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发现地球最早苔藓虫化石,起源推进5千万年,它们有多神奇?

10月27日,《自然》杂志刊发了一篇文章,里面的信息简直是重磅炸弹!西北大学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张志飞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张志亮等人居然发现了可以说是地球上最早的一批化石,来自于地球上已知最早的苔藓动物——苔藓虫。

据这篇名为《化石证据揭示苔藓动物门起源于寒武纪早期》的文章讲述,该团队在陕南镇巴县小洋坝剖面灯影组西蒿坪段的生物碎屑灰岩中,通过酸蚀处理实验,发现了毫米级的微体化石。

联合国内外相关学术界的权威,他们认为这些毫米级化石来自于地球上最早的苔藓动物化石,苔藓虫是苔藓动物的基干类群,而此次的化石将苔藓动物的起源往更古老延长了5000万年。

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听说苔藓动物和苔藓虫吧?在研究结果还需要进一步推进的情况下,咱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神秘的动物群体。

苔藓动物

苔藓动物,也称为外肛动物,因为它们的肛门位于触手冠之外。不过过去苔藓动物门其实是内肛动物和外肛动物的合称,具体是什么时候特指外肛动物的,我们就不太清楚了。

苔藓动物门听起来极其古老,但其中大约还有5000种现存物种。另外的大约15000 个物种都是从化石中得知的。与腕足类动物和帚虫动物门一样,苔藓动物拥有一个特殊的纤毛触手环,称为触手围,用于收集悬浮在水中的食物颗粒。

苔藓虫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水生无脊椎动物群,其成员形成是由许多连接的单元组成的群落,有点类似于珊瑚虫。它们的个体大小通常不超过一毫米长,最大的苔藓虫的群体直径也不过0.5米。直到18世纪中叶,苔藓虫和珊瑚一样被视为植物;因此被叫成“苔藓动物”。直到19世纪临近中期,苔藓动物才与刺胞动物区别开来,首次被描述了动物的特征结构。

苔藓虫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水生无脊椎动物群,其成员形成是由许多连接的单元组成的群落,有点类似于珊瑚虫。它们的个体大小通常不超过一毫米长,最大的苔藓虫的群体直径也不过0.5米。直到18世纪中叶,苔藓虫和珊瑚一样被视为植物;因此被叫成“苔藓动物”。直到19世纪临近中期,苔藓动物才与刺胞动物区别开来,首次被描述了动物的特征结构。

之所以以前会跟珊瑚搞混,就是因为它们也是由许多单个动物聚集在一起,不过它们的形状很不规律,但从某种程度上是很协调的,而且具有综合生理学和行为的整个生物体。

这个生物聚落十分先进,甚至拥有神经反应。苔藓虫的神经系统由位于口腔和肛门之间的小神经节组成的动物器官。在一些苔藓动物聚落中,苔藓虫会通过单个动物体间的孔将所有苔藓虫联合起来。但受到刺激后,这些动物体会产生反应,几乎立即在附近的苔藓虫都会引起相同的反应,这时就会产生神经反应,并进行收缩。

繁殖方式

苔藓动物拥有一个包含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阶段的生命周期。性细胞参与的无性繁殖会产生遗传相同的后代,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克隆自己,这个过程也被称为”出芽”。但只靠无性繁殖可能会导致遗传多样性的降低,所以搭配有性繁殖。

有性繁殖中,苔藓动物会直接将卵子和精子排到水中,卵子和精子接触后,就会融合受精,有性繁殖产生了物种适应不断变化的条件所必需的遗传变异性。

它们甚至可以以一整个群落为单位进行繁殖。群落边缘的成群动物在特殊的断裂带分离并长成新的群落,这也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

这些不同的繁殖方式,都是延续和传播成功的遗传结构的一种手段。

历史

苔藓虫的历史相当悠久。从下奥陶季(4.88 亿至 4.72 亿年前)开始,大多数石灰岩地层,尤其是页岩交替的石灰岩地层,富含苔藓动物化石,因为钙化苔藓虫的骨骼很容易保存。

在早古生代(5.42 亿至 2.51 亿年前)间,苔藓虫的数量占主导地位,并在奥陶纪快速进化,并在同生态定位中达到顶峰。从那个时候开始,苔藓动物体变得越来越长,隔膜沉积,慢慢以群落为单位生活。在奥陶纪之后,可能由于隐口虫的竞争,苔藓虫的重要性开始下降,在二叠纪末期数量迅速下降。

但它们依旧坚强地存活到了至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