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芩连汤*带有表征的白头翁汤证;在临床当中认为需要用银翘散、或者说桑菊饮之类的方剂治的那种感冒

葛根芩连汤

葛根芩连汤的应用在中医历史上是一个节点,可以说把它提到这个高度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伤寒论证治准绳》那个书上,他搜集了古今中外应用葛根芩连汤的方子,搜集到了150例,这150例用葛根芩连汤的医案当中,没有一例是用来治感冒的几乎全是用来治疗下利的,所以说,中医历史上对这个方子的应用一直是有偏差的,葛根芩连汤治的那个下利实际上是白头翁汤证。他两个就是那种便脓血的下利,这两个方子都能治,那么什么情况下怎么能把它分出来,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如果说你在那种下利的情况下同时又有感冒,就是说同时有表证,白头翁汤是治不了的,你只有葛根芩连汤治。所以说呢,像这种方子,我只是简单的跟大家说一下,这个是很重要的,因为,在经方里边,这一类的表证,除了葛根芩连汤之外,没有任何一个方子能治。所以说,就都去用那种什么银翘散、桑菊饮之类的,都去用时方治了。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试一下,凡是你在临床当中认为需要用银翘散、或者说桑菊饮之类的方剂治的那种感冒,也就是说他有表证,同时又有比如说像舌苔发黄、口唇干、牙龈肿这一类的症状,你用桂枝汤不好使,麻黄汤不好使,小青龙汤也不好使,所有的方子都不好使,好多人就去用了时方,其实这个方子就是专为这个设的,就是专门治这个的,但是我在临床当中是自己喝出来的。

有一次,非常有意思,有一个老师,是内蒙的一个朋友给他介绍的,说你不用找我看病,你们家附近就有一个高人,然后他就把我的电话给他,他就跟我联系,后来他一家人都在这吃药。他有一次感冒,他在微信上告诉我,说感冒了怎么着,后来我觉得他在微信上说的还不太清楚,就给他打的电话,他所有的感冒症状都像桂枝汤,但是最后他只说了一句,他说我的嘴唇有点肿、嘴唇有点干,就这一个证。我本来就是想以桂枝汤合上祛水的药,因为他一直有水证,结果我就给他换成葛根芩连汤合上,大概是合上五苓散或者真武汤这一类的。他吃了以后几个小时就好了,就是论小时计算的,非常非常的快。那么实际上,如果说大家有一些临床时间长的,你如果说用桑菊饮、银翘散治的那个病,你记住了,再碰到类似的病人你用葛根芩连汤治一下子,比那个方子要快好多倍,这个就是论小时计算的,这是真正的有那种经方的疗效。这是葛根芩连汤,以后有机会我们讲这个半表半里的热的时候还会讲到的。顺便再说一句,大家记着,凡是像我刚才说的那一类的表证,也就是说,常常就是感冒,感冒的人如果说舌苔发黄、牙龈肿,或者嘴唇起泡,鼻子里边产生气热,这一类的,你千万不要用别的经方,你越用他越厉害。像用桂枝类方子,用麻黄类方子,用其他的,你不管用哪个方子,你越治越重,而且能把人治成跟大病一样。这是葛根芩连汤

葛根芩连汤加减法
(1)烦躁、头痛、便秘或大便粘臭 或高血压;出血倾向,牙周脓肿,牙痛:加制大黄
(2)糖尿病导致腰腿无力或性功能障碍:加怀牛膝
(3)心下痞、恶心呕吐:合半夏泻心汤。

白头翁汤与黄芩汤,葛根芩连汤的分别
白头翁汤只有二条:热利下重,下利欲饮水,脓血利,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并属厥阴病。

葛根芩连汤:喘而汗出,泻热下利,太阳阳明病

黄芩汤:【黄芩,白芍,炙甘草,红枣】呕吐加半夏生姜,太阳少阳合病,血利腹痛。

外台黄芩汤:白芍换为干姜人参。

黄连汤:外台黄芩汤的黄芩换为黄连。

黄连有烦,痛。

人参有心下痞,痛。

白芍炙甘草,腹部拘急痛,如非此痛,腹部松软。

1、黄芩汤方:(方剂组成)黄芩 10 克,炙甘草 6 克,芍药 6 克,大枣 4 枚。(用法)水煎温服。(方解)黄芩主肠痹下利,本方用为主药。甘草、芍药、大枣治腹挛痛且缓急迫,故本方为治下利有热、腹挛痛而 急迫者。 第 172 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注解: 太阳病之发热恶寒与少阳病之口苦咽干同时出现, 故谓太阳与少阳合病, 若此合病自下利者, 宜与黄芩汤; 若更呕者;则宜黄芩加半夏生姜主之。 按:发热腹泄,或痢疾而腹挛痛者,即可用本方,不必限于太阳与少阳合病。若里急后重,或便脓血,宜更加大 黄。 (辨证要点)发热腹泄,腹痛者。

