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耕宇专辑151-155:紫丁香,百蕊草,苏南荠苨,滇龙胆草,戟叶堇菜

今天进入第31期,一起来学习紫丁香,百蕊草,苏南荠苨,滇龙胆草,戟叶堇菜。

01
紫丁香

紫丁香(Syringa oblata)来自于木犀科,丁香属。

灌木或小乔木,圆锥花序直立,花冠紫色,花药黄色。花期4-5月,果期6-10月。

生山坡丛林、山沟溪边、山谷路旁及滩地水边,海拔300-2400米。长江以北各庭园普遍栽培。最初是根据栽种在我国北方庭园中的植物发表的。

其吸收SO2的能力较强,对SO2污染具有一定净化作用;花可提制芳香油;嫩叶可代茶。

丁香属植物,枝繁叶茂,花色多样,有紫色、紫红色、淡红色、白色,芳香宜人。

盛花时花团锦簇,广泛栽植于庭院、机关、厂矿、居民区等地。常丛植于建筑物前、茶室凉亭周围;

可片植成为丁香丛,形成美丽、清雅、芳香、青枝绿叶、花开不断的景色,效果极佳;

花叶丁香的花,有温胃散寒,降逆止吐之效,可治胃寒呃逆、呕吐、胃黏膜充血;

暴马丁香茎干具有消炎、镇咳、利尿之效,可治支气管炎、哮喘,叶具有提神健脑,舒筋活血、延缓衰老、延年益寿之特殊功效;

羽叶丁香根或枝干可入药,具有降气、湿中、暖胃之效;巧玲花树皮可药用,有清热、镇咳、利水之效。

丁香属的花都可提取芳香油,可调制各种香精,是一种使用价值很高的天然香料。

紫丁香、北京丁香嫩叶可代茶;暴马丁香为蜜源植物,种子可榨油;紫丁香、北京丁香、暴马丁香等木材纹理美,耐腐朽,可供细木工等用。

02
百蕊草

百蕊草(Thesium chinense)来自于檀香科,百蕊草属。多年生柔弱草本,全株多少被白粉,花被绿白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

广布种,我国大部省区均产。生于荫蔽湿润或潮湿的小溪边、田野、草甸,也见于草甸和砂漠地带边缘、干草原与栎树林的石砾坡地上。

本种含黄酮苷,甘露醇等成分,有清热解暑等功效,可治中暑、扁桃腺炎、腰痛等症,并作利尿剂。

檀香科半寄生植物百蕊草的干燥全草,为我国民间常用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作用。

用于治疗急性乳腺炎、肺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症。被称为“植物抗生素”。

百蕊草适应半寄生机制的显著特征是具有绿色叶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百蕊草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或部分有机营养物质,这也是百蕊草区别于全寄生植物的显著特点。

百蕊草适应半寄生机制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侧根有许多吸器,吸器是寄生植物与寄主植物之间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连接纽带。

是寄生植物与寄主连接和钻入寄主体从寄主吸取水分和营养物质的通道———生理桥,吸器还有可能担负着寄生植物与寄主间的物质交流与传导的功能。

百蕊草通过吸器从寄主体内夺取水分和养分,这正是百蕊草离开寄主植物不能独立生存的根本原因。

03
滇龙胆草

滇龙胆草(Gentiana rigescens)来自于龙胆科,龙胆属。

多年生草本,须根多数,略肉质。花2-4朵簇生枝端呈头状,被包围于最上部的苞叶状的叶丛中。花果期6-11月。

产云南东北部、四川东南部、贵州。生于山坡草地、路旁、灌丛中、林下岩石上,海拔950-2200米。模式标本采自贵州。

滇龙胆别名南龙胆、龙胆草、雪山苦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以坚龙胆名收录,是云南道地药材。功能与关龙胆相同,为保肝利胆之良药。

滇龙胆是云南彝药主要品种,又是众多云药企业生产苦胆草片、龙胆泻肝片等的重要原料,年需求量很大,野生资源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近些年,人工栽培已在云南的部分县、市形成规模化,临沧市种植面积已达5200hm2。

