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郭谈酒(三)
酒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合体。酒承载了人类精神的、心理的诉求,酒与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烹饪等结缘。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中国酒文化体系包括:
几千年来不断改进和提高的酿酒技术和工艺;
酒对人类社会调谐和破坏的历史;
历代政府为酒的酿造和销售制定的法律制度;
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多姿多彩的酒礼酒俗;
形形色色的酿酒工具和饮酒器皿;
文人墨客的诗文和歌曲;
酒的典故,酒令,酒名等。
中国酒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远绵长。我们常说“无酒不成席”,婚礼的筵席称“喜酒”,生了孩子办满月称“满月酒”,重阳节要喝重阳酒,端午节要喝菖蒲酒,祝捷要喝“庆功酒”,情人之间喝“交杯酒”,交朋友喝“拜把子”酒,此外,敬神、祭祖、开业等等都要喝酒。
喜酒
出征酒
庆功酒
菖蒲酒
与酒相关的历史典故也不胜枚举,“鲁酒薄而邯郸围”, “关羽温酒斩华雄”,“刘备曹操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武松醉打蒋门神",“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三杯草圣传”·······
李白醉酒图
在夏代,我国酿酒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到商代酿酒业颇为发达,开始使用酒曲酿酒;
殷商时期,纣王“酒池肉林”、“长夜之饮”,导致商朝的灭亡;
周代吸取纣王的教训,颁布《酒诰》,开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禁酒;
汉代第一次对酒实行专卖——“榷酒酤”,但只实行了17年,后改专卖为征税。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葡萄,同时招来了酿酒艺人,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喝葡萄酒,葡萄酒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使得在后来的晋朝和南北朝时期,葡萄酒成为王公大臣、社会名酒筵席上常饮的美酒;
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与当朝名士谢安、孙绰等人在绍兴会稽山阴兰亭借宛转溪水饮酒作诗,王羲之醉笔走龙蛇,乘着酒兴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
盛唐时期酿酒业已很兴盛,名酒种类不断增多。王公贵族、文人名士、老百姓普遍饮酒。女人醉酒更是一种美。女性化妆喜欢在脸上涂上两块红红的胭脂——“酒晕妆”;
北宋对酒的生产和销售很严格的管理:主要有三种形式:酒的专卖、曲的专卖和酒税。在当时,酒税是政府重要的财源。唐宋时期酒与文艺紧密联系,可从唐诗宋词等文艺作品看出来,这种现象使唐宋成为中国酒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
元朝的酒类有马奶酒、葡萄酒、米酒和药酒。葡萄酒常被元朝统治者用于宴请、赏赐王公大臣,还用于赏赐外国和外族使节;
明朝是酿酒业大发展的新时期,酒的品种、产量都大大超过前朝,政府直接向酿酒户、酒铺征税;
清朝大酿坊陆续出现,产量逐年增加,销路不断扩大。各酿坊经过协商,酒的品种、规格和包装形式也就统一起来。为了扩大和便利销售,有些酿坊还在外地开设酒店、酒馆或酒庄,经营零售批发业务。清末,葡萄酒不仅是王公贵族的饮品,在一般社交场合以及酒馆里也都饮用;
近代,随着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和发展,西方的酿酒技术与我国传统的酿造技艺争放异彩,啤酒、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及日本清酒等外国酒在我国立足生根;竹叶青、五加皮、玉冰烧等新酒种产量迅速增长;传统的黄酒、白酒也琳琅满目、各显特色;中国酒的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
喝酒要有盛酒器。 古人对酒器非常重视, “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分为贮酒器、盛酒器、卖酒器和饮酒器四大类,新石器时代陶制的盉、斝等古朴酒器;商周时期青铜的樽、爵、青铜壶等;汉代的玻璃杯、海螺杯、玉杯、金杯、银杯等华丽酒器。
陶盉
觥
觚
青铜斝
白玉杯
樽
银盏
爵
在夏商周时期,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有限,巫术成为最原始的宗教,并占到主导地位,“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巫师利用 “超自然力量” 进行各种活动,都要用酒。在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勇士出征前要用酒来激励斗志。古代巫医不分,酒又是巫医的常备药之一。
夏代奉行巫教礼仪,由君主主持典礼;商人奉行天帝崇拜和先王崇拜,通过系统的祭祀制度,规定政治和伦理秩序,发展出严格的等级观念;周人敬畏于自然和祖先的恩泽和庇佑,祭祀对象很多,如天地、山川、社稷、宗庙、祖先、神鬼等等。这个时期的酒文化特征可以用“酒祭”概括。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酒礼兴起,饮酒礼仪的细则规定相当严格规范,后期演变成为宴饮时的道德规范——尊卑长幼的伦常礼教制度,贯彻在饮酒行为上,形成中国酒文化的明显特征。 乡饮酒礼六个阶段:(1)商量宾客名次,告知、催邀、迎接宾客等;(2)宴饮开始,宾主互相敬酒行礼;(3)按尊卑长幼的秩序依次相酬,饮酒作乐,尽欢乃止;(4)席间乐曲演奏分为升高、笙奏、间歌、合乐四个阶段;(5)宴罢为宾客送行;(6)日后往来拜谢。