​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方剂组成)黄芩 10 克,炙甘草 6 克,芍药 6 克,大枣 4 枚,半夏 12 克,生姜 l0 克。(用 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黄芩汤加半夏、生姜,即黄芩汤与小半夏汤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
​第 172 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注解:见黄芩汤方。
​《呕吐哕下利病》第 11 条:干呕而下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注解:干呕较呕证轻,干呕而下利者,当然有用本方的机会,但宜参照上条所述证候为妥。
​(辨证要点)黄芩汤方证又见恶心、呕吐者。
​ (验案)刘某,女,50 岁。初诊日期 1965 年 9 月 12 日。因吃不洁葡萄后,患急性胃肠炎,出现身热恶寒、腹泄稀 水便,温温欲吐,服葛根加半夏汤后,热退而吐利不止,苔白厚,脉弦细数。证属太少合病,为黄芩加半夏生姜 汤证:黄芩 10 克,炙甘草 6 克,白芍 10 克,大枣 4 枚,半夏 12 克,生姜 10 克。结果:上药服一剂,体温恢复 正常,腹泄止,胃稍和,仍不思饮食,服二剂,身微汗出,食饮如常,仍感乏力。

​3、六物黄芩汤方:(方剂组成)黄芩、人参、干姜各 10 克,大枣 4 枚,桂枝 3 克,半夏 12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亦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的复制,不过以干姜易生姜,以人参易芍药,且加少量桂枝,虽主治大致同,但此 偏于寒者。
​《呕吐哕下利病》附方(二)《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 :
​ 注解:本方治干呕下利的作用,虽与黄芩加半夏生姜同,但本方有人参,当有心下痞硬。无芍药则腹肌当虚软而 不挛急,临证时宜细辨。 按:的黄芩汤与《外台》黄芩汤名同而药不同,为便于区别,故把《外台》的黄芩汤称之为六物黄芩汤。 (辨证要点)干呕下利而心下痞硬者。

​4、三物黄芩汤方:(方剂组成)黄芩 10 克,苦参 10 克,生地 18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三物均有解热除烦的作用,由于生地的用量独多,故尤宜于有发热心烦之血证。
​《妇人产后病》附方(一)《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草褥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 : 头不痛但烦者,与三物黄芩汤。
​ 注解:见小柴胡汤方。 (辨证要点)里热血热见心烦、手足心热者。

​5、黄连汤方:(方剂组成)黄连 10 克,炙甘草 10 克,干姜 10 克,桂枝 6 克,人参 6 克,半夏 12 克,大枣 4 枚。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六物黄芩汤以黄连易黄芩而加甘草,故主治亦略同。但黄连尤长于治烦悸,且治腹痛,故治六物黄芩 汤证心烦悸甚而腹中痛者。
​第 173 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注解:胸中有热,指胸中发烦热。胃中有邪气,指胃中有水气。腹中痛,欲呕吐,为热与水气相搏的结果,故以 黄连汤主之。
​按:本条虽未言下利,但就药物论,治疗呕而下利当亦有验。 (辨证要点)心烦、心下痞满、腹痛、或干呕下利者。

​ 6、黄连阿胶汤方:(方剂组成)黄连 12 克,黄芩 6 克,芍药 6 克,阿胶 10 克,鸡子黄一枚。(用法)水煎三味,汤 成去滓,内胶烊尽,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 (方解)黄连、黄芩除热止烦,芍药、阿胶、鸡子黄养阴补虚,故治虚热而心中烦悸不得眠,或失血,或便脓血者。
​第 303 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注解:少阴病二三日以上,即常传里,或半表半里,今心中烦不得卧,为内传半表半里的虚热证候,宜以黄连阿 胶汤主之。 按:本方不仅治此证,若虚热心烦为目标,可活用于诸失血和久痢便脓血者俱有验。 (辨证要点)虚烦心悸不得眠、手足心热、或下利便脓血者。
​ (验案)张某,男性,48 岁,病历号 182577,1965 年 12 月 13 日初诊。因患肺炎而高烧半月方退,但遗心烦、失 眠一月不愈,口苦思饮,手足心热且易汗出,苔黄。舌质红,脉弦细数,证属久热伤阴,致使阳不得入于阴,治 以养阴清热,与黄连阿胶汤:黄连 10 克,黄芩 6 克,白芍 6 克,生阿胶烊化 10 克,鸡子黄一枚 结果:上药服一剂即感心烦减,夜眠好转,三剂诸证竟全解。

