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展 览 | 颜琳:基于心理学理论的统编教材想象习作的实施策略

颜琳简介

颜琳,中英双学历(第一学历宁德师范小学教育专业,第二学历福建师大英语专业)本科,现为福建省宁德市华侨小学高级教师,省级语文骨干教师,市级英语骨干教师,福建省黄艳枫名师工作室成员,福建省小语会成员。曾获宁德市优秀总辅导员、宁德市教坛新秀、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曾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级教学技能竞赛,其中执教《司马光》获全国名校联盟“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执教《动物儿歌》获第二届“希沃名师杯”全国互动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执教《可爱的动物》习作比赛课,荣获“宁德市小学新课程习作课优质课比赛”一等奖。2011-2012学年获语文教学质量检测第一名。2018-2019学年获语文教学质量评估优胜奖。

颜琳成果概述

近几年,本人主要致力于统编新教材习作教学的研究,2015-2017年参与市级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语用研究”,2017-2019年参与市级课题“小学语文动态写作知识在习作中的运用”的研究,均为课题组前三核心成员,均已顺利结题。2020年,本人主持福建省教科所“十三五”重点课题“和润文化背景下的统编教材读写深度融合的研究”,现为第一负责人,已在CN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论文《探索实践中的语用课堂》获教育部“首届福建省海峡两岸基础教育研讨活动”论文评选一等奖。《和润教育理念下群文阅读的读写深度融合》发表于CN/G4刊物《教育管理与教学研究》,并荣获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中心主办的“2020年度全国群文阅读教学成果评选”一等奖。多篇论文发表于CN/G4刊物《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教材教法》《福建基础教育研究》《黑龙江教育》《基础教育论坛》《海峡读写研究》。执教《可爱的动物》习作比赛课,荣获“宁德市小学新课程习作课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作文大赛均获一二三等奖。

基于心理学理论的统编教材

想象习作的实施策略

颜琳

(福建省宁德市华侨小学)

想象习作是小学语文常见的习作类型,也是小学生最乐意写的习作。学生似乎可以天马行空、漫无边际地想象,老师也似乎可以不用指导,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地让其写作。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不会想象、想象单调、缺乏创新等问题。即使教师创设了教学情境,营造了想象氛围,也是在外部用力、隔靴搔痒,并没有深入问题内部,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想象力和表达力。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统编教材的想象习作教材体系应运而生。

一、心理学视角下的想象习作的内容体系和创新点

想象属于心理学范畴。想象是人们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感知得来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的一种形式。想象按其形成的形象有无独创性,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二至六年级的想象习作是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逐渐发展提升的。心理学视角下,想象习作目标主要培养创造想象力和发展思维能力。笔者从“想象力”“思维力”和“想象故事表现力”三个维度梳理了心理学视角下的想象习作能力发展目标。

心理学视角下的想象习作能力发展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想象作文分学段目标提出了不同要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依据《新课标》每一册都安排了想象习作具体的写作内容和创新点,它改变了传统教材无序、笼统、模糊的缺点,完善了新教材体系,使想象习作要素训练序列化、细致化。梳理如下:

统编教材的这14次想象习作(含3次写话和1个想象习作单元)比人教版教材(6次)翻了一倍,成为一个有序编排、螺旋上升的想象习作训练体系。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习作编排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思维发展有序地编排训练内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由再造想象逐渐上升为创造想象,为此,统编教材低中年级的9次想象类习作以培养形象思维、再造想象习作为主,借助图片搭建想象的支架;或者提供语言文字的故事情节,续编童话故事;或者丰富生活表象,创编想象习作。进入五六年级,统编教材对第三学段的想象合理性和创新性也提高要求,更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材编排的5次习作要求是创编探险故事、科幻故事,还能创编未来的生活故事等,这就需要想象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这样的想象习作内容体系更贴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创编童话故事逐渐与憧憬未来、表达自我、科学创新的习作相结合,这将成为统编教材想象习作编排的创新点。

二、基于心理学思维能力发展的想象习作教学目标定位

光靠优秀的教材,还不足以提高学生想象习作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需要以心理学知识作为理论支撑,明确各年级的能力培养目标,分析学生学情,准确定位每个学段想象习作的教学目标。

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不同,想象习作的教学目标定位也不同。低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求写想象中的事物;中段是在具体观察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象习作;高段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求写出简单的合乎逻辑的想象作文。

