为公元1820年清朝时期。此时今武威市境内存在上图三县,均属凉州府。

武威县(后),清雍正二年 (1724) 置,为凉州府治,民国初为甘肃甘凉道治。1985年改设武威市(县级),2001年改设凉州区,至今。

古浪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古浪千户所(1438年置)置,以境内古浪河得名,今古浪县行政建制的前身。县城同今,延续至今。

民国初

上图为公元1914年民国初期。和清朝时期相比,此时武威、镇番、古浪三县属甘凉道。1928年废除道制,各县直属省管辖。

建国初

上图为公元1953年建国初期。1949年置武威专区,辖武威、永登、景泰、民勤、古浪、永昌等县。专员公署驻武威县(今市)。1950年设天祝自治区(县级),张掖、山丹、民乐三县划入,便是上图的行政区划。

1955年撤销武威专区,1961年恢复。1969年改置武威地区,辖武威、民勤、永昌、古浪、景泰等县及天祝藏族自治县和阿拉善右旗。1979年阿拉善右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1年永昌县划归金昌市,1985年景泰县划归白银市。

当代

随着2001年武威撤地改市,逐渐成今日行政区划。纵观武威市行政区划史,西汉时期境内建制九县早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行政建制存在时间最长的县也毁于安史之乱。

现如今现存的各县级行政机构基本起源于元明时期,明朝时期为卫所,清朝时改为县,延续至今。

已完结二十个省、市、自治区行政区划史,治学不易,请多分享,感激不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