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从哪里来?(2)
生物因子不会是人造的,都是从环境中来的,但环境是个大包,包含的东西很多,所以还要分别分析。
二、污染来源之原料篇
相信和题目一样,大家其实关心的是过程,来源不被重视,但真正影响大的还是来源。并且,不是说外部环境才是唯一的污染来源,所以今天还要通过一个实际事例谈另一个问题——原料来源的污染。
如果杀菌彻底或正常程序达标,理论上是不会有明显数量的来自内部的污染的,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因为涉及到两个东西,一个是湿水不透,还有就是原料质量严重带杂。
1、湿水不透,这种情况发生在手工拌料或者开放式拌料(用走地拌料机),有操作死角,这种死角是少量小块的料,因为没有湿透,因此这个局部在正常温度压力时间范围达不到灭菌目标。
由于一般农户培植对于这种状况并不严重的事情都采取忽视的态度,所以主要表现在一些工厂化企业的管理上疏忽,导致某些批次的问题。
我曾经在一家企业服务,其中技术人员提到经常性有菌包出现不规律的污染斑块,一直搞不清是怎么回事。当然我判断是灭菌不彻底,但调查之下,同一日期他们的回接检测记录没有问题,查每一个问题批次都是如此,证明问题不出在灭菌程序。那就奇怪了,这个事情一下子就陷入死胡同。
但是,在反复观察这些记录的时候,我发现出现斑块的日子比较有规律,大致上一周一次。然后我按照日子和生产管理记录推,就是每一次周末休息停止装包后,上班的第一次恢复生产所装的菌包料,就会出现这个问题。刚好他们问问题的日子次日又放假,根据我的想法推测应该是设备清洗方面出了问题,我立即去车间看搅拌机和送料槽以及提升机,结果发现果然有原料在机器的某些角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清洗,而这些角度的料都是被机械作用反复挤压而特别紧实的,由于停工时间长,干透后翘起来,这种料在开工后不规律的进入二级搅拌里,因为特别紧实,所以装完后进入料包,加上灭菌前时间短,又不可能吸收周围原料的水分达到灭菌条件必须的含水量,所以这些料块内部就无法正常达到灭菌。
所以,工厂化生产尽管似乎一切尽在掌握中,其实永远有数不清的细节可能导致问题。而中国目前的设备生产商,在考虑使用便利方面也不够,为了避免锈蚀,清洗都是用压缩空气枪,对于粘结紧实的料,以及某些空间不便的地方,这种清洗就不奏效。
对此类问题,一方面是管理上加强清洗,其次就得想办法自制一些辅助工具将清洗的保障性加强,必要时手工完成。
在逐日生产时,因为干燥的时间不长,没清洗掉的料不会翘起,或者本来就没达到干透,所以这种问题就没有明显的表现,而休息日的时间长,就带来了反翘剥落的情况,所以也就出现较多了。当然无论明显与否,清洗的要求是绝对不能放松的,困难要克服,好习惯要保持,不可松懈。
这种情况下的内部来源污染,还有一种状况,就是原料本身有些团块没有打散,而且原料亲水性不太好,搅拌和浸泡都没有使之湿透,也会出现类似情况。
所以有些搅拌设备还有搅前过筛的程序,这就是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了。
2、原料质量问题
这类问题主要发生在发酵料里,因为发酵料的处理温度一般不超过70℃,对于某些杂菌休眠体来说,处于杀死与杀不死的临界温度状态下,如果真正的湿透,会促使杂菌休眠体萌发,就可以杀死,而略微不够透,也许就杀不死。这种情况表现最明显的是草菇生产,特别是废棉和稻草培植时,必须确保湿透,否则大鬼伞就在后面等着。而且凡是耐高温的大型真菌类杂菌,其生活条件参数基本上接近草菇,所以草菇的大鬼伞感染成为最常见问题。
发酵料的原料问题最后表现也成了湿水问题,因为没有问题的发酵料湿水不够好,情况相对没有那么严重,所以还是区别开来谈。
对于长期经营来说,延长入水浸泡时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实际上这方面大部分生产者注重不够。因为,如果原料比较新鲜,或者个人挖料仔细,会剔除这些问题料,这种情况又不至于太严重。
而双孢菇的工厂化生产,从用料的保存到发酵前的处理,各方面是基本上很注意的,所以相对来说问题基本上比较少,而农户生产因为原料导致问题的,也却很常见。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