心理学视角下,低中年段的想象习作的教学目标主要以培养学生再造想象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习作能力。所谓的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想象过程。即提供图片、语言文字、创设情境等,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构思、完成想象故事。如阅读教学的“边读边想象”就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再造新画面,这就是再造想象类型的习作。再如,二年级的看图写话、续写故事,借助原有语言描述或几张图画编写故事;三上的《我来编童话》和三下的《奇妙的想象》根据题目、时间、地点、角色的提示发挥想象编写童话,都属于培养再造想象能力的习作。四上的《我和_____过一天》要求写一个与书中人物的故事;四下的《故事新编》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均在三年级编童话的基础上提高要求,对故事进行移情后,提高再造想象。其难度在于,它需要以原文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为基础进行移情想象与再造想象。学生必须突破思维定势,发挥想象我和谁共度一天,这一天发生了哪些奇特的事情。四下的《故事新编》同样要以原作为基础,进行情节、结局的改变或反转,也属于培养再造想象的教学目标。低中段以再造想象为主的习作教学目标是为了发展文学的想象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创造的潜能和写作兴趣。

心理学视角下,统编教材高年段的想象习作,其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于创造想象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所谓的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想象过程。进入高段,尤其是六年级的3篇想象习作,则更注重创造想象思维的训练,即要求学生根据生活表象的积累,突破定式思维,大胆地进行创新。统编教材在小学阶段的想象习作编排中,没有提“想象合理”的要求,目的是让学生进行无拘无束地想象,不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想象的独特性。例如,五上的《二十年后的家乡》想象二十年后家乡巨变,这是对未来事物的创造想象。五下的《神奇的探险之旅》要求根据情境创编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六上的《变形记》要求发挥想象,写写自己变形后的经历,以及六下的《插上科学的翅膀飞》这些都属于创造想象类的习作。

基于心理学范畴下的教学目标定位,高段创造性想象习作的教学目标是一方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语言文字描述想象的事物,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正如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叶黎明教授提出:“不但要发展想象力,也要把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想象习作的核心目标。”由此可见,立足学情,发展思维,寻找高效的习作策略,提升言语表达能力,是想象习作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运用心理学知识,优化想象习作的教学策略

当前作文教学中,想象习作的学情存在许多问题。有的学生天马行空地大胆想象,却表达得语无伦次;有的学生想象跑题,没有美感可言,存在错误的价值观;有的学生大脑浮想联翩,却哑口无言,一句话也写不出来。可见,学生更需要的是能使自己想象习作有意思又精彩的表达方法。教学想象习作有哪些策略方法?指导的着力点在哪里呢?

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心理学知识,突破定式思维,摆脱功能固着,启发学大胆想象,创造出新颖有趣的想象故事。同时要为学生提供言语表达支架,通过有声有色的情节描绘,塑造想象中的人物形象,把想象到的事情写清楚、写具体,才能吸引人,让学生脑中“云想象”落地开花。如何进行想象习作的有效指导?笔者认为,可以运用心理学中的三种方法,为想象习作搭建支架。

1.联想“黏合”方法,让想象习作素材丰富

所谓“黏合”就是将旧的形象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在头脑中结合成新的形象。我们知道,想象习作的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儿童的创造力源于生活经验和已有表象。中年级学生已阅读了大量的故事,头脑中已有较丰富的表象。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黏合”已看过的故事中原有的旧形象,结合新的事物特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

以统编三下第五单元的《奇妙的想象》习作课指导为例,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梳理这个单元学到的几种想象方法:第一种“相似想象”,如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主要让学生抓住事物相似的特点展开想象;第二种“逆向想象”,如《宇宙的另一边》和《尾巴它有一只猫》都运用了反着想象的方法写作。不论相似想象,还是逆向想象,学生都要“黏合”事物相关特征或相反特征,再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如这一单元《奇妙的想象》的习作主题列举了七个题目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想象方法独立创作想象故事。经过有效引导,有的学生创作题目一《最好玩的国王》,由于他们曾经读过《安徒生童话》,大脑已有国王的各种表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黏合”原有的国王形象,再进行改造特点,重新创作出新的国王形象;有的学生创作题目二《一本有魔法的书》可以“黏合”《中国神话故事》的各个魔法人物,创编出各种神奇的魔法故事;有的学生创作题目三《小树的心思》可以“黏合”习作例文《一支铅笔的梦想》,创作出小树心里的梦想和愿望;有的学生创作题目四《躲在草丛里的星星》可以将萤火虫的特点与星星的特点“黏合”在一起,还可以运用《宇宙的另一边》反着想象的方法,创编星星不在天上,而在草丛里玩耍,“黏合”其他事物特征创编故事情节。

