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最帅男主播”刷屏引热议:一个自律的人,有多可怕?
80后的他,在央视众多男主播中,颜值领先,被网友评为“央视最帅男主播”。
许多网友甚至调侃:何岩柯的颜值如果当演员,妥妥的偶像剧男主。
其实,作为央视主播,何岩柯拥有的绝不仅仅只有颜值。
如今38岁的他,专业素养也不容忽视。
从他的履历可以看出,剑桥大学毕业后,他曾任出境记者3年多,大量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让他从事新闻主播时更加沉着、稳重。
此外,他能用流利的英语采访报道,业务能力十分突出。
许多人羡慕有才有颜的他,却不知这背后是你所忽视的一个人的自律。
身为央视新闻主播,工作繁忙无需质疑,但何岩柯却依旧坚持健身。
约上几个朋友,去健身房来场酣畅淋漓的运动,既锻炼了身体,也塑造了身材。
从事一份文化输出的职业,他对自身的输入也不敢懈怠。
阅读就是增加自我输入最好的方式。闲暇时,让自己沉浸在浩瀚的书海中,既能有精神世界的享受,又能提升自我。
世上从来没有白走的路。
每一个自律的瞬间,都在慢慢引导你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如果你也想不负光阴,养成自律,活出精彩的人生,看完下面的概念,或许你会有所收获。
两年后,她从美国卡德林那岛出发游向加利福尼亚海滩,梦想再创造一项前无古人的纪录。
那一天,海面浓雾弥漫,海水冰冷刺骨。在游了漫长的16个小时之后,她的嘴唇已冻得发紫,全身筋疲力尽,而且一阵阵战栗。
她抬头眺望远方,只见眼前雾霭茫茫,仿佛陆地离她还十分遥远。
“现在还看不到海岸,看来这次无法游完全程了。”她这样想着,身体立刻就瘫软下来,甚至连再划一下的力气,都没有了。
“把我拖上去吧!”她对陪伴着她的小艇上的人说。
“咬咬牙,再坚持一下,只剩一英里远了。”艇上的人鼓励她。
“別骗我。如果只剩一英里,我应该能看到海岸。把我拖上去,快,把我拖上去!”
于是,浑身瑟瑟发抖的查德威克,被拖上了小艇。
小艇开足马力向前驶去。就在她裹紧毛毯喝了一杯热汤的工夫,褪色的海岸线就从浓雾中显现出来,她甚至都能隐隐约约地看到,海滩上欢呼着等待她的人群。
到此时她才知道,艇上的人并没有骗她,她距终点确确实实只有一英里!
事后,查德威克说:“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
这就是目标的价值,目标就是看得见的标靶,从而引导我们行动。
没有目标,就会迷失方向,无所适从。
相反的,有了目标,才有自律的勇气和动力。
养成自律的核心,在于培养延迟满足。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米歇尔,曾召集了数百名4岁大的幼童,把他们留在一个房间里,并告诉他们:
“我给你一颗棉花糖,然后给你15分钟。如果我回来的时候,这颗棉花糖还在这儿,你会再得到一颗,这样你就会有两颗。”
结果发现,关门期间,三分之二的孩子把棉花糖吃了。
14年后,米歇尔对这群已然18岁的孩子,展开了后续研究,结果发现:
那些几乎不能等待的孩子,都比较自大,在他人眼里是顽固、爱嫉妒、容易受挫的人。
而那些能够管住自己,直到实验人员回来才吃棉花糖的孩子,则具有更好的社交技巧、更强的社会竞争力和可靠性,他们更坚定、更守信、学术成绩也更好。
这就是延迟满足,即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丹尼尔·戈尔曼说:“目标导向的自我延迟满足,也许是情绪自控的实质:为实现目标而控制冲动的能力,不管这个目标是成就事业,解决代数方程式,或者是赢得史坦利杯。”
自律的核心,就在于延迟满足。
一般而言,提高延迟满足能力,有3个方面的考虑。
①做一个乐观主义者。
钱钟书先生写的《围城》有这样一段话:
“有一堆葡萄,乐观主义者,必是从最坏的一个葡萄开始吃,一直吃到最好的一个葡萄,把希望永远留在前头;悲观主义则相反,越吃葡萄越坏,吃到绝望为止。”
像这样的悲观主义者,很难忍受延迟满足,他们必须即刻体验满足和快乐,即便这样会透支未来。
②运用“元认知”。
即刻满足是一种生物本能,我们需要理性延迟满足。
回到“棉花糖实验”,那些能管住自己的嘴,直到管理人员回来的小孩子,都用了什么策略。
有的采用“隔离法”,闭上眼睛或是头枕双臂做睡觉状,避免看到糖果;有的采用“转移法”,自言自语或唱歌,转移注意力。
这些方法,不单在这个情境可以用,其它需要延迟满足的情境,也可以使用。
只要强化元认知的力量,灵活思考,你也会找到“对你管用”的办法。
③分解目标和痛苦。
如果你能将延迟满足、达成目标所带来的“痛苦”,进行分解,将“痛苦”转成一个个可以接受的“小不适”,你会更容易实现“延迟满足”。
养成自律,你可以尝试从培养微习惯开始。
斯蒂芬·盖斯,曾是一个普通的宅肥男,喜欢舒服,逃避改变。
2012年12月28日,新年将近,斯蒂芬·盖斯回顾了他的2012年,结果不太满意,希望能在2013年活得精彩一些。
一个最强烈的想法就是健身,他说:“我总觉得,我在拉斯维加斯赢钱的可能性,都比我在生活中获得的成功大。
从高中开始,我就一直想把锻炼变成习惯。我付出了不少努力,但10年里一直没有坚持下来。这样下去我还能有什么自信呢?
偶尔斗志大爆发,我也只能坚持两周,最终因为各种原因放弃,有时连原因都没有,就直接放弃了。”
可1月1日毕竟是一个表决心的日子,于是他打算原地锻炼30分钟。
但他站在那里,毫无动力。他甚至给自己“打鸡血”。他还试着听快节奏的音乐,试着幻想自己,拥有能在沙滩上炫的完美身材。
各种方法都试过了,一点儿作用都没有。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身材走形,无精打采,十分沮丧。于是,他想,不要30分钟了,就做一个俯卧撑吧。
于是,他趴在地上做了1个俯卧撑,可是,既然都已经摆好姿势了,索性多做了几个吧。紧接着,他又打算再挑战1个引体向上……
从那天起,他开始继续使用相同的策略:每次设立的目标都尽可能小,这样容易坚持。设立微型目标:完成了,再来1个……
每次用超简单的挑战来引诱自己后,每次能完成甚至超额完成。而那种久违的、能够完成目标的新感觉,太棒了。
逐渐的,他把一个俯卧撑,变成了看似不可能的30分钟锻炼,写下了《挑战1个俯卧撑》。这篇文章,也成了盖斯博客上迄今为止,人气最高的文章之一。
两年后,他拥有了梦想中的体格,写的文章是过去的4倍。
这就是微习惯,即一种数量或质量上显著降低标准、近乎微不足道的习惯。
习惯再微小,也还是习惯。
虽然每天只做1个俯卧撑,看1页书或者写50个字,但是每天都做,具有重复性。
同时,做这些的时候,是在无意识中,就好像每天刷牙一样,不用打任何鸡血,不用调动额外的意志力,做起来不费吹灰之力。
久而久之,这些行为就容易坚持下来。
他们有两个可爱的孩子,9岁的阿丽莎和7岁的伊莎贝尔。他们住在凤凰城郊区自己设计的独立住宅里,每天的生活日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然而,现实并没有表面那么美好。
虽然罗杰已经是第4次升职,但上任后老板却越来越不满意,说他的表现大不如前。骤然加大的工作量、老板的疏离,加上行业不景气,让他感到挫败,变得爱发脾气,难以集中精力,曾经源源不断的创意,似乎也枯竭了。
家里也好不到哪去。由于两个人都忙于工作,罗杰和妻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已经很久没有以前那种亲密浪漫的感觉了。日常的对话,也大多是围绕各种生活琐事:谁接孩子、谁去取干洗的衣服、谁带外卖回家……
两个女儿也不让人省心。大女儿阿丽莎,存在轻微的学习障碍,常常觉得自己笨,而不愿意和同学交往。小女儿伊莎贝尔,目前看起来不错,可每当她想拉着爸爸玩游戏的时候,罗杰总是疲惫得一动不想动,总想办法推脱。