种植面积增加,病害种类及受害程度增大,而滇龙胆病害研究与防治是新领域,生产上预防具一定困难。

滇龙胆草是多年生植物,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种植系统中病菌积累,使得各类病害越来越重,龙胆产量及品质受到极大影响。

病害来了,用杀菌剂进行化学防治不现实,成本极高,农户负担不起,也易污染环境,病害只能进行生态治理。

各类病害的病原菌都是附着于植株病残体上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危害发出来的新植株。每年收获时把田园清洁干净,减少病菌积累即可减少危害。

龙胆收获后种一茬禾本科作物如玉米、陆(旱)稻或豆科作物如猪屎豆、苜蓿,这样可隔离病菌,让病菌没有寄主而亡。

烟草是多种类根结线虫及胞囊线虫的高感染植物,菠菜、芫荽可刺激线虫卵提早孵化。

种植这些作物可诱捕土壤中的线虫,在收获这些作物时要连根拔,然后集中烧毁根部,可大大减少线虫基数,减轻对龙胆的危害。

开春时先撒一些对线虫高感植物如烟草、马铃薯、菠菜、芫荽等的种子种植2~3个月或感染根结线虫后,连根拔起这些植物集中处理,可带走土壤中线虫,然后再播种龙胆以减少为害。

或用具有杀线虫功能的植物如万寿菊等进行轮作换茬,减轻线虫数量。

病害一般是在高湿环境下容易爆发,龙胆如果密植,植株间不通风透光,植株间的湿度加大,为病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大了病害发生、爆发。

雾大、湿度大的山区提倡稀植,使植株通风透光,这样可阻碍病菌繁殖的湿度条件,减低危害。

野生龙胆病少、病轻或不得病,是因为在它周围环境中存在有许多伴生植物,这些伴生植物会克制危害龙胆的病菌繁殖生长,使龙胆病害轻或不得病。

自然界中野生条件下所有的植物都遵循这个规律,这就是植物在野生条件下病少、病轻,而大面积家种后爆发病害成灾的原因。

04
戟叶堇菜

戟叶堇菜(Viola betonicifolia)来自于堇菜科,堇菜属。

多年生草本,无地上茎。叶多数,均基生,莲座状。花白色或淡紫色,有深色条纹。

产全国各地,生于田野、路边、山坡草地、灌丛、林缘等处。全草供药用,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瘀;外敷可治疮痛肿。

戟叶堇菜的介绍较少,我们来看堇菜属的介绍吧。堇菜属植物开花早、花色艳、花型美的特点,符合早春露地绿化的要求。

该属植物主要生长在农田、宅边、荒地以及山坡,适应性强,根状茎及种子的自播繁殖能力强,且生长整齐,株丛紧密,可以避免栽培费工费时的问题。

有利于栽培上粗放管理,也便于经常更换和移栽布置,适合用于花坛或早春模纹花坛的构图。是极好的地被植物,可大面积群植,可栽于庭院,装饰花镜或镶嵌草坪。

堇菜属紫花地丁作为药典收录的中药品种,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主治黄疸、痢疾、乳腺炎、目赤肿痛、咽炎;外敷治跌打损伤、痈肿、毒蛇咬伤,鲜品捣烂敷患处。

早开堇菜在中草药中称为“地丁”,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除脓消炎的功效;

捣烂外敷排脓、消炎、生肌可用于治疗痈疖、丹毒、乳腺炎、目赤肿痛、咽炎、黄疸型肝炎、肠炎、毒蛇咬伤等症。

裂叶堇菜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痈肿的功效,用于治疗痈疮疔毒、无名肿毒、淋浊等症。斑叶堇菜叶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的功效。

05
苏南荠苨

苏南荠苨(Adenophora trachelioides)来自于桔梗科沙参属。

茎和叶常密被白色硬毛,叶背面常呈灰白色。花萼和花盘常被白毛,无毛者极少,花冠淡紫色。

产江苏南部,生山坡。

苏南荠苨的文献研究几乎没有,搜索荠苨的时候发现一篇茶解药毒的文献,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茶解药毒”说源自清代陈元龙《格致镜原》,曰“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

但陈元龙“神农得茶解毒”说出自何处?“今人”即清朝乃至前代古人是否“服药不饮茶”?茶是否确有“解药”甚至解毒作用?

