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的泥埠行(散文)
三个人的泥埠行
作者:江边人
主编:非 鱼
与老乡相约,结伴回故地一一泥埠之行,享受清净而烂漫的故乡重游乐趣,呼吸谷河畔绿色田园里的新鲜空气,感受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之感。
早早手机约好赴泥埠之日一一星期天。那天早晨各驾私家车,兴致勃勃地辗转到达目的地一一泥埠。
我们一踏入故地一一泥埠街,个个惊叹不已!赞口不绝地说,现在泥埠也是一幢幢高楼大厦平地挺立,只有立足仰望天空才可见楼顶,住宅别墅像战士列队似的整齐划一地排列,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破烂不堪的草屋皆是的情形,真是无法比也。
你看,所有墙壁都是水泥、涂料粉刷,不仅平坦光滑 ,还写上激励文字或画着五彩缤纷的画子,跟过去那土基墙贴牛屎巴巴晒干烧锅,不可比也。
一位老太听见像是远方客人的声音在讲话,她迅快地走出家门,惊喜发现三位爷们回故地重游,很热情地邀请他三人去她家里坐坐,喝点茶。
三人笑着,别客气,嫂子。
我们回老家晓晓,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现在泥埠真起了翻天复地变化,老汪微笑着。
是的,现在与过去比,真有天渊之别呀!老太笑嘻嘻地道。
老张望着老太,嫂子,这小阁楼是你家吗?。
是呀!
这多么好呀!住在这里面真舒服得很,你老人家肯定是喜得蜜蜜笑呀!
当然喜欢得不得了,现在好了,再不会象往年那样住着破屋漏锅,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碗、瓢、罐、盆、桶都用着,摆得满屋接屋漏,滴滴答答地像点鼓似的响着不停,还漏得屋子里透湿,若不小心就滑跌倒了。一到梅雨天,衣服等都霉气熏天,难闻死了,现在住小楼再不会漏雨了,衣裳往走廊一挂,再多的衣物也不会有霉气了,老太兴奋地说。
老汤急不可待地微笑着,过去泥埠绝大多数都是草屋土基墙,甚至是打的土盲墙,只有街上早餐点、铁匠铺等几户小瓦房,还又小又矮。现在街上店铺都是高楼大厦直冲天空,银行、邮政所等样样齐全,与过去不能比。过去寄、取包裹,要走3公里左右路程,到横山桥街上去办理业务。
这变化多大呀!以往一到晚上,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坑坑洼洼的路面,人不敢出去,要是晴天还好,刮风下雨天出去身上淋得水直淌,还弄一身泥巴。现在路灯高高挂,照得连拐弯抹角的地段都赤亮,即使掉根针也能很快找到捡起,水泥路既宽敞又平坦。
我们正在闲聊时,老张的侄子得知大伯回来了,高兴地跑来,接他们去他家作客。
他听叔爷们正在热聊泥埠天翻地覆的变化,便笑嘻嘻地说,泥埠不仅交通变化特别快,就其它方面变化也是今昔无法比的。
尤其在上世纪七十年,把新港公社的高桥以东与横山公社横山桥以西的地域内设置为高安公社,八十年中期改为高安乡,其乡政府设罝在泥埠街,由泥埠街道改为高安街道,由此发生了一次快速发展,使路扩宽,汽车等交通工具可畅通无阻,街道进行了长远规划和建设。
在前10年左右,又由原高安乡所管辖区域设置为长江大桥经济开发区,区办事处就设在原高安乡政府所在地一一泥埠街上,再一次使高安(泥埠)街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使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以往男女劳动力死守一亩八分田,脸朝黄土背朝天,起早摸晚、苦做苦累、省吃俭用,还挣扎在温饱线上。到了青黄不接、缺吃少衣时,甚至断吹,人穿补丁打补丁的衣服。当今把田给种植大户承包,自己出去创业或打工,有的在家乡企业上班,挣钱比往年单纯做田翻了若干倍,几乎家家居阁楼、开自驾车、再不穿补丁衣服了,过着由贫困变富裕,直奔小康而美满的生活。
现在交通更方便了,不仅公交车通到各自然村,还在高安(泥埠)街道设置“公交车交换中心” ,这七个正楷文字,远远望去,十分显眼,老远就可看出它的所在地,数十辆公交车川流不息,不仅给居民带来极大方便,还对古稀老人实行免费乘车。芜湖长江二号桥s551高速公路贯穿该经济开发区,还设置了高速公路进出口,方便了毗邻地区人员的车辆上下高速,从而进一步促进区域性地方经济发展。
现在家家不愁吃不愁穿,在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后,就追求精神方面的需求。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各有所好。妇女们跳广场舞比比皆是,既跳得心情舒畅又锻炼了身体。爷们三两个一起、四五个一块聊天或吹拉弹唱,有的玩小扑克牌或麻将,或说所见所闻,乐乐呵呵,笑声不断,跟上世纪那种吃这餐愁下顿,早晨出门不见天,晚上回家摸不着门,辛辛苦苦地劳累着,真无法比呀!现在人还常进饭店聚餐,茶馆品茶闲聊。走,我们也去潇洒一会吧!体检故乡饮食的变化。
边往餐馆去,边畅谈泥埠的变化。老汪漫不经心地说,以往泥埠是一条露水街,街既短又窄小,短到不过百米,只有30到40米;露水街很简陋,只是街上或附近赶集人群,趁着早集做点手提肩挑的生意;露水街散得也快,像清晨的露水,很快就从阳光中蒸发了——露水街大概就从这儿得名吧。从清晨起,到了日上三竿,露水街的集就散了。
老汤紧接着说,散了集的露水街,空空荡荡如水洗,看不出一点点嘈杂喧哗样子。当时只有汪氐在街西头开一家早餐铺,卖点油条、麻花子、馒头、粥……
他们慢悠悠地逛着,老张突然一惊地说,这里多么热闹啊,这啥时候建了这个大菜市场呀。
老汪随便问了位卖菜的大嫂,这菜市场平时都这样热闹非凡吗?品种都这样多吗?
