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还是要读经典
【异史氏曰】几位老师提出一个“牧养”的概念,请我谈谈看法。据我所读关于“牧养”的论述并不多,直觉应该考虑尊重自然的教育哲学,这最早恐怕要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然后大概就是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第斯多惠等以及蒙台梭利了,中国关于这方面的阐述恐怕就是老庄了。我的建议是,文献研究的目的之一是要为自己的那个观点或说法找到一点理论依据。如果认同这一点,我还是建议翻翻上面提到的这些人的书,不得以以情况下才去参考当下那些名师点东西。因为名师们的东西有不少是经不起推敲的。文献研究,还是要读经典。
如果亚里士多德,然后大概就是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第斯多惠、蒙台梭利一时读不了,可以读读夏洛特·梅森的《自由教育的哲学》,夏洛特·梅森认为“儿童是一个具备所有发展可能性和能力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把儿童置于与自然生活和思想的活生生的接触中。另外,由于具有一个或两个关键的自我认识,受过教育的人具有自治能力、追求和兴趣。”所以“教育是一种氛围,一种训练,一种生活”。
夏洛特·梅森认为,“当我们说教育是一种氛围时,我们并不意味着儿童应该被孤立,单独存在于所谓专门为他们采用和准备的'儿童环境’中,而应该考虑的是他们同时作为人和物所在的天生氛围中的教育价值,让他们在适当的环境中自由生活,而不要徒劳地将儿童所在的世界降低到'儿童世界’的水平。”我的理解,“儿童环境”是指适应儿童发展的环境,而不是自然生态下,放任不管的“儿童世界”。
夏洛特·梅森说“教育是一种训练”,“我们想要说明的是,习惯的训练,无论是心智的习惯还是身体的习惯,是经过深思、明确地形成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关于大脑构造对思维的习惯性路线的适应性,例如对我们习惯的适应性。”这个观点,《康德论教育》中早有论述。学校教育,要“让课程以正确的方式呈现出来,儿童将会满心欢愉地学习它。”“因为那些好的生活习惯,其实在一些恰当的课程中,通过正确的操作方式自然地形成了。正如我们所主张的那样,这里仅有一条正确的道路,那就是儿童必须为他们自己学习。他们必须阅读指定的书籍,讲述他们读过的内容,他们必须完成任务,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认知的行为’”。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都不可能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是要经过长期而艰苦的训练的。教育是一种训练,强调的时顺应儿童个体生命节律的训练,是这样的训练是需要在相应的“儿童环境”的。
夏洛特·梅森认为,教育意味着一种生活。“之所以称为'意味’是因为生活不是自我存在也不是自我维持的,它需要定时的、有规则的、合适的营养。这完全被当作身体的生活来考虑,可能20世纪伟大的发现将会是,心智也需要定时的食物补给,如果缺乏,它就会死亡。我们知道食物对于身体是唯一的能量来源,就像燃料对于蒸汽机一样;一旦我们意识到心智也同样只有当它得到喂养才能运行时,教育便以一种新的形象出现了。由于身体出于对这些养分的渴望而企图用药片或是其他的食物代替品迁就代替;对聚集在街上观看足球比赛的人们的一瞥,使我们对维持男人和男孩们的那种心智营养产生了好奇,是否它们不会损耗和空虚,即使是高大魁梧的身体。因为心智仅仅吸收一种营养,它只依靠观念生活、生长和获取营养;纯粹的信息于它而言,无异于提供给身体的一餐锯屑,吸收这种营养的器官不会比那些没有吸收的好到哪里去。”我的理解就是一句话,教育就是为儿童生命成长提供养料的。如何提供,要考虑环境,还要训练。
所以,牧养,不是散养,从汉字字面上看,无论“牧”,还是“样”,都不是放手不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