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 北大张晓辉的人生三部曲

【留美学子】 第1396期

精英教育 的 文摘净土

精选经典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编者按

前几天,当得知张晓辉先生中风辞世的消息后,【留美学子】汇编了 《北大肄业,才华圣洁的晓辉"走了“》一文,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读者留言,他们都想知道:

张晓辉是谁?

他做了什么事情?

在经历了挫折之后,

他是如何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的?

今天,【留美学子】在北大校友罗新的帮助下,汇编此文,从三个方面回顾他的人生轨迹,相信可以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文,让大家更全面认识张晓辉先生,以及他对于这个社会的影响。

谨将此文,献给张先生,以及那些历尽沧桑,不忘初心,坚守信念的人们。

张晓辉 人生三部曲

第一部    中学篇

第二部    大学篇

第三部    社会篇

第一部  中学篇

从张晓辉的高中同学那里,拿到他2008年的一篇悼文。读过之后,对于他中学时代思想和人格的形成,有了一些了解,也看到2008年的他,那无悔的坚定。 他这个得意弟子交卷了,张翼健老师,您在天之灵会满意吧?

《追念:  悼张翼健老师》

文: 张晓辉


9月18日凌晨,长春刚刚从一场大雷雨中挣扎出来,一个卓越的灵魂,就在这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在朦胧的晨曦下,对张翼健老师生命最后的维持终于结束。我们涌进病房,为他穿殓衣。老师躺在床上,显得瘦小憔悴,仿佛就要被病床吞掉一样。肥大的衣服把他包裹起来,看不出生前的睿智和聪颖。哦,这具小小的肉体,怎么竟负载过那样伟大的灵魂?

他的学生们正从四面八方赶来,为的是最后看老师一眼。这不是做作的礼节,而是衷心的哀思,因为我们是张翼健老师的学生,是他苦心塑造下成长的人。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然而这有什么要紧?他给予我们的是灵魂,是做人立世的准则。正是因此,他将永远在我们心里,占据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现在,东北师大附中或许只是长春一处高贵的学校。然而从前,它不仅高贵,而且神圣。自然,这远不只是因为它培养的学生有多高的分数,而是它拥有一批精彩绝伦的教师。那伟大的黄金时代,我们荣幸赶上尾声。而如果没有张翼健老师,那风华正茂、才气洋溢的人,附中的神圣会打多少折扣?六年的学习生活,他把我们塑造成和他一样的人:善良、正直、不惧权威、独立思考、傲视强力。我们分享了他的智慧,也分有了他的刚直。我们和他一样享受命运的冲击,因为自己没有向命运低头而骄傲大笑。

于是,附中的84届(1978-1984),真正具有了传奇般的意义。我不知道在这个学校的半世纪历史上,是否还有过这样的辉煌。我不相信还有——因为没有张翼健老师的苦心孤诣,言传身教。

而我,由于多种原因,成了最多享受他爱护和培育的学生。说到底,我的人生轨迹是他亲手勾勒出来的。直到今天,经历了种种蹉跌,我还是坚定地认为,做他的学生,按他的要求成长,是我一生最大的幸运。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遇见一位良师益友,用高尚的心灵引你前进,用无边的慈爱助你痊愈,然而他就是这样的人。

曾有时候,整个学校仿佛都在反对我们,我们弱小的身躯急切地投到他的面前,仿佛找到一位慈父,一位守护神,谁能体味到那时的甜蜜?而他为了几个学生,像唐吉珂德般挺枪跃马,谁又能理解我们那时的感动?

夜深了,他高尚的灵魂或许正遨游八垓,继续给我们做人生的楷模。我不知道怎么结束这篇文章,也不知道如何派遣我的哀思。从前呈现给他的那些答卷,分数再高,有何用处? 真正的答卷是人生;像他一样崇高的人生才是呈现给他的最好答卷。

老师,但愿我的这张答卷能令您满意。

  张晓辉 2008年9月20日 02:16:36

是的,今天

晓辉和他的恩师在天堂相会了吧?

愿那里没有世俗的一切

没有丑恶、

没有疾病、

没有磨难、

只有美好、

......

