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孤独伴随了我的一生

从宁乡到科罗拉多,李泽厚:孤独伴随了我的一生

2021-11-03 20:59:26 来源: 潇湘晨报

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于美国科罗拉多时间晨七时逝世,享年91周岁。李泽厚生于1930年,湖南宁乡人,曾出版《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等美学、哲学著作,被青年人尊为“精神导师”。

从宁乡到北京,再到科罗拉多,李泽厚在最后一次采访中说道:“孤独伴随了我的一生。”

长于湖南:“穷困、认真、广泛阅读的青年时期”

李泽厚在湖南宁乡长大。据他的学生陈望衡教授在《李泽厚的湖南故乡情》一文中描述,李泽厚的父亲在外省病逝后,他的妈妈带着李泽厚回到了湖南宁乡娘家,一边在当地小学教学,一边抚养子女。李泽厚就在宁乡的乡下度过了他的少年时期。1945年秋,李泽厚从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当时湖南最著名的省立一中。但因为没钱入学,最终去了有公费补助的省立第一师范学习。

贫穷并未阻挡李泽厚对进步思想的追求,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期间,李泽厚广泛阅读了马克思等人的著作。据李泽厚在《三联生活周刊》采访中的回忆:当时进步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学校里却没什么进步气氛,甚至连大公报都不让看。但长沙城里书店可以看到一些书籍,于是他每周末都会过河到城里的书店,借阅斯诺的《西行漫记》等书籍来看,常常一站就是一整天。李泽厚在采访中提到:“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比被动灌输的东西印象要深得多。我不喜欢人云亦云的东西,不喜欢空洞烦琐的东西,恐怕都应追溯到自己那个穷困、认真、广泛阅读的青年时期。”

李泽厚的思想相较于其他同龄人也成熟更早。据《南方人物周刊》报道,16岁的李泽厚曾在作文中写道:“魏征有言:'非独君择臣,臣亦择其君。’鲁人不用孔子,孔子行;故大丈夫行事,宜再三择之而后可,非聪明睿智之主,则不能舒我才,而合则留,不合则去,又何复倦倦于此哉?”他的母亲拿他的作文给别人看,别人以为这是大学生所写。

静悄悄地写,静悄悄地读

1950年,李泽厚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尽管自己身患肺结核,贫穷到买不起牙膏,只能用盐来刷牙,他还是把自己积存的几元钱寄给正在上中学、父母双亡的堂妹。大学期间,他独自居住在一间阁楼内,同时利用北大图书馆丰富的藏书资源,翻阅、抄录了许多原始资料。在这间极昏暗的阁楼内,他完成了《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一书的初稿。

大学毕业后,李泽厚分配进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1955年,不到三十岁的他发表了《关于中国古代抒情诗中的人民性问题》,随后多次在《历史研究》、《哲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当时李泽厚的月工资只有五六十块,但他却能收到每千字二十元的报酬。至此开始,李泽厚的生活不再为经济发愁,甚至在被开除公职下放的时期,仍有未用完的稿费支持他去到高级饭店吃肉。

上世纪80年代,美学从一门抽象的人文学科成为影响力甚广的中心学科。1979年,李泽厚出版了《批判哲学的批判》和《中国近代思想史论》,随后是《美的历程》、《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凭借这批美学、哲学著作,影响了不少人,被青年人尊为“精神导师”,在知识界极具影响力。

其中,《美的历程》一书影响极大。李泽厚在遵循历史分期的基础上,以某个时期的主要美学风格为中心,或以某种突出的艺术门类为线索,将中国古代艺术的内韵在书中娓娓道来。此书于1981年出版,在当时就成为了超级畅销书,多次再版重印达几十万册。已有英文、德文、韩文等多种译本问世。据李泽厚的学生回忆,他每到社科院哲学所上班的时候,就会有很多慕名而来的人,和他讨论问题,甚至一直追随着他到食堂吃饭。时至今日,《美的历程》仍被许多读者评为中国美学的必读经典。

旅居美国:“孤独伴随了我的一生”

1992年1月,已经六十二岁的李泽厚决定到美国科罗拉多的大学任教,主要讲授思想史和美学。李泽厚的英语不好,但他还是坚持用英语授课。他在《南方人物周刊》的专访中回忆道:“我去美国即任教,收入不菲,中国一般所谓去外国“讲学”大都是“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不必讲课,我当时与外国教授一样必须正式授课,要开三门课,是“访问教授”(Visiting Professor),二者待遇相差甚远。以后陆续受聘,从未失业,生活一直优裕。”

旅居美国后,李泽厚几乎每年都会回国住几个月。据媒体报道,他回国后,大家都喜欢找他聊天。他不喜欢开会,不喜欢演讲,但乐意与朋友和学生聊天,不过他又不喜欢纯粹的闲聊,他希望通过聊天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和知识界的动态。

李泽厚所居住的博尔德人口稀少,他也曾提及居住在博尔德感到十分孤独。在最后一次媒体采访中,记者再次提及这个话题时,李泽厚直言:“那没办法,孤独伴了我一生。”

对待生死,李泽厚的态度极为豁达。他曾提出“四个静悄悄”:“静悄悄地写”、“静悄悄地读”、“静悄悄地活”以及“静悄悄地死”。他说:“我说过,对弟、妹,病重也不报,报病重有什么意思?牵累别人挂念,干吗?静悄悄地健康地活好,然后静悄悄地迅速地死掉。当然,这也纯属个性,我非常欣赏、赞同别人热热闹闹地活着、死去。我不参加对自己的祝寿活动,但愿意参加或欣赏别人的祝寿活动。”

11月3日,李泽厚逝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后,许多读者自发在社交媒体平台缅怀老先生,有读者评论:“人生一世有时辰,美的历程无尽头。”斯人已逝,但其思想却将永远地照亮后人。正如李泽厚在《悼朱光潜》一文中写道:“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不能重复。只是记忆和感情将以更丰富的形态活在人的心底。而这也就是死亡所不能吞噬的人类的有活力的生命和生命的活力。”

潇湘晨报编辑贺宇帆 综合报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