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龙村湾:龙腾千里看龙头
黄光宏 汪维民
微信版第554期
每当春节期间,建平镇同庆村龙村湾龙王庙热闹非凡,人山人海,旌旗招展,锣鼓喧天,花炮齐鸣,四面八方的百姓和附近的村民们全家出动,早早的来到龙王庙前的广场上占好有利地形,就是想来一观龙村湾独特的龙灯表演——龙村湾的舞龙灯表演堪称一绝。
舞龙灯,作为一种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不仅活跃了节日气氛,也弘扬了民俗文化。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岁末年初舞龙灯的习俗,郎溪境内舞龙灯民俗也非常风靡,龙村湾的龙灯就是此民俗中最传统、规模大、独具特色的一种形式,尤其“老龙翻山”等表演是民俗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据龙村湾《龙堂记》载:明代时天降龙于此,所以称为龙村湾,村里奉为神龙,连年祭拜。据说清朝中叶安庆移民到龙村湾时扎草龙,至清末民初达到阶段性高峰。村中有“黄”“刘”两大姓,普通百姓黄家玩的是草龙,富甲一方的刘家玩的是布龙,但是刘家一直添的是女孩,很想要添个男丁,延续香火。就跟黄家说好,如果请黄家的草龙到刘府玩一下,保佑刘家添个男丁的话,那就花钱帮黄家扎布龙,说来也巧,神龙真的让刘家添了男丁。从此,龙村湾的两条龙,就都成了布龙,一条老龙(黄龙)、一条小龙(青龙),世代相传。
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制作一条龙灯,最难的部分也就是扎龙头。
龙村湾的龙灯是一直以来都是由本村村民自己动手扎的,而龙村湾“扎龙头”这门手艺,一直是由王姓家族世代传承的。扎龙头的传承人王明发,从他的爷爷开始就扎龙头,现如今,他的叔叔、他的儿子都在扎龙头,这门技艺现已传承到了他的儿子手中,算起来至少已经是第四代,至少有100多年了的历史了。今年49岁的扎龙头传承人王明发介绍说,他的祖籍是河南人,“一担稻萝下江南”,祖辈们跟随着移民的潮水辗转来到了这里——龙村湾,发现这块滩涂土地肥沃,于是便在此定居。那时候老郎川河曾绕村而过,龙村湾村内大部分是由安庆、河南、湖北移民过来的,以安庆人居多。村内以黄、王、刘、李姓为主,他们把原居地文化和本土风情相结合。在纾国难、祈太平、求福祉、寻庇佑等宗旨下,衍生了一批民俗文化,龙村湾龙灯就是其中之一。
王明发的爷爷年轻时就学会了扎龙头,于是就将这扎龙头的手艺一代一代传授,一直传承了下来。他家扎龙头从不以盈利为目的,还经常义务为周边村扎龙头,他把扎龙灯头作为一种崇拜和敬仰。王明发,从小潜移默化地跟随父亲、叔叔学“扎龙头”手艺,在这一带算是小有名气。如今,又传授给了自已的儿子,这样也就让龙村湾这一特色龙灯世代相传了。
龙灯的长短取决于“龙身”的数量。龙村湾的龙灯,老龙平年是12节,闰年是13节,小龙是9节。一条完整的龙灯,只要用一块长绸布将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相连,就算大功告成。龙身、龙尾比较简单,一般的村民自己都会扎。最难的工序就是扎龙头,龙头的工序繁复,不是专业人士干不了,而且工序都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龙头扎好后,整条龙由村民们共同来完成。龙村湾每到腊月小年一过就开始扎龙灯,外出务工的村民也都相继返乡,都自觉地参与到扎龙灯的工作中,感受龙灯文化的洗礼,纯洁了乡风、民风。
王明发介绍说,扎龙头分劈竹篾、扎粗坯、装灯饰、糊纸、上色等工序,接下来是给龙化妆,扎龙须、镶牙齿、装口珠、插花挂灯等,还要在龙头的两边分别插上六面颜色不同的彩旗,上面绣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恭喜发财”等吉利词语,祈求来年全村平安吉祥。龙身、龙尾大家一起上来帮忙,3-5天的功夫,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就扎好了。王明发介绍说,他扎的龙头舞起来的时候龙嘴、龙眼、龙须等活灵活现,更加的逼真。以前龙的龙鳞是一片一片贴上去的,而如今是用彩笔画的,龙身里面的蜡烛,如今也用小灯泡代替了,在明亮的灯光映衬下,龙灯显得更加威武,犹如真龙出世。
