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花的珍贵
报本堂明清木雕博物馆第【548】期
本期正文 1588字
再读梁思成先生《中国建筑史》
公元1925年(《营造法式》)“陶本”刊行的时候,我还在美国的一所大学的建筑系做学生。虽然书出版后不久,我就得到一部,但当时在一阵惊喜之后,随着就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失望和苦恼——因为这部漂亮精美的巨著,竟如天书一样,无法看得懂。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卷上)
1925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的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寄来的北宋《营造法式》,这是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为数不多的建筑专著之一。收到这部书,欣喜之余是失望与苦恼,缘由是这部书,如天书,无法看得懂。
梁思成痴迷于建筑史,在图书馆,研读西方建筑史,经常感慨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居然没有一本中国人写的中国建筑史。
1930年,梁思成先生受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
1931年,开启酝酿已久的《营造法式》研究,从此开启破译《营造法式》之漫长之旅。
梁思成先生《清式营造则例》,至今依然是研究清代建筑的入门读书。
梁思成先生,先后考察独乐寺(被梁思成先生誉为无上国宝),在中国发现唐代建筑,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东大殿、南禅寺大殿、芮城五龙庙大殿。
1937年佛光寺被发现后告破,佛光寺的发现者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梁思成先生,在中国疆土上,考察唐宋辽金时期的建筑,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财力物力都极端困难,战争期间,梁思成对古代建筑能否遭受破坏,十分忧虑。
1932-1937年,短短的5年时间,要弄清楚中国建筑两千来来的发展源流,梁思成先生只能从主流建筑,宫殿庙宇开始。
再读梁思成先生《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雕花的珍贵
破译《营造法式》肇始于梁思成先生等中国营造学社同仁,梁思成先生为中国建筑史和理论学的奠基人之一。
《营造法式》作为北宋建筑设计与施工的专著,包括小木作,雕作制度等,梁思成先生没用时间去破译。
梁思成先生,深感建筑史需深入的课题还有很多,中国特色园林、丰富多彩的民居。唐宋辽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中呈双星闪耀之势、如中国文学史中唐诗宋词。雕塑如中国美术史。
雕塑指中国古代建筑之雕花,石雕、砖雕、木雕,其中最为精细的为木雕。
再读梁思成先生《中国建筑史》,感慨他在战争年代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多次提及中国古代民居及雕塑,认定雕塑为中国美术史。如他有机会,一定会对这部分给予详尽的研究。
中国建筑延续了两千多年,有自成体系的文化艺术系统,近几年,随着民族文化的觉醒,各方开始重视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研究。
梁思成先生《中国建筑史》
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论述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的专著,从宏观角度,对唐宋辽元明清建筑,重点是大木作进行考察、测绘、研究。对小木作、小木作中的细木作,古代建筑精美雕花,梁思成先生,没有时间去研究,梁思成曾深感中国建筑史,需深入的课题还很多。
古代建筑雕花,为小木作中的细木作
中国古代建筑雕花,尤其是木雕,为小木作中的细木作,保存古建,研究雕花蕴含的文化内涵,复兴中国现代建筑的创造。中国,在建筑上,不能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
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当下探寻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已不是一项逆时代的工作。
报本堂,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木雕文化已近20年,有一段时间,被认为是玩物丧志之举,因为那些年,富豪商贾无不深爱新异,时代审美,是历史因果,幸好在当下的时代,民族文化的自觉,已是一种精神。研究古代建筑雕花,在传统文化中求新发展,一直是报本堂努力的方向。
雕花 牡丹
牡丹,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常见纹样,《营造法式》,对其有详尽记载。
报本堂《明清木雕花板研究》平台,发布过多次木雕中的牡丹纹样。
本期,仅以图片方式,分享报本堂手绘牡丹纹及馆藏牡丹纹木雕、拓片。
刘喜林手绘
近期发布的凤凰牡丹粱旗
报本堂馆藏 明代牡丹纹样
刘喜林手绘 牡丹纹
报本堂馆藏 牡丹纹木雕
报本堂馆藏木雕 拓片中的牡丹纹
报本堂馆藏 牡丹纹木雕
报本堂馆藏 牡丹纹木雕
刘喜林手绘牡丹纹
研究古代建筑雕花,在传统文化中求新发展,一直是报本堂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