​7、白头翁汤方:(方剂组成)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 10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四物均属苦寒收敛药而有除热烦、止下利等作用,白头翁更能逐血止痛,合以为方,故治热利下重、心烦 腹痛等。 第 371 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注解:因内热而下利、里急后重者,宜白头翁汤主之。 373 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 注解:热盛则思饮,故下痢而欲饮水者则为热痢可知,宜以白头翁汤主之。
​按:由以上所述,则急性肠炎或痢疾,均有应用本方的机会,不过必须详审其为热痢乃可用之。若里急后重,渴 欲饮水俱属其候,但后重滞下,宜更加大黄。 (辨证要点)热痢下重、腹痛者。

​8、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方剂组成)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各 10 克,甘草、阿胶各 6 克。(用法)水煎诸 药成,去滓内胶烊尽,温服。 (方解)于白头翁汤加益气的甘草,和止血的阿胶,故治白头翁汤证虚乏少气而有血证、或血便、或粘血便者。
​《妇人产后病》第 10 条: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注解:虚极,即疲乏少气的意思。妇人产后而以病痢。因使其人疲乏少气者,宜以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按:凡白头翁汤证,若所下为血便、或粘血便而虚乏少气者,即宜本方主之,并不限于产后虚极。
​(辨证要点)白头翁汤证又见血便、粘血便而虚乏少气者。
​ (验案)张某,女性,31 岁,病历号 493431,1965 年 3 月 10 日初诊。诉自前日开始腹泻便红白粘液,日二三次, 夜七次,腹痛里急后重,恶心,纳少乏味,发冷溲黄,服西药无效,现孕已七月,有血吸虫病史。苔薄白,舌质 红,脉沉细滑数。证属湿热滞下,伤及血分,治以清热凉血,兼以祛湿导滞,与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白头翁 10 克,黄连 5 克,黄柏 3 克,秦皮 3 克,甘草 10 克,阿胶 10 克(烊化) 结果:服二剂后,大便未见脓血,稍带粘液,每日二次,上方增黄连为 15 克,黄柏为 6 克,加茯苓 10 克,服一 剂后腹痛已,大便日二次行仍稀,上方再加焦白术 10 克,服三剂而诸症愈。

​9、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方剂组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各 10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干姜、人参理中焦之虚寒,黄连、黄芩解上亢之烦热,故此治上热下寒、呕吐、下利而心下痞硬者。
​第 359 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注解:本自寒下尤其不可吐下,医者无知而复吐下之。寒格指上热下寒的为证言,即是说,伤寒则上有热,本自 寒下则下有寒,再逆之吐下,邪热内陷则上愈热。伤其中气则下愈寒。若食入口即吐者,宜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主之。
​按:依据经验,以本方治胸中烦热,吐逆不受食而下利者,确有验。以是可见,本自寒下,当指其人本有旧微溏 的一类下寒证甚明。 (辨证要点)胸中烦热、恶心呕吐而大便溏者。

​10、半夏泻心汤方:(方剂组成)半夏 12 克,黄芩 10 克,干姜 10 克,炙甘草 10 克,人参 10 克,黄连 3 克,大 枣 4 枚。(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半夏、干姜驱饮止呕,黄芩、黄连解痞止利,饮留邪聚均由于胃气的不振,故补之以人参,和之以草枣, 此为呕而肠鸣、心下痞硬的主治方。
​第 149 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 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 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注解:见大陷胸汤方证。
​《呕吐哕下利病》第 10 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注解:水因热激故呕而肠鸣;胃虚邪凑故心下痞硬,半夏泻心汤主之。

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由
​葛根30g、黄连5g、黄芩20g、炙甘草5g组成。
加减
​湿热并重,选加白鲜皮15g,苦参9g,栀子9g;

湿重于热,选加佩兰12g,防风9g,猪苓15g,茯苓15~30g;

热重于湿,选加连翘30g,滑石20g,栀子9g;

心烦失眠,选加竹叶9g,滑石15g;

恶心呕吐,选加旋覆花15g(包),竹茹15g,芦根15~30g;

口干口渴,选加天花粉15g,北沙参15~30g;

湿热夹痰证,上方加半夏9g,牛蒡子15g,栝楼15~30g,以清化痰热;

湿热夹瘀证,上方加丹参15g,川芎12g,僵蚕15g;

湿热夹郁证,上方加郁金15g,川贝母9g,香附15g;

湿热伤阴,加石斛15g,天花粉15g,生地15g。

若患者胁肋不适或胀痛,心烦易怒,则为肝胆湿热,宜合用茵陈蒿汤、白头翁汤或大柴胡汤加减。此外,还要随证加入理气、醒脾、化湿的药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