第二部  大学篇

张晓辉先生的北大同级校友罗新,写了这篇回忆文章,文笔朴实无华,感情深厚,聪明、多才、纯净、执着、刚直的晓辉,跃然纸上。

《记忆中的张晓辉》

文:    罗新


有些人,只在你的生活中停留过很短的时间,却对你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我来说,张晓辉就是这样一个人。

我是1984年参加高考的。30多年过去了,我如今只记住两个人的高考分数:我自己的,还有就是张晓辉的。

那是1984年9月的一天,我刚刚进入北大不久。和我同宿舍的,有两个历史系中国史专业的女生。有一天,她们班的一个男生来串门。他瘦瘦小小,戴着一副眼镜,充满活力的样子。我和他一聊,发现我俩是吉林省老乡,就热络起来。

我问他:“你是哪个学校的?” 他回答说:“我是东北师大附中的。” 我惊喜地说:“我的表姨就在东北师大附中教书,叫王玉珍。你认识吗?” ”我当然认识啊。”

就这样,我和他的关系除了老乡,又拉近了一步。

很快我们就聊到高考分数。我告诉他我的分数是542分。他有点小得意地说:“我的分数最好记,我是567分。5、6、7。”

旁边的室友加了一句:“这位是你们吉林省文科状元。”

我马上“肃然起敬”:“哈哈,失敬、失敬。”

我们就这样认识了。

后来,就常常在路上、饭堂、图书馆见到他,有时他也来我们宿舍聊几句,但是大多数时候,都是看到他在路上匆匆的脚步。

有一天,我在图书馆找几本课程参考书,正在书架旁伸着脖子寻找呢,差点撞上一个人。我一看,是张晓辉,抱着好几本书。我问他:“你都找了什么书啊?这么多?”

他说:“我准备写抗美援朝史,找些材料。”

抗美援朝史是个什么东东?北大没这门课,也没老师教过这些东西啊!

那个年代,不到20岁就能开始独立研究的人,太少见了。

震惊之余,我更加佩服他了。

过了两个月,我把自己在北大的所见所闻写了一封信,寄给我的高中校长。后来校长给吉林日报投稿,发表在1984年12月25日的报纸上。信里提到张晓辉和他的“抗美援朝史”。

又过了不久,我收到一封家信,是妈妈写的。除了平常的嘘寒问暖外,她很严肃地跟我说:“你的表姨看到吉林日报的文章,让我转告你,一定要远离张晓辉,他在高中时的思想很反动,你千万不要受到他的影响。”

我一头雾水,等到张晓辉又来我们宿舍时,我就问他是怎么回事。

张晓辉的表情有些沉重。他对我说:“你知道吗?我其实可以是83级的。”

咦?这是什么意思?84年的高考状元其实可以是83级的?我完全懵懂了。

原来,我们84级是第一届高中三年制。他本来想83年就参加高考,但是因为“思想问题”,没有获得同意。到了84年,他被迫写了检讨,才获得许可参加高考,他也争气,一举夺得吉林省文科高考状元。

说到这里,他的眼睛有了泪光,咬着牙说:“我这辈子最耻辱、最难过的事情,就是我为了参加高考,不得不违心写了检讨,‘承认’错误。我的一生,心里都要被这个奇耻大辱折磨。”

看到他的样子,我也有些难过。我发现我很能理解张晓辉,也很同情他。妈妈和表姨的“警告”并没有对我起到丝毫作用。真是笑话,我怎么能够轻易受到“坏影响”呢?我才是那个要改变别人,改变世界的人。

北大的日子过得很快。我对张晓辉的了解也逐渐增加。

从长春到北京,火车接近一天一夜。他每次放假回家都把座位让给老人或者孩子,自己站整整一路。

他高中时作文拿过大奖,曾入选中学生作文精选。他把全部稿费寄给素不相识,家庭困难的小作者。

他身材瘦小,高度近视,本来不是搞体育的料,但是他苦练长跑,凭毅力获得北大长跑冠军。

他极其刻苦,每天熄灯之后,他还在背外语单词。

他的求知欲极强,对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文字都有强烈的兴趣。他和东语系的同学们很熟,还曾和学习梵语的钱文忠来过我们宿舍几次。

对他的了解越多,我越钦佩他这个人。

(新生运动会上,他是3000米冠军)

他对于政治,有一种执着。

下面是我在1985年的日记片段,一字没改。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六日  星期一  晴

只有一天的功夫,校园里的形势起了很大变化。

昨天下午五点,物理系研究生会贴出一张大字报,倡议将九月十八日定为“国耻日”,  纪念“九一八”,并要在九月十八日这一天举行万人示威游行,抗议日本政府和中曾根复活军国主义的罪行。法学社首先响应,紧接着,各系学生纷纷贴出檄文、倡议书、标语,表示不忘国耻,对日货充斥我国市场十分气愤,很多人同意上街游行,要借此发扬民族精神。

