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与唐代密教艺术

古代艺术

鎏金莲花座银大日如来

通高15厘米 座高4.5厘米 重651.7克

  置于安放第一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之上。模铸錾刻成型,除露出肌肤本体部分外,通体皆鎏金。菩萨高髻,戴花鬘宝冠,宝缯垂肩,上身袒露,胸饰璎珞,臂腕皆戴钏,火焰背光,跏趺坐于圆形束腰仰俯莲座上。

  从造型上看当即密教崇奉的最上根本佛像即大日如来,现菩萨形,有名毗卢遮那佛,金刚界曼荼罗与胎藏界曼荼罗共同之中心主尊,象征绝对真理的佛身。《大日经疏》云:“如来日光遍照法界,亦能开发众生善根,乃至世间事业由之成办。”

毗那夜迦五足朵带铜香炉

通高42厘米 口径24.5厘米 重8470克

  该香炉为典型密教香具,镂空炉盖顶饰跪于仰莲蕾上的毗那夜迦像,双手合捧一宝珠。香炉通体表面鎏金,铺首衔兽五蹄足。这是迄今发现的唯一饰毗那夜迦像的铜香炉。

  密教毗那夜迦意译云常随魔、障碍神,源于印度教湿婆之子象鼻天神,佛教引为护法善神,其图像较早见于北朝佛教石窟,中晚唐密教图像盛行,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如意轮观音经变图像中所见尤多。毗那夜迦像饰于香炉顶盖喻香薰障碍、祛除邪魔故也。

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香囊

直径12.8厘米 链长24.5厘米 重54.7克

  该香囊镂空呈球体状,上下半球对称以子目扣相扣合。香囊外壁上下鎏金錾饰双峰团花纹,冠饰四蜂团花,香囊底饰折枝团花,内置钵状香盂及平衡环,这种巧妙的工艺设计使随身持带时能始终保持平衡状态。

  香囊是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重要佛教供养或世俗持带之香具,西安何家村窖藏、沙坡村窖藏等均有出土,海外多家博物馆亦有类似器物收藏,多装饰花鸟纹。法门寺地宫出土《物账碑》中称之为“香囊”,纠正了以前所谓“香球”、“熏球”称呼。又据《旧唐书》卷五十一《杨贵妃传》中载“初座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由此可知唐所谓香囊即此类金银质地镂空香具而非丝质香包。这是迄今发现体量最大、质量最精的一枚唐代香囊。

如意柄银手炉

通长44厘米 炉口外径11厘米 通高8.6厘米 重415.5克

  此类手炉始于南北朝时期,是佛教行香供养的重要器物,又称“行炉”、“鹊尾炉”。炉呈高圈足杯状,柄为如意云纹曲折状。长柄錾刻铭文:“咸通十三年文思院造银白成手炉一枚并香宝子共重十二两五钱。打造都知臣武敬容。判官高品臣刘虔诣、副使高品臣高世厚、使臣吴弘慤。”

鎏金伎乐香宝子

口径5.6厘米 腹深5.8厘米 圈足径6.3厘米 高11.7厘米 重158.5克

  该香宝子采用钣金成型,纹饰平錾鎏金。宝子盖面錾刻两鸳鸯与飞禽,腹壁呈内弧,中部錾刻伎乐三身,似吹筚篥与胡腾舞、胡旋舞,底衬蔓草纹。底饰莲瓣,圈足饰卷荷纹。

鎏金高士人物纹香宝子

口径13.2厘米 腹深11.4厘米 圈足径12.6厘米 通高24.7厘米 重883.5克

  该香宝子为钣金成型,花纹平錾模冲,纹饰鎏金。腹壁四壶门内分錾仙人对弈、颜回问路以及孝子故事等人物故事。器身纹饰自上而下饰瑞兽、蔓草、仰莲瓣以及鸿雁、鸳鸯、鹦鹉等。底部饰卷荷,外露似摩羯鱼头。

宝子是与香炉配对成套的佛前供养香具,为盛香容具,其常规组合为一炉两香宝子。此类香具供养始于南北朝时期,多见于佛教造像、绢画与壁画等图像中,实物罕见。《物账碑》中所载“香炉一副并台盖朵带,共重三百八十两;香宝子二枚,共重卅五两”即指此物。

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熏炉及银炉台

熏炉高29.5厘米 炉台高21厘米 台直径43厘米

  锤揲成型,附件浇铸,纹饰鎏金。仰莲瓣托宝珠盖钮,盖身莲台上各有口衔瑞草的神龟。五独角天龙兽足,双足间以销钉套接绶带盘结的朵带。炉台底面錾文:“咸通十季,文思院造八寸银金花香炉一具,并盘及朵带环子全共重三百八十两,臣陈景夫。判官高品臣吴弘慤,使臣能顺”。香炉是佛教香花供养的重要法具之一,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熏炉、炉台成组配套尚属首次。

佛像纹云头银如意

通长51厘米 柄宽2.9厘米 云头宽16厘米 重762.5克

  如意是佛教讲经、论议、传戒或法会之际菩萨或法师所持之法器,犹如官吏所持之笏。唐文殊菩萨以及诸多僧人图像均见持如意形象,有金银铜以及竹木等多种质地。头部如意正中錾刻跏趺坐佛像,左右两侧錾刻单膝跪于莲台上的供养童子,或双手合十或捧盘供养。

