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奇旅》是不是在骑驴找驴?

《心灵奇旅》

       小评

简述:心灵奇旅讲述了梦想成为爵士钢琴家的男主乔伊·高纳与厌世的22号灵魂相遇,携手返回现实世界寻找生命的意义的故事。

来源:百度百科

正文

从这部电影上映开始,我便进行了漫长的等待。

当我找到机会坐在电影院里仔仔细细地把这部电影看完以后,我便开始思考——

这碗鸡汤真的好喝吗?

其实个人是非常喜欢皮克斯的,因为当迪士尼告诉你去追逐梦想的时候,它会打破常规告诉你,梦想以外,还有同等重要的东西(如《寻梦环游记》的亲情主题)。

换句话说,迪士尼可能在不断鼓励你做一个伟人,但是皮克斯却不断告诉你先做一个幸福的、合格的人。

看起来《心灵奇旅》和《寻梦环游记》有着一样的起点——不再从宏大的梦想蓝图出发,而是更加在意现实和生活体验——这也是吸引很多观众(包括我在内)的亮点。

但是这一次,我却对这部电影的主题表现出一点迷惑。

按照自己的理解,《心灵奇旅》大致是让人寻找激励自己继续生活的“火花”。的确,快节奏的生活让一些人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有些人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值得商榷的一点是——

“火花”究竟如何定义?

在电影里,“火花”最直接的表现有二——

一是男主角乔伊·高纳的窄化的定义,也即是目标;二是22号灵魂在地球上体验到的美好时刻(比如,感受到风,感受到叶落掌心)。

如果按照电影的思路,那么凡是让人拥有继续生活的热情的事情,都可以成为“火花”。疑点便出现了——

这样定义可以吗?

直白点说,如果沉迷电子游戏让我感受到继续生活的动力,我能将其称之为火花吗?

如果每天狂刷短视频让我感受到一时快乐,我能将其称之为火花吗?

再进一步,如果说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让一个人感受到生活下去的动力,他/她能将其称之为火花吗?

心里的准绳明确地告诉你“不可以”,对吗?

那刚才的定义是否有欠妥当呢?

那现在是不是应该说,符合当代道德和法律规范的、激励自己继续生活的事情,才能称之为“火花”?

即便如此,作者吹毛求疵一番后,仍然觉得这样的定义并不完美。

我们拿“感受到叶落掌心”来说明一下——

春天你能感受到叶落掌心吗?

叶子就那么巧每次都落在你的掌心吗?

如果你还要争论说“那我天天伸手去够”不就完了,那么我说,作为一个天天仰着头去捯饬树叶的人来说,这样的时刻还有美感吗?可能除了颈椎病以外什么都不剩下了吧。

如果你思考一番觉得这个例子有些强词夺理,那么我们把事情摆在明面上说。

你能保证时时刻刻或者十分频繁地遇见你想要的,那种激励你生活下去的事件吗?

你能确定这样的动力不会在哪一天枯竭吗?

如果这样不能给你带来持久动力的“火花”给了你进入人世的通行证,那么这个“火花”是否要为你不久以后丧失生活热情承担责任呢?

那好吧,我们来重新定义——

符合当代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能持久激励自己继续生活的事情,才能称之为“火花”。

如果这样定义,我们是不是又回到了电影里关于“火花”的狭义解释呢?是不是符合我们对“目标”的设想呢?

那么兜兜转转之后,你会发现,

一部劝你享受生活、享受当下的电影,其实建立在一个伪命题上。

所以,包装一圈以后,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吗?

当然不是。

生活是复杂的,道理总是说不明白的。

电影只不过是生活的一个剖面。

毕竟,如果一部电影要是能够把问题说明白了,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多的电影呢?

之前我说过,请把你的生活过成一部电影。

现在我自己也在反思这句话,也换了句话送给今天的读者——

你对生活的理解可以剖解为一部一部电影的核心命题,但是生活本身永远不可能用电影讲明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