张晓辉贴出一张大字报,名为《同学们,你们的路错了》。他认为“九一八”后,日本之所以能够侵略大半个中国,屠杀中国人民,主要因为中国人麻木不仁,奴性太强。认为纪念“九一八”,游行不对,而应该自省。

他的文章,在这种形势下,可谓“冒天下之大不韪”, 一些平时同他有意见分歧的同学,趁机大加报复。今早起来后,看到有张晓辉落款的那张大字报上,已有人用钢笔划了一些乌七八糟的话。中午时分,《致张某人公开信》,《张晓辉,我质问你》等文贴了许多出来。

我站在大字报前,只听见周围人对张晓辉的议论和谩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日,张晓辉的言论就与众不同,是“众所矢之”的。我倒能理解他,不知他能否抵住如此大的压力。

85年12月31日,我在为迎接元旦兴高采烈,看到张晓辉背着书包,和平常一样去上晚自习。我问他怎么不去联欢?他反问:“新年这一天,和平常的一天,有什么区别吗?”他的话太深奥,我无法理解,但是记忆深刻。

我们俩的思想观念南辕北辙。有一次,他很严肃地拉着我到未名湖的石舫坐下,我俩就不同的政治观点辩论了几个小时。他激动地劝说我,说:“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你从悬崖上跳下去。”

后来,跳下去的是他。我眼睁睁地看着。

1986年3月底,我在某个大教室上自习,张晓辉走过来,塞给我长长一篇手写的文章,让我看看。

这就是引他坠入深渊的那篇文章,题目是“青年马克思主义宣言”。其言辞之激烈、大胆令我吃惊,但是我也没太在意。

后来他被捕,让他交代都哪些人看过这篇文章了,他说了我的名字。系里把我找去,指责我看了这样的反动文章为啥不举报。我觉得很不可思议,这个时代写点东西都不行了吗?

4月3日,他被捕。

(1986年4月3日的日记)

4月13日,我提交证明材料。

11月4日,宣判,他获刑三年。他没请辩护律师,自己辩护,面带微笑,态度坦然。

(1986年11月4日的日记)

(审判后的北大校刊报道)

我保留了许多老物件,包括日记和书信,但是却遗失了晓辉给我的唯一一封信。大三的时候,他在狱中接到我的信后,给我回了一封信。他在信里说,他自己忘记了许多大学的事情。有一天,他看中国青年报,里面有一篇报道,内容是“北京大学喜迎新生入学”。报道里说:北大84级历史系X X X,骑着三轮车一趟趟给新生拉行李。他说:我怎么也想不起来X X X的样子了。他还说他在狱中给犯人们补习文化课。我知道他还是那个充满理想主义热情的人。

没想到,那封信,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联系。

十几年前,我开始在网上寻找张晓辉。有一天,搜出来一个天涯ID“张晓辉还活着”。但是这个ID在天涯上几乎没有发言。

后来找到张晓辉的博客,博主的名字并不是张晓辉,但是我仔细看了里面的一些信息,认定是他。因为不是他本名,也不知贸然相认是否会打搅他,于是一直默默关注。他在博客上分享许多古典音乐的心得体会。但是后来他关闭了博客。

后来,又陆续有了他的零星消息。直到有一天,我从网上搜到“北京晨报”对他的采访 “张晓辉:先了解事实,再选择立场”。一读之下,如获至宝。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的思想更成熟,更睿智,更现实。

我为他高兴。

我总以为还有见面的机会,总觉得还有的是时间。所以,当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不敢相信。

几天前,他中风住院,没有抢救过来。

这个才华横溢的昔日高考状元,就这样走完了他坎坷的人生之路。

其实细细算起来,我和他只不过在校园里共同度过一年半的时间。可是,我觉得认识他很久很久,而且他对于我的影响很深很深。

人,可以活得像张晓辉一样:善良、丰富、纯粹、执着,如飞蚊扑火,却义无反顾。

这样的人生,没有物质的富足,没有众人的拥戴,甚至也没有寿终正寝。

但是,它也是光辉的,因为它照亮了一些人的生命,比如我。

我仿佛又看到他的眼睛,神采奕奕,还透着一点小得意:“我的分数是567分。5、6、7。”

