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很适合中国人饮用?真相让人很抓狂!

中医思维十

一则名为《科学家给出惊人答案:中国人为什么要喝白酒?》的微信文章在朋友圈被广泛转载,说中国人体质属于虚寒,因此最适合饮用性热的白酒,以达到身体的“阴阳协调”,并称白酒能改善中国男人日益下降的“体质”,还可减肥、减压、增进食欲,是养生之佳品。事实果真如此吗?
答案是NO!且听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系主任林殷教授条分缕析,辟清“白酒养生”谣言,揭开“伪中医”“伪科学”的真面目。

谣言1

“当前的中国人,不管大江南北,大都是虚寒体质。”
国人“虚寒”空穴风,是酒“皆热”没商量
迄今为止,古今并未有哪位中医说过“中国人体质偏寒”。中国古人多是被动偏素食,动物蛋白摄入偏少,这是实情。但说“虚”者,全部都是阳气虚?阳气表示这锅我不背。气血阴阳都有可能出现虚损,况且人和人不同,很难一概而论。
现代人的营养状态更多体现为整体不均衡,据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报道,2010 年~2012 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显示,全国18 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31.1%,肥胖率为11.9%。
按中医的说法,“肥人多痰湿”,咋就一口咬定“当前的中国人,不管大江南北,大都是虚寒性体质”呢!

谣言2

“红酒即葡萄酒的原料偏寒性,酿出的酒也偏寒。”
原料谷物或水果,酿成酒后变热性
首先,中医食疗学里的葡萄是平性而非寒性;
其次,无论制酒的原料是谷物还是果实及其原来食性如何,酿成酒后就都变成热性的了。所以清代医家章穆直言“凡酒皆热”“天下未有性凉之酒”(《调疾饮食辩·卷二·各种酒》)。
清代医家王孟英也说,无论米酒、葡萄酒还是烧酒(即白酒)在食性上只有程度差异而无性质相左:“酒性皆热,而烧酒更烈。”(《随息居饮食谱》)

谣言3

“国家体育总局公布《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我国国民体质各项指标均呈现上升态势,但成年男性体质达标率下降0.1%。”
此体质非彼体质,中国男人并不“怂”
国家体育总局2014 年确实做过国民体质监测,也确有成年男性体质达标情况不佳数据。
但此项监测主要查的是皮褶厚度、腰围、体重、臀围、胸围、身高、台阶指数、握力、肺活量、闭眼单脚站立、坐位体前屈、纵跳、俯卧撑、一分钟仰卧起坐和选择反应时等系列指标,这里的体质(physical fitness)是指个体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与中医所谓的“虚寒体质”风马牛不相及!
另外,靠喝白酒让男性“更高、更快、更强”无异于缘木求鱼。
有研究结果证实,摄入酒精并不能改善运动时的生理功能,饮酒后肌肉的工作能力反有可能下降;如在寒冷环境中进行长时间竞技时,酒精会损伤人体温度调节功能;饮酒的运动员更易疲劳和脱水,在长距离的耐力项目中成绩更差。
在一些强调反应速度的运动项目中,由于酒精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饮酒的运动员劣势更大。

谣言4

“白酒在中国古代最早是“药”,用来治一些痹症,比如胸痹,就是现在说的冠心病。”
此酒非彼酒,疗病酌米酒
《汉书·食货志》确有酒为“百药之长”说法,但传统入药的酒是米酒而非白酒。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确有2 个治疗胸痹心痛的方子:“瓜蒌薤白白酒汤”和“瓜蒌薤白半夏汤”,但是方中7 升~1 斗“白酒”指米酒,辛甘宣散、缓中止痛。按古今度量衡换算,10 升等于1 斗, 东汉的1 斗相当于现代公制的2000 毫升。方中酒量用到7 升~1 斗,约折合公制1400 毫升~2000 毫升。
现代所谓“白酒”(Liquorand Spirits )特指以谷物为原料,加酒曲发酵后经蒸煮、蒸馏而制成的蒸馏酒。因其酒精浓度高,见火就着,古代又称烧酒或火酒。李时珍《本草纲目·烧酒》:“烧酒,纯阳毒物也,……与火同性,得火即燃,同乎焰消。”试想以上述两方中加上2 升酒精含量60% 的酒来煮药,实属罕闻且与临床不符。关键是,张仲景那会儿,国人还不会酿蒸馏白酒呢!

谣言5

“据中医分析,各种慢性病的主要原因,正在于大多数中国人是虚寒性体质。”
虚寒体质万恶源?无稽之谈不足凭
肿瘤的病机中医多责之于“气滞血瘀”,典型的脾瘅即糖尿病的病机更以“阴虚燥热”为特点,现代心血管病的中医辨证就更复杂,既有寒凝也有痰浊血瘀。
这个“虚寒体质”是万病之源说,恰似前几年流行的“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谬论的翻版,不值一驳。

谣言6

“白酒可开胃消食,增进食欲。”
开胃饮酒是洋派,饭后饮酒属古训
常言道“酒足饭饱”,饭前喝杯“开胃酒”,似成餐桌“惯例”。其实,古人喝酒多在饭后,“抹抹缝”而已,古人称之为“酳”(yìn),就是用酒漱漱口的意思。
(曹庭栋:“古人饮酒,每在食后。《仪礼》谓之酳。”《老老恒言·卷一·食物》)饭后饮酒,既不伤胃,也延缓酒精的吸收,还能控制酒量,不失为聪明之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