那位大嫂高兴地说,现在菜市场除了有那时露水街上仅有的蔬菜外,还有鱼虾、黄鳝、泥鳅、乌龟、老鳖、猪肉、牛肉、鸡鹅鸭、各种水果皆皆是,就是寒冬腊月、早春,当地蔬菜淡季的时候,也有反季节蔬菜或从外地进来的蔬菜水果充实市场,即使是傍晚也可以买到所需求的蔬菜等。
有位中年妇女听得直笑。现在不仅菜市场变化大,其它变化也很大,街上宾馆、餐厅、早餐店,就有10多家。早餐除了往年油条等老生常谈食品外,什么小笼包子、米面、千里飘香馄饨、兰州拉面、饺子、湖南毛泽东家乡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干子等各种各样的早餐食品,可让你随时随地大尝口福。
老张的侄子急不待火地说,现在茶馆也不少,走,我们到那家“聚美餐馆”去品茶饮酒吧!
他们走进豪华的“幸福快乐”厅里坐了时,一位身着淡绿雪白相间、又整洁又美观工作服的服务员端来茶几,里面装着瓜子、糕点、水果、巧克力、豌豆等食品,供顾客品尝。如沏好茶,有礼貌的双手捧着递给客人,并说,请饮茶。
老汪发现几个异常不同的茶杯,惊讶之后,伸手取来一看,哟,这瓷茶杯上还是四言回文题词呢?你们看,这“清心明目”四字,随便从哪个字破读,皆可成句:“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意皆不变。
老张望着拿来的茶壶一晓,惊叹道:老兄,你晓,这上题书还是七字作环形排列:“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也是别出心裁的美句呀!“一日无此君不可”“此君不可一日无”“君不可一日无我”。
老汪又说,古代茶具上的题字,早就五花八门,各显千秋,细悟之能修身养性。
老汤望着他俩,笑着,遇到您俩老先生,还真增长不少知识呢!大概口干了吧,请你俩饮茶润润嗓子吧!
老张微笑着,急什么呀,现在多好,喝茶叫饮茶,慢慢地喝,叫什么品茶。你俩老弟还记得在谷河圩埂上放牛那时代吗?口干了跑到河边,两腿一叉,头一低,用两手把水面漂浮物一扫,再双手一迸龙捧水喝,还管它干净不干净,喝得过痛快,嘴不干就行了。
是的。那时还有什么茶馆呀,连“茶叶”两个字都没听说过,又从何谈起品什么茶呢?将是天大笑话喽,老汪慢慢地说着。
现在不仅讲究什么品茶,就连沏茶也得注意。
这是老祖宗八代丢下来的,招待人要依什么“浅茶满酒”待客。
老汤道,是的,小时候,大人就吩咐,给客人倒茶要浅,倒酒要满,至于为什么,大人没说,也没有多问。只是后来因工作应酬,和顾客聊天,听讲,倒茶要浅,十分的茶水容量,倒满七分留得三分人情在,这似乎有道理,然而又一想,照这说法,酙满酒,难道就没有人情了吗?像今天这样酒席上,热闹气氛和豪言壮语比品茶更浓喽。
老汪微笑着,望着老汤说,仔细想想,浅茶是有一定道理。泡茶的杯子大多是玻璃杯,便于观赏茶叶在水中缓慢地舒展,但玻璃杯隔热效果不好,若茶水太满,杯子太烫手。再来,茶叶轻飘,一般先浮于水面,若水太满,易溢出杯子,既烫了手,又浪费了茶叶,还烫了桌面又不整洁。
几个人边你言我一语,边频频点头,称赞讲得好。正在有趣地闲聊时,服务员柔软的声音说,酒菜已备好了,请你们入席用餐。
酒已饮了不止三巡,桌上的气氛,越发如电磁炉上煮的汤料,氤氲袅袅,热气升腾。
老汪用网勺从锅底捞出一些杂碎,微醺着眼,说,古人饮酒,边饮边作诗,我们作不了诗,那就用古人的诗词作对答,怎么样?