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明确将茶水与白开水并列,作为日常饮用水类推荐,“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

若茶“解药”说成立,则新版膳食指南的落实将大打折扣,至少民众服药时不可饮茶。

以清代《医宗金鉴》为检索对象,发现陈元龙“今人服药不饮茶”之说并不属实。据统计,该书载以茶送药方43首,主治病证涉及内、外、儿、皮肤、五官和骨伤各科。

如治“痰涎壅盛,喉间内外肿闭”的雄黄解毒丸以“茶清下七丸,便利吐痰则愈”。

尤其是服用“整骨麻药”时也以茶或酒为引,曰“每服五分,茶、酒任下”,而若茶真能“解药”,麻药药力减弱会首当其冲而避之。

苏颂《本草图经》的炼盐黑丸方(盐、桃仁、豆豉、巴豆),特地说明服药时要以豉汁和茶水送服,尤其后者多饮益善。

曰“豉汁及茶下并得,服后多吃茶汁行药力”,可见茶叶用之得当也可“行药力”即有助药效发挥。

古籍中确有服药“忌茶”记载,但局限于威灵仙、土茯苓、斑蝥、榧子和使君子几味药及其复方。

唐慎微《证类本草》说威灵仙“性甚善,不触诸药,但恶茶与面汤”。

李时珍《本草纲目》有“服威灵仙、土茯苓者,忌饮茶”、茶“与榧同食,令人身重”。

使君子“忌饮热茶,犯之即泻”。以茶解药毒最早见于宋代《圣济总录》,该篇收方36首,前19首为“解一切药毒”方。

如“解一切药毒荠苨饮方”“解一切药毒大豆饮方”和“解一切药毒麻人饮方”等。

上述“解一切药毒”方用到36种物质,包括椿白皮、东柳枝、阿魏、土蜂窠、露蜂房、大豆、赤小豆、绿豆、糯米、粟米、蓝实、芦根、荠苨、猪苓、大枣、巴豆、甘草、白药、葱白、豆豉、白蜜、青盐、麻人(仁)、蓝根、淀脚、白矾、茶叶、升麻、石绿、莱菔子、山芋、僵蚕、天南星、黄牛胆、麦冬和葛粉。

频次排在首位的是甘草(5次),茶叶与大豆、蓝实、荠苨的频次并列(均2次)。

茶叶的纤维素含量很高,膳食纤维可促进肠蠕动,减少肠内容物通过时间,从而增加排便次数和排便量。

唐宋时期饮茶多以茶饼磨粉后煎煮并连茶渣一同吃下,故唐代就有茶叶既“利小便”又“利大肠”之说。

以茶送服“解毒丸方”系通过利尿导泻以减少有毒物质的吸收,是茶解药毒的机理之一。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 吕小旭,程亚青,赵小荣,樊敏.平凉城区周边堇菜属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开发利用[J].北方园艺,2018(17):151-154.

[2] 陈西仓,裴娟芳.甘肃丁香属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7,20(05):25-26.

[3] 奚茜,廖艳,林殷,李冰,王晶,马芳芳,潘诗霞,张聪,张玉苹.茶解药毒考辩[J].中医杂志,2017,58(01):79-81.

[4] 赵振玲,张金渝,金航,杨美权,杨维泽,杨雁,杨天梅,石娅娜,杨绍兵,刘莉.云南栽培滇龙胆病害种类及生态治理[J].中药材,2012,35(01):6-11.

[5] 罗夫来,郭巧生,王长林,张晓明.百蕊草半寄生机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01):17-22.

[6] 中国植物志

图片来源

(1)陆耕宇 中国药科大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