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一间破烂的茅草屋却成为中国文化的圣殿?

#杜甫##传统文化知识#

成都·杜甫草堂

成都的杜甫草堂名声在外,每位初到成都的人都会到市内的杜甫草堂、武侯祠参观。

然而,不少参观完杜甫草堂的人,会抑制不住心中的失望之情,说,不就是几间破茅草房子,有什么看头?真是浪费门票钱和时间。

如果仅就实物景观来说,这种观点不无道理,杜甫草堂面积不大,里面东西也不多。

然而,走马观花的浏览,并不是参观杜甫草堂的正确方法。

游览杜甫草堂之前,做做功课。提前准备一卷杜甫的诗集,认真阅读和吟诵,这样,当你走进杜甫草堂,你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只有透过杜甫那些悲天悯人的工整诗句,你才能穿越千年的历史,了解诗圣在成都生活的点点滴滴,真正走入诗圣的内心,看到他为你写成的无比壮观的诗歌殿堂。

一、杜甫来成都

成都府(杜甫)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公元759年年底,诗人杜甫举家10口人,经过艰苦跋涉,终于来到成都。

自从秦朝李冰父子率众建成都江堰后,尽管朝代更迭,但后续主政蜀中的官员均不断对都江堰进行治理,成都平原于是拥有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优越自然条件,日益富庶。加上秦岭阻隔,穿越蜀道的艰难,所以,即便北方已经是战争连绵,哀鸿遍野,成都却尚未被波及。此消彼长之下,益州(四川地区)在唐朝已经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地区,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12月底的北方,已经是寒风凌厉的冰雪世界,此时的成都,却依然是满眼的苍翠景致,与杜甫熟悉的秦岭以北的风光大不相同。更重要的是,来到城市繁华(曾城填华屋)、人群热闹(喧然名都会)的天府之国,让安史之乱后整整4年间,生活都处于颠沛流离状态的杜甫,受到很大冲击,甚至不能适应成都安然的生活状态。

由此,杜甫初到成都,见到成都人民安闲且井然有序的惬意生活,与他不朽诗篇“三吏、三别”中记录的北方处于战乱中的混乱情形截然不同,他很自然地产生了不适应的感觉。

想必,到了成都这么悠闲的城市,忧国忧民的老杜,会更加担忧全国的局势。

然而,当他侧身回望,中原杳茫,山高路远。

他的心,很哀伤。

二、杜甫建草堂

杜甫来成都的缘由,是因为有故交可以投靠,一家人的生活算是有些着落。经过一段时间在古寺中的寓居生活(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便在友人的帮助下,建起了居住的茅屋。

建房的材料,茅屋周边栽种的植物,甚至生活中的一些锅碗瓢盆,都是友人那里得来的。有的是别人送来,有的是杜甫讨要的。

杜甫的朋友圈,人数不少,这里有不少给他帮助的朋友。

《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

《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

房子周边种桃树、松树、凯木、竹子,就这样解决了。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吃饭用的大邑烧瓷碗,也是这样解决的。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春暖花开之际,草堂落成。欣喜之余,杜甫作诗《堂成》纪念。

堂 成(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 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 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 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 懒惰无心作解嘲。

三、杜甫的锦城生活

杜甫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他用精炼的诗句,忠实地记录着所见所闻所想的方方面面。在他的笔下,3年九个月的锦城生活呈现出不一样的色彩。

我们不妨低吟着杜甫的诗,跟着他的脚步,用他诗句,和他一起感受他在成都的幸福生活吧。

他看到的景色: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他听到的声音: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他感受到的季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听到官军打胜仗的好消息,他想唱歌: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美中不足,物质还是很匮乏。孩子吃不饱饭,他很心痛,却无能为力。(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有快乐,有音乐,有酒,也有忧愁,这就是1000多年前的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仿佛你我今天的日子。

总体来说,杜甫在成都草堂写的作品,是色彩斑澜的,一如他在成都的生活。

目前杜甫的诗歌流传下来1400多首,其中来到成都之后,有近1000首,这些诗歌,是历史的见证,是华丽的文学殿堂,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杜甫给成都最好的礼物。

四、杜甫别成都

杜甫在成都待了将近四年,这应该是他人生中最安稳也是最幸福的日子,之后,由于他依仗的友人严武离世,老杜不得不再次漂泊。一路辗转,最后来到岳阳。

此时,他饥寒交迫,居无定所,又病又饿,乘一艘破破的小舟,泛舟洞庭湖,死于清风明月之间。

渔人发现了诗人之死,将他安葬在湖边。

后人建“怀甫亭”缅之,亭中楹联曰:

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

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

岳阳·怀甫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