龙灯扎好后,还要郑重其事地按照传统仪式进行点光。点光场面十分壮观,首先要设好香案,立牌位,书敇封龙王之位,准备好在村内捉的一只活公鸡,一碗清水,香、表、炮,火铳、一只新毛笔等。随着传承人“神龙点光”的口令,点光开始,奉香烧表,鞭炮齐鸣,火铳12响(闰月13响),传承人取公鸡冠上的血滴于清水碗内,然后用毛笔蘸碗里鸡血给龙点光。此时全场肃敬,传承人执笔蘸着鸡血水,一边点一边口中吟唱,众人和:点点头光,福佑万方;点点眼光,眼观四方;点点耳光,耳听八方;点点鼻光,鼻闻清香;点点嘴光,(众和)嘴吃猪羊……。点光仪式结束,锣鼓响亮,喇叭鞭炮齐鸣,火铳响彻云霄。
此时龙灯犹如真龙附体,经点光后大小两条龙对舞,拜四门,然后到大河边起水,寓意老龙东海得道而归;同时大小龙拜揖当方土地,绕村一圈,名叫‘打箍’,寓意全村团圆,村泰民安。然后回到龙堂,安放牌位,众人焚香叩拜。而每到二月二龙抬头之日,要送老龙上天,所有参加玩龙的人员必须到龙堂焚香,鸣炮奏乐,火铳三响请出大小龙,拜四门,并将所有玩龙故事重复一遍,然后到河边将龙头烧掉,寓意老龙升天。然后众人将龙灯倒拖回龙堂存放;龙珠则有刚结婚的夫妇领回家供奉,祈求来年吉祥如意,喜得贵子。
龙村湾龙灯故事性全,传统性强,玩技独特,能将传统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融合,并与当地风土人情加以提炼,进而创新它、传承它、发展它,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吉庆文化。
龙灯表演有几个传统的项目是必不可少的,如“老龙翻山”“蜻蜓点水”等。
“蜻蜓点水”是将5条长凳摆放四直一横,再用一木盆盛满清水放在横凳前,内放硬币数十枚,盆后放一木桶。摆放完后,龙灯在场子中间先开四门,然后边游边舞,遇山过山,遇水趟水,遇板凳跳板凳。游舞数圈后,龙珠引领,老龙从后至前慢舞慢上,待龙头大舞至横凳上时,整个龙身收缩靠拢,舞龙人都要上板凳(龙尾不上)。此时玩龙珠人双脚分开,退蹲在木桶上,边舞边将水盆里的硬币摸起来含在口中,事后将这些硬币分发给小孩,据说可驱邪避灾。玩好跳下水桶,将水盆推到横凳下,老龙跟着下凳,整个龙身倒映在水里,在灯光的照射下非常美丽。
“老龙翻山”这种玩法最为壮观,难度最大。玩龙灯的13个人要配合默契,动作一致。龙村湾龙灯玩老龙翻山可谓是风靡十乡八里,无与能及。“山”的设置是24张方桌,方桌都是村民自己家的,按6、5、4、3、2、1等差叠加成山,最上一张桌面上置一方凳作为山的顶峰,专为龙头设置。整个“山”高达6.5米。桌子两头一头摆4条板凳为上山方向,一头摆两直一横为下山方向;龙灯上山前要绕场三周,开四门,边舞边攀登高峰,拾级而上(小龙在另一头舞滚龙接应)。当龙头大凳上顶峰时,也是龙灯舞到了最高潮、最精彩处。此时锣鼓铿锵,喇叭声急,鞭炮齐鸣如爆豆,火铳轰鸣,烟花空中飞舞,一片万紫千红,火树银花。老龙犹如腾云驾雾般,煞是热闹壮观,令人震憾。接着小龙再上山,老龙舞滚龙接应。待小龙下山后,老、小两条龙再玩“二龙戏珠”。
龙村湾的火铳非常神奇。火铳是由龙村湾请人专门定制的,火铳上有个木鞘,装上火药可以打好几百米远,从来没有掉下来打到过人,声音巨大,震耳欲聋!所以被村中的人称为“神铳”。“神铳”也是随着龙灯产生的,据记载也是产生于明代。“神铳”震耳欲聋,每当神铳响起,村民都捂住了耳朵,紧盯着冲上云霄、烟花璀璨的神铳。目前这种火铳因为危险,已经很少有人用了。
龙村湾的舞龙者一代一代手把手的相传,已练就了扎实的舞龙本领,龙灯会的会长黄光荣表演的“老龙翻山”和黄大宏表演的“蜻蜓点水”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龙随珠转,看上去“青龙入海”,翻江倒海,腾云驾雾,巨龙张着血盆大口,鼻子翘得老高,两只铜铃般的圆眼,放射出白光,尽显龙的神气和威武,如活的一般。
龙是中华民族的化身,人们对龙情有独钟,千百年来,龙在炎黄子孙心目中有着至高的尊贵地位。我们华夏民族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创造出“龙”这一形象,将它作为民族神圣的标记和符号,对龙具有特殊的感情。自古以来,人们想象云中和海中都有龙,舞龙是为祈祷龙神,保佑风调雨顺,四季丰收。在一年之首舞龙灯,不仅能振奋民族精神,还包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庇佑乡邻保平安,五谷丰登歌盛世”。
(图片多来自郎溪文化旅游,特此鸣谢)
宣 城 市
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
制作:童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