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视光】 AC/A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转自:天津市医大眼视光职业培训学校
今天和大家一起复习一下关于AC/A的相关知识。
AC/A是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Accommodationconvergence/accommodation)的缩写。
调节是眼球晶状体的形状的变化,表现为屈光度的变化,集合是眼球向内转动,视轴位置发生变化。这两种变化相互关联,又有一定的单独的变化范围。大部分情况下改变了调节也会引起集合的改变,有些情况下,比如一个-3.00D的近视眼患者不戴眼镜 看书时,不用到调节但是会用到集合。一个+3.00D的远视眼患者看远时不用到集合但会用到调节。或者其他人为因素也会引起调节或集合的单独变化。
如果一个人看近时动用了1D的调节,会有多少棱镜量的集合?每动用1D的调节产生的集合量是一致的吗?有没有一个测量和计算的方法让我们知道调节和集合的这个联动比例呢?这就是AC/A的含义和意义。
一般临床上AC/A正常值是4△±1△/D,也有文献提出是4△±2△/D。如果与正常值差异过大,就可能会引起双眼功能的一些问题。
在临床上为测量方便,一般采用刺激性AC/A,下面我们提到的都是指的刺激性AC/A。如果做科研,一定要真实严密,会采用反应性AC/A。
测定AC/A的前提是要在远用屈光不正全矫的基础上进行,远用瞳距和近用瞳距最好也要准确测量,综合验光仪的近用瞳距比较固定,不一定适合每一位患者,测量时瞳距不准确
也会影响结果。隐斜的测量方法主要有马氏杆法和Von Graefe法,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正负号一定要记清,外隐斜记负号,内隐斜记正号。
通过对眼睛远近眼位的测量,根据瞳距,眼调节非人为性干涉,所带来的集合功能数据获得的AC/A的比值为计算性AC/A比值。一定要注意公式代入时的单位。
这个例子中需要注意的是瞳距的单位和注视距离的单位,以及外隐斜的负号。
计算性AC/A正常值4~7△/D,瞳距越大,AC/A值越大。
在视近时,人为增加或减少球镜,改变对眼球集合的影响,测得的比值就是梯度性AC/A比值。所测得的结果只是在视近的范围内。一般会测量近眼位,再附加+1.00D测量近眼位
两次的差值就是结果了。外隐斜记负号,内隐斜记正号。
带入公式时注意正负号。
梯度性AC/A测定都在近处,近感知集合相互抵消,结果会比计算性AC/A偏小,正常值3~5△/D。
AC/A比值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会用到,有些同学觉得眼位要测好几遍还要计算,容易弄混,其实最基础的就是隐斜的测量,只要熟练掌握隐斜的测量方法,理解了AC/A的意义,再代入公式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