古代饮酒礼仪对后世影响很大,随着社会发展,一些陈旧礼仪被淘汰,也有一些礼节代代相传至今:对宴饮时迟到者罚饮;干杯先干为敬,另一方要同样回报;斟酒,八分满(以往)到斟满(现代);碰杯,客对主,晚辈对长辈,酒杯略低为敬;敬酒,主人先敬酒,客人饮完后要向主人回敬;客人饮酒时要有所克制,喝醉为失礼等。 这个时期的酒文化特征可以用“酒礼”概括。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各地区之间交往频繁,民族融合加强,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商业和手工业发达,促使了酿酒业发展。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率兵击败淮南王英布的叛军,西归途中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乐府诗兴盛起来,文人骚客以酒会友、借酒咏诗,酒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日趋密切,成为文学艺术的主题之一,使酒文化的内涵得以扩展。西汉梁孝王好诗赋,常宴集文士,以美酒助诗兴。东汉末孔融,嗜酒好客——“座上宾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恨矣!”这个时期的酒文化特征可以用“酒盛”概括。
魏晋南北时期,军阀割据,战乱连年,外族寇扰,边境不宁。魏晋士人弃儒家礼仪转而重审美轻功利,饮酒狂欢,及时行乐——酒与醉成为魏晋文人时代风骨的体现,形成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酒文化风范,其代表人物有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刘伶、向秀、王戎和阮咸,陶渊明等。这个时期的酒文化特征可以用“酒嗜”概括。
隋唐五代时期,隋末群雄并起,军阀混战;唐初从大乱走向了大治,百业兴盛,政治、经济、文化繁荣,酒肆也跟着兴盛起来,酒成为文人激发灵感的妙药,遁世销愁的法宝,文人与酒结成了不解之缘,文学艺术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代表人物:王绩——“五斗先生”;白居易——“醉司马”, “醉尹”,“醉吟先生”;皮日休—— “醉士”;“酒中八仙”——贺知章、李璡、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酒中仙” 、“酒圣”、“酒仙”——李白等,可以用两个字“酒狂”来概括。
从汉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对酒实行官卖制度开始,到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废除酒的专卖,改为民间每卖一升酒,抽四文钱税,两晋六朝在一定时期内又实行酒类专卖,唐朝既抽酒税,又实行地方性的官卖制度,围绕着专卖和抽税变化。在宋元明清时期,取消了专卖,允许私酿,设立了酒税,并成为封建王朝一个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这个时期的酒文化特征可以用“酒税”来概括。这个时期从北魏的《齐民要术》、北宋的《北山酒经》到明代的《本草纲目》,我国的制曲酿酒技术在不断进步,从西方流传进来的蒸馏技术也在南宋出现在酿酒上了。
酒令是筵宴上助兴取乐的饮酒游戏,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跃饮酒时的气氛,使同桌相互不认识的人放下拘束很快地熟悉起来。行酒令的方式可谓是五花八门,如击鼓传花、投壶、猜拳等。文人雅士常用对诗或对对联、猜字、填词或猜谜等,一般百姓则用一些既简单,又不需作任何准备的行令方式,酒令可以说是汉族特有的一种酒文化。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现如今《中国诗词大会》等诗词综艺栏目也引进并改良了“飞花令”,用于选手的对抗赛。
红楼梦里飞花令游戏
划拳
在古代一些重大的节日有饮酒的习俗,春节要饮屠苏酒,以避免全家一年瘟疫;清明节,又称寒食节,为怀念亲人,减少悲伤情绪常常要饮酒,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端午节时在农历五月五日,大约从春秋战国开始,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酒、雄黄酒的习俗,现代研究表明雄黄有毒,雄黄酒已消失了;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在这个节日里,无论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人们都离不开赏月饮酒,这时常饮桂花露酒;重阳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历代人们逢重九就要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除夕午夜,全家聚餐又名为团圆酒,向长辈敬辞岁酒,这一习俗延续到今。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中国酒文化同样也受到儒家文化浸润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yi)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
酒是一种饮料,但它又不单是一种饮料,人类在酒的身上附加了许多社会的、道德的、精神的意义,人们通过酒来寄托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思想,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维系人们之间的关系等,这就是作为饮料的酒上升而具有文化意义的过程。
中国酒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是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