这种联想“黏合”产生的新形象、新故事,要让学生尽量拓展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课外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表象,想象习作的素材才能丰富多彩。表象是想象“黏合”的原材料,想象水平取决于表象经验的数量和质量,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开阔。

2.巧用“夸张”方法,让想象习作有趣生动

夸张,即通过突出旧形象的某些特点而形成新形象,如“超人”“千手观音”的形象。[6]夸张通常能激发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维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胡编乱造,它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突破和革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策略,产生新的形象。

例如,统编三下第八单元习作《这样想象真有趣》,让学生想象母鸡能在天空飞翔,蚂蚁的个头比树还大,老鹰变得胆小如鼠,蜗牛健步如飞.......这些动物通过“夸张”的想象,学生写出奇特有趣的经历。生动有趣的想象需要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动物展开想象,让它们失去原有的主要特征,与原来完全相反,这才算是巧用“夸张”方法。同时,要借助细节描写,让这些“创新型动物”立体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比如蚂蚁的个头比树还大,这只蚂蚁的嘴巴、眼睛、腿、身体到底有多大,大胆地想象,还要细致地描写,才能让想象习作生动有趣、具体清楚,达到三年级“写清楚”的教学目标。以《比树还大的蚂蚁》为例,学生巧用“夸张”方法,教学引导片断如下:

师:大胆发挥你的想象,蚂蚁在变大之前,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生:蚂蚁很小很小,有时还会被人踩死。

生:它们四处找食物,遇到大的食物,要好多好多的蚂蚁一起搬运。

师:蚂蚁变大了以后,长成什么样子的?嘴巴、眼睛、腿、身体到底有多大?

生:个子比树还高,腿比大象还粗,嘴巴像老虎的血口,眼睛比猫头鹰还大......

师:蚂蚁变大后,生活会有哪些大变化呢?

生:比如,它变大后,很轻松地摘到树上的果子。

生:腿很长,只要走一步,就到家了。

生:自己扛着大食物回家;一口吞下大馒头......

师:蚂蚁变大,给它带来了方便和快乐,可是,也带来了不少烦恼事儿——

生:大蚂蚁发现家太小了,没有房子容得下它庞大的身躯。

生:巨型蚂蚁说话太响了,像隆隆的雷声,很可怕......

以上片断,教师通过聊天式的提问,引导学生运用“夸张”方法,想象蚂蚁变大后的优点和缺点。这样,不仅打开了逆向思维,还激发了多元化的发散思维,使想象习作更加生动有趣。

3.渗透“典型化”方法,让想象习作形象鲜明

典型化,即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出新的形象。这个策略主要运用在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中,把生活中不同人物特征集合在一个人身上,创作出新的人物形象。[8]例如,五下习作单元《形形色色的人》就要求学生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六上想象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要求根据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在提笔前,教师要帮助学生提炼人物典型的特征,设计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渲染故事环境,穿插心理活动描写,让学生笔尖流出的故事具有“典型性”,人物性格富有“典型性”形象更鲜明。例如,第一组以“开满丁香花的校园”环境和人物创编故事,学生提炼张明“淘气”的典型事件进行描写,想象班长王寒冰对其劝告的语言、行为描写,突出“雷厉风行”的人物形象。第二组以“冬日黄昏时车来人往的街头”环境,创编人物典型事例,想象一个充满爱心的少年在街头救治一只流浪狗的情景,表现出少年善良品质。第三组以“月光下的村庄”环境,创编铁蛋照顾体弱多病的爷爷的典型事例,突出铁蛋和爷爷血浓于情的祖孙情义。这类生活情境类的想象作文,一定要求学生选取典型事例,以“典型化”的方法,表现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

总之,统编教材的想象习作教学关键是要明晰教学目标,通过习作单元整体设计和各学段想象习作体系的系统训练,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想象的策略方法,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心丰富奇特的想象,进而保持创作的热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