糟糕的还不止这些。最近一次体检,医生告诉罗杰:他超重10磅,脂肪含量也偏高,而且高血压、高胆固醇风险很大;需要尽快改变饮食结构,多做运动。罗杰很努力地维持生活,也想要改变,却总感觉无从下手。
这就涉及到精力管理,即精力有必要管理,也可以管理。
如果精力管理存在大问题,已不战而输,更别提养成自律了。
每个人自身的自律资源是有限的,一旦透支就难以自律。
让精力可持续,可以采用钟摆型精力管理模式。
采用钟摆型精力管理模式,让精力可持续。
很多人管理精力的方式是消耗性的,意即:一直工作,累到停为止。然后休息,一直到不累,继续工作。
这是一种很糟糕的精力管理方式,叫做直线型管理。
人的精力好比手机电池,直线型的管理,就像是一直用到关机,然后充到20%左右的电量,又匆忙继续使用,常年保持在半电量的恐慌状态。
但是,高手从来不把精力电池用到没电,而是理解和配合精力的节律,主动进行休息和补充。
例如,运用60分钟钟摆,补充精力。
大脑的注意力,一般只能保持45-90分钟。
因此,每1小时主动休息一次,能保证你的精力在高水准。这一般会比连续工作2小时,然后停下来休息20分钟好。休息的频率比时长更重要。
最好的精力恢复方式,不是停止工作,而是切换到另外一项不同的工作上去:从执行切换到思考,从脑力活动切换到体力活动,从一个人干活切换到和别人沟通。
比如说,你可以推开键盘,走到过道里面伸个懒腰,走一走,和同事聊聊天。
总之,我们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精力节奏,让有限的精力,能够通过使用、恢复、再使用、再恢复,形成一个钟摆式的循环,使精力可持续。
养成自律,你还要避免陷入过度自律。
微习惯提出者斯蒂芬·盖斯是一个普通宅肥男,和多数人一样,喜欢舒服、逃避改变。
从高中开始,盖斯就一直想把锻炼变成习惯,每天锻炼30分钟,也付出不少努力,但10年过去都没有坚持下来。
偶尔斗志大爆发,他也只能坚持两周,最终因为各种原因放弃,有时连原因都没有,就直接放弃。
这对盖斯打击很大,让他很没有自信。盖斯总觉得,他在赌城拉斯维加斯赢钱概率,都比在生活中获得成功概率要大。
盖斯是普通人典型缩影,很多人自律改变轨迹往往也是如此,在尝试几次后目标侵蚀,自我降低要求,得过且过。
这既是过度自律的副作用,迅速反弹,导致自律失败。
典型表现是,一开始鸡血满满、斗志昂扬,但持续没多久,就故态复萌、恢复如旧。
自律是褒义词,但同样也要拿捏灰度,如果过度产生超限效应,反而会过犹不及。
每个人意志有高下之分,要根据自身意志水平来设定自律程度,而不是跟风设计自律改变方案,那样很容易过度自律。
判断是否过度,我们可以倒推,如果自己无法长时间维持一定程度自律,出现“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现象,往往是过度自律信号。
自律只是达成改变手段,过度自律不仅难以促成改变,还会反受其害,适度自律才更有条件实现改变。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这样一句话: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途径。”
一个人的自律中,藏着无限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你自律的程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精读君在《终身成长词典》中还介绍了养成自律的其他相关的概念:成就动机、期望管理、自我实现、N阶行动者、最小努力原则、自我管理、时间颗粒度、执行力、成长心态、自我认知……
有兴趣的读友,可以拓展阅读。
最后,想请大家做一个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