鎏金双狮纹菱花形圈足银盒

口径16.8厘米 足径13.9厘米 通高12厘米

该银盒钣金成型,纹饰鎏金,呈四瓣菱花形,盒面錾刻双狮戏缠枝花纹,属吸收中亚金银器构图特色,开宋元流行双狮纹饰之先。盒盖内底墨书“内库”两字。圈足外底錾刻文字曰:“进奉延庆节金花陆寸方盒壹具,重贰拾两,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臣李骘进。”

鎏金鸿雁纹银茶槽子、碾子

槽长27.4厘米 宽4.4厘米 槽深3.4厘米 高7.1厘米 重1168克 碾轴长21.6厘米 轮径8.9厘米 重524克

  法门寺地宫出土金银茶具是研究唐代茶道艺术的重大发现。这是一套茶碾子,锤揲錾刻成型,纹饰鎏金。底座錾刻铭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并盖,共重廿九两,匠臣邵元,审作官臣李师存,判官高品臣 吴弘慤,使臣能顺。”可知此为唐僖宗供奉之物。唐代陶瓷器重见有多套茶碾子。

  饮茶之风盛行于唐代僧院,禅院茶风尤甚,密教也不例外。茶是坐禅观想、修行三密的必备饮品和供品。佛教史料中皇帝赐茶与密教僧人的记载颇多,如代宗赐茶“二百串”与不空大兴善寺文殊阁道场;又德宗赐包括惠果在内的内道场持念僧每人茶十串等。

鎏金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

通高27.9厘米 台面直径16.1厘米 重574克

  该银盐台是设计精巧的茶具用器,錾饰莲荷、摩羯与宝珠纹。盖呈卷荷状,台面双层莲瓣纹。莲座支架上錾文:“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银涂金盐台一只,并盖共重一十二两四钱,判官司臣吴弘慤,使臣能顺。”这是文思院专为饮茶打造的盐台。唐人茶道多需添盐。据“茶圣”唐陆羽《茶经·五之煮》中云:“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无乃而钟其一味乎?”

(0)

相关推荐

  • 法门寺地宫发掘记:小小的地宫,金银宝贝堆积如山,竟无从下脚

    法门寺佛塔(倒塌前) 法门寺佛祖舍利的传说延续了上千年,可否真的有佛骨舍利呢?佛塔的意外倒塌,是祸是福?出土的文物举世震惊,件件价值连城.小小的地宫方寸之间,文物数量之多,级别之高,令人瞠目结舌.法门 ...

  • 【解读】法门寺地宫的唐密珍宝

    法门寺宝藏堪称世界奇迹,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财富.在这些文物当中,有118件金银器.这些金银器的细节特别值得欣赏. 这是鎏金银盒,顶部有两个狮子.在这个银盒的背面,有刻有文字. 上面的文字说明,制作这件 ...

  • 曼荼罗—法门寺与唐代密教艺术展之造像

    白石十一面观音头像 高25.5厘米 1983年西安西郊空军通讯学院出土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十一面观音信仰是早期密教变化观音的重要代表.观音面部丰腴,呈微笑状.束波纹高发髻四周尚残存六面观音头像与一尊化 ...

  • 曼荼罗—法门寺与唐代密教艺术展之宝函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 通高23.5厘米 边长20.2厘米 重2699克 此为法门寺地宫出土八重宝函之第七重.四壁錾刻四大天王及其部众即夜叉天人眷属像,各持供养法器及法器.密教兴起后,佛教部众神将以及仪 ...

  • 中国美术史唐代佛教艺术(蒋勋)

    中国美术史唐代佛教艺术(蒋勋)

  • 唐代诗歌艺术的辉煌成果分析( 青年文学家 )(李佳佳)

    2020-12-25 06:36:04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3期 摘  要:唐诗不仅通过绘画声音来传达音乐之美,而且在其语言中也包含着"音乐",这就是唐诗的魅力所在.唐诗在实际 ...

  • 唐代绘画艺术:出土绘画及器物

    书画纵横学术顾问 沈语冰  张天弓  沈之珍  李松  曹建  吴云斌  陈国成  陈志平  马啸 杨中良 (排名不分先后) 往期回顾 心经 千字文 石门十三品 八大山人  石涛  髡残  弘仁 龙门 ...

  • 鉴赏 | 泥火幻化的唐代绞胎艺术

    来源:收藏杂志 绞胎的相关研究 1952年,陕西咸阳唐开元二年(714年)杨谏臣墓出土一件绞胎盂,是目前通过科学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绞胎器.20世纪70年代,通过对于 河南巩义黄冶窑考古发掘,出土了大 ...

  • 泥火幻化:唐代绞胎艺术

    收藏家聚乐部 收藏家自己的家园! 2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1952年,陕西咸阳唐开元二年(714年)杨谏臣墓出土一件绞胎盂,是目前通过科学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绞胎 ...

  • 唐代的花鸟畜兽绘画艺术

    隋唐时代由于贵族美术的发展,花鸟题材多流行于宫廷及上流社会,用以装饰环境及满足精神欣赏需要.唐代花鸟画技巧上的不断探索和提髙,为五代两宋花鸟画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条件. 唐代花鸟画已经独立成科.内容不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