其他北大校友,也提供了关于晓辉在大学里的点滴往事。

东语系周晶回忆

“每天熄灯后能听见他吹着世界名曲口哨经过35号楼,各种书籍将他的单人床立体分割只留下侧身躺卧的一溜,只用粮票买馒头就咸菜为了省下钱票多买一本书,在我们宿舍吃着我们给他的苹果时幸福感激的样子,看着真的让人很心痛,很心酸。今天得知张晓辉已离开这个世界,回忆让我难以入睡。”

晓辉的同班同学杨富荣说:

“   惊闻晓辉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唏嘘!早已淡出记忆的他,重新走回到我们的情感世界里。那么好的一个人,才华横溢,真诚热情,豁达开朗,乐善好施……晓辉不仅堪称学神,体育成绩也相当了得,当年是北大长跑训练队员,学校特别给他们安排了营养餐待遇。在短缺经济的80年代,同学们都处于节衣缩食的状态,有的同学甚至为吃饱饭而犯愁。曾多次,晓辉把饭打回到宿舍,明显好于我们大家的盆中餐,他便分给大家共享,特别是从乡下来的同学,自己只吃一点点。

晓辉学业起点本来很高,可他又是我们之中最勤奋的那一个。多少次半夜梦中醒来,听到他吹着口哨,从图书馆苦读归来。有一次半夜三四点钟起床上卫生间(我们当年都是共用公共卫生间,简称水房),看到晓辉只穿着背心裤头,用扫帚在扫水。一问才知,他从图书馆回来发现水房跑水,快淹到周围的宿舍里了。他没有选择喊醒大家“防洪”,而是单打独斗,当起了同学们的“守护神”。那个瘦瘦的弓腰扫水的身影,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里……”

(0)

相关推荐

  • 一个宿舍的哀伤

    我一直觉得,42楼510室的风水不好. 受过无神论多年教育熏陶的人,按说不应该相信风水,可我却总是怀疑,42楼510室是个被诅咒过的地方.我有时甚至想找找在这间屋子住过的其他北大校友,看看他们的想法是 ...

  • 揭秘:“小平您好”的横幅,原来是这样诞生的

    张誌,1963年10月出生,1981级北大生物系本科毕业.现为北京金豪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委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医药协会会长,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微生物 ...

  • 【推荐诗人】张治华(华子)|大字报,小报告及起外号

    诗人简介 张治华:网名:华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曾在标准件厂工作,下岗后自主谋生,现已退休.热爱文学,喜欢阅读和写作,偶有灵感,诗以咏怀,乐在其中. 大字报,小报告及起外号 作者/张治华 我肄业于哈 ...

  • 母亲节专题‖张晓辉:娃妈们的母亲节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娃妈们的母亲节 作者 | 张晓辉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 ...

  • 张晓辉:一颗木瓜树的前世今生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一颗木瓜树的前世今生 作者 | 张晓辉 原创 | 乡土赊旗(ID:g ...

  • 张晓辉:儿女双全的孤独父亲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儿女双全的孤独父亲 作者 | 张晓辉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 ...

  • 张晓辉:老陈的闹心事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老陈的闹心事 作者 | 张晓辉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 ...

  • 张晓辉:盘肠英雄王凤山

    1943年的晋南大地,到处上演着二战区司令部剧团排演的<盘肠英雄王凤山>的话剧.观看的现场,人头攒动,群情振奋.演到动情处,台下啜泣声一片,人们无不为王凤山将军的壮烈义举,而深深感动.剧中 ...

  • 诗词朗诵:铜川市烈桥村扶贫古韵三首 | 张晓辉 主播 | 陈霞

    长风文化传媒集团 大风起兮,长歌当酒 古韵三首 张晓辉 咏金锁关镇烈桥村扶贫事 日暖天蓝映古村, 福楼万丈瞰层云. 贫穷不是真颜色, 此地仙山百姓尊. 踏莎行·金锁关镇烈桥村扶贫事 冬日云低,烈桥雪降 ...

  • 散文:文人的喜宴 | 张晓辉 朗诵 | 夏日

    长风文化传媒集团 大风起兮,长歌当酒 文人的喜宴 张晓辉              婚庆宴喜,人生大事,不同的婚典场面,发生着不一样的感人故事.就在百花盛开的五月,我连续应邀参加了数个文艺圈内的婚礼仪 ...

  • 张晓辉:十八里河爷爷和十八里河奶奶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NO.2234] 十八里河爷爷和 十八里河奶奶 作者 | 张晓辉 ...

  • 张晓辉:我娘做的美食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我娘做的美食 作者 | 张晓辉 原创 | 乡土中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