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方周易》系辞下(1):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焉;系辞焉

声明:此译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直方周易》系辞下

【原文】八卦成(1)列,象(2)在其中矣;因而(3)(4)之,爻(5)在其中矣;刚(6)(7)(8)(9),变(10)在其中焉;系(11)辞焉(12)(13)(14)之,动(15)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16)生乎动者也;刚柔者(17),立(18)(19)者也;变通(20)者,趣(21)(22)者也。吉凶者贞(23)(24)者也;天地(25)之道(26)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27)之动贞夫(28)(29)者也。

【译文】八卦完成排列组成六十四卦,典型的事情就在《易经》之中了;因为这些典型具有重大引导作用,所以符合法律、法规、行为规范、传统习惯的活动就在卦爻之中了;君主将这些典型事情向广大臣民中实施推广,合情合理的活动就流行在民众中了;连缀在卦爻下的文辞啊乃是来源于生活,所以天下的各种活动就在《易经》之中了。吉凶悔吝产生于各种活动当中;君主之所以向臣民推广典型事情,因为种粮养人是邦国的根基;将合情合理的活动向下传告,使民众顺应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吉凶一定要能承担;自然界的规律一定要仔细观察;日月的规律一定要具有光明;国家的行动一定要统一。

注释:(1)“”完成,实现。《荀子·修身》:“事虽小,不为不成。”

(2)“”典型的事情。《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形:通“型”。模型;楷模;典型。)

(3)“”代词。这个;那个。《穆天子传》卷一:“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 郭璞 注:“復返此野而見汝也。”

(4)“”具有重大意义、作用或影响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5)“”符合法律、法规、行为规范、传统习惯的活动。《系词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典:法律,法规。礼:礼法,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传统习惯。)

(6)“”君主。古代哲学家用阴阳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势力,认为阳性刚,阴性柔。因以“刚”指:…“君臣”之君。君为阳,臣为阴。《易·鼎》:“玉铉在上,刚柔节也。”高亨注:“君上为刚,臣民为柔。”

(7)“”臣民。古代哲学家用阴阳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势力,认为阳性刚,阴性柔。因以“刚”指:…“君臣”之君。君为阳,臣为阴。《易·鼎》:“玉铉在上,刚柔节也。”高亨注:“君上为刚,臣民为柔。”

(8)“”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於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者。”

(9)“”推广;推行。《礼记·祭义》:“推而放諸東海而準。” 孙希旦集解:“推,謂其進不已。”

(10)“”通“辯”。正当(合情合理。)。《礼记·礼运》:“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大夫死宗廟謂之變。” 郑玄 注:“變,當爲辯,聲之誤也。辯,猶正也。”一本作“ 辨 ”。辯、辨古字通。

(11)“”连缀;联属。《文选·班固〈幽通赋〉》:“系高顼之玄胄兮,氏中叶之炳灵。” 李善注引曹大家曰:“系,连也。”

(12)“”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史记》:“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三王之仁焉而死…。”

(13)“”乃(是)。《礼记·檀弓》:“而曰然。”《注》而,犹乃也。

(14)“”生活。李密《陈情表》:“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15)“”活动,举动。《论语·雍也》:“知者动,仁者静。”

(16)“”语气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孟子·尽心下》:“仁也者,人也。”

(17)“”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8)“”通“粒”。谷粒。指种粮养人。《诗·周颂·思文》:“立我烝民,莫匪爾極。” 郑玄笺:“立,當作粒。” 朱熹集传:“立、粒通。”

(19)“”事物的根基或主体。《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爲邦本,本固邦寧。”

(20)“”通报,传告。《韩非子·说林下》:“靖郭君谓谒者曰:'毋为客通。’”

(21)“”赶上,顺应。王安石《王深父墓志铭》:“然真知其人者不多,而多见谓迂阔,不足趣时合变”

(22)“”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墨子·兼爱下》:“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

(23)“”假借为“正”、为“定”。《礼记·文王世子》:“万国以贞。”

(24)“”经得住,能承担。《管子·法法》:“凡赦者,小利而大害者也,故久而不胜其祸。”

(25)“天地”天与地,指自然界。《老子·三十二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26)“”事理,规律。《邓析子·无厚》:“夫舟浮于水,车转于陆,此自然道也。”

(27)“天下”国家。《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28)“”用于句中,舒缓语气。《战国策·齐策》:“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29)“”统一。《战国策·赵策二》:“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