大家边说,好耶!边拍手欢迎。
汪爷受到鼓励,很有些受宠若惊,端起酒杯与同仁兄弟们咪了一口,说,是我提议,哪位老兄先讲上句诗词呢?我对答下句诗词。
老张微笑着,思索片刻,说,《红楼梦》这部古典文学巨著,对茶有极为突出的描写,提到茶事文字就有260余处,有的章节竟出现10多次。作者曹雪芹更是一位对联高手,如贾宝玉题潇湘馆一联:“宝鼎茶闲烟尙绿;……” 老汪,请你对答下句诗词吗?
老汪搔搔头,歇会儿,眨眨眼,边慢腾腾地饮茶后,嘴唇微微挪动,品尝着茶味,边思索着对答下句诗词,忽然间笑着说,恐怕要让老年兄弟们见笑了喽!
老张笑着,还蛮谦虚的呀,赶快对答吧,还保啥秘啊!
老汪又搔搔头,有条不紊地说,“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犾凉。”
同仁们边鼓掌边异口同声地说,对答得准确无错,太妙了。
接着老汪又说,在我国,诸多茶馆、茶楼、茶叶店铺、茶座的门庭或墙柱上,甚至在茶人的起居室内,常常可以见到悬挂或贴着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有家茶叶店贴着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九曲夷山采雀舌,……”你老张肯定晓得下联喽!
老张笑着,古人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您老弟卖锅铁饺子,趁热就卖,来过现快,马上就报复呀!哈哈……
略思索片刻,老张又说,来班门弄斧一下吧!“九曲夷山釆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
顿时,几位老兄老弟满脸笑容地说,对答得准确无误,真是高超人才也。
老汤笑着,现在我们多么幸福啊,上酒楼品茶饮酒,说古诗,对茶联,想想过去苦日子确实太苦了,就现在贫困户比过去也要好若干倍,但政府还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老张侄子,张钱说,村上有几户贫困户,其中有一户,叫伍老四,他自己腿残疾,老婆也病故,还差一屁股债,真搞得人财两空,就一个女儿,在读初中,确实是个标准贫困户。县倪局长包保,逢年过节送慰问金和实物,同时也想方设法帮他通过辛勤劳动来脱贫致富。
伍老四也知道,一边感谢局长代表政府送来的钱和物品,一边在村桑园打工学技术,近两年功夫他掌握了种植桑树、桑葚果加工、养蚕等技术。他把想法告诉了局长。过了两天,局长就兴致勃勃地给他送来了薄膜、优质桑树种苗订单和技术书籍,还派他到省城茶桑培训班学技术,又及时帮他到农业开发银行贷了款,用作购桑苗、大栅钢架之用。
过了几年,伍老四家发生了变化。由于他在种植的30~4O亩桑园里套种葡萄,其下再套种不同季节豆科作物的根系固氮供桑树、葡萄吸收,从而促使各种作物喜获丰收,抛掉贫困帽子,还清了债务,手有余款存到银行,为女儿不久将要读大学寿备资金。
另一个贫困户柳青,看着伍老四己经脱贫致富了,心里急得像猫爪似的,兴冲冲地来到伍老四家,讲出他的想法。伍老四笑着说,你想法不错,不过,你现在还没有种桑养蚕、桑园套种作物等技术的基础和经验。你可将家里几亩适宜种植桑树的田地入股到我桑园,到年终我们分红。另外你干活,我另外发工资。待你学会技术,再支持你自建桑园、养蚕、桑葚果加工食品,桑园套种其他作物,不过,有要求。
什么要求?请你讲。柳青瞪着眼睛呆呆地问。
你要禁止打麻将,不要餐餐饮酒,更不能酗酒、闹矛盾,更不允许闹事,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没问题,请放心。
村上这几年就是这样,脱贫一户,再帮一户,甚至几户共同脱贫,使村里的贫困户个个都能顺利地脱贫致富,有的住上小阁楼,甚至过着奔小康的美满生活。
几个人听了不断地点头,赞扬党和政府政策好,能使广大群众共同发家致富,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这时,老汪不禁想起街上老人经常讲的事:他道胜小爷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上夜校扫文盲班时,常唠叨着,你们年轻,要刻苦学习文化,为你们将来建设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有人问,“老干部”(其实他最大的“官”只是个党小组长),您能讲一下美好家园像什么样子吗?
他笑呵呵地说,将来国家美好家园,就要实现: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天上有飞机,地上有火车,水下有潜水艇跑,吃不愁穿不愁,闲时到处旅游,看祖国美好的山河……
大家听了乐得笑呵呵,边频点头,边说,听“老干部”的,为将来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学习喽。
现在生活确实如此,这一切都归功于党的领导和政府的好政策。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江边人,安徽芜湖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村、农业工作30余年,在忙中休闲之时,喜欢读写文学小说、散文等,曾被报刊杂志、网络文学平台录用豆腐干文字近百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