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事儿丨刘振兴:记忆中的秋收
儿时的记忆是模糊的,对于秋收的印象也是淡淡的,只记得跟随父母和一些亲戚去玉米地里割过玉米杆,跟表兄妹在田间捉过蚂蚱,还点火烤过晚熟的老玉米……
那时农民秋收比现在累,主要是收玉米、棉花、谷子,基本都靠人力完成。父亲每天起很早驾着牛车去地里拉回带皮的玉米,卸在院子里,如此循环,一天往返好多趟。
晚上吃完晚饭,我们一家人在门灯下扒玉米皮,时令正是农历八月。
夜微凉,空气中散发着干燥温暖的气息,梧桐树上挂着一弯明亮的下弦月,蛐蛐在角落里叫,整个村庄都是安静的,只听到家家户户在院子里扒玉米皮和牛骡吃草的声音。
我对于秋收明朗的记忆是从高一开始,那时家家家户户都有了农用拖拉机、三轮车。
国庆放假,我跟父母、妹妹一起去地里掰玉米。
掰之前先要用镰刀削一条让拖拉机能通行的路,之后,我们便穿着长袖的衣服、戴着帽子钻进玉米地里掰玉米——这可不是个好活,半干的玉米叶划到脸上、脖子上、手上,会留下一道道划痕,一出汗又痒又疼。
即便是这样,我们每个人都是高兴的,因为丰收了。
掰完玉米就开始装车,父亲在前面慢慢开着拖拉机,我们把堆在地上的玉米捡起来扔进车厢里,很快就装满了一大车斗。
这时天色也将近傍晚,月亮在东边的云彩里淡淡的如云烟一般,随着太阳逐渐西落,月亮显得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躺在载着玉米的拖拉机上,听着嘣嘣嘣的机器响声,嗅到新鲜玉米甜甜的味道,看着日落月升,内心是安宁充实的。
秋收最长久的一个活儿就是拾棉花,只要天气晴朗,棉花每天都会开。
天刚蒙蒙亮,我们一家人去地里拾棉花,每人腰里系一个口袋,棉花往袋子里装,说说笑笑间就拾满了整整一袋棉花,扛着一袋袋棉花往田外走,汗水濡湿了衣衫,虽然累内心却充实。
毕业后第二年夏天,我辞职在家,每天白天去地里打棉花杈儿、给棉花打药,晚上在家看书、听广播,一直到了金秋十月,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
离开家的前一天晚上,心里还恋恋不舍,因为棉花已经开了,我却没有机会去体会收获的快乐。
也就是那年秋收之后,家里再也没有种过棉花,算来已过去十三四年的时间。
都说棉花是有温度的植物,那年的棉花对当时的我来说,除了温暖还有莫大的慰藉,让我在最低落的时候看到了希望,懂得了人生有些事需要静静等待,有些路只要慢慢走,其实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那么远。
最近几年,秋收基本都用大型联合收割机,不长时间,脱粒的玉米便被大车拉回了家,省时省力又不浪费粮食。
今年雨水勤,老家玉米地里存水,我们一家人不得不选择人工掰玉米。
在一个晴朗的秋日午后,我又一次来到熟悉的田间,嗅着甜甜的玉米秸秆味道,用手掰下一个个金黄的玉米锤,行走在有些泥泞的田垄上,时光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
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奔跑在青绿色的田野间,青黑色的头皮,身穿浅黄色上衣黑色长裤,手拿高粱秸秆,身后是洁白的云朵和悠远的天空……
我爱秋天,更爱家乡美丽的田园!
(已载11月4日《德州晚报》)
■作者:刘振兴 ■编辑:王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