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辽宁开原有个古国韩侯国,周天子为何很重视它?
作者:陈二虎
一、西周时期的韩侯国
提起历史上的韩国,人们会立马想起战国时期的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然而在浩浩的东西周历史上,不止这一个韩国,在这之前还曾经有过两个韩国,其中之一便是西周立国之初,武王姬发的儿子、武成王的弟弟封地于陕西韩城,建立诸侯国的韩国,到了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晋国把韩地封给了大夫韩万,即后来战国时期的韩国初祖。
而另一个韩国,是立国辽北,建都今辽宁开原市古城的韩侯国。
说起韩侯国的建立,大约可以追溯到商末周初,主体民族是东北地区被称之为“北狄”的少数民族。
当时华北地区的貊族向东北地区迁徙,东北松嫩平原的濊族向南迁徙,于是,南下的濊族与北上的貊族在松辽平原的中部地区开原一带相遇后,两族相互融合,组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濊貊族”,建立了一个聚居的奴隶制国家,被刚刚灭商殷的西周封为韩侯国。
在西周时期,韩侯国得到极好的发展空间。据传世的青铜器余簋上的铭文记载:武王伐纣后的十余年,商殷的残余势力在商纣王的孙子殷茸在北方作乱,周成王命燕国伯召公奭统兵北伐,一路势如破竹攻打到了诸侯国的燕国地界,殷茸兵败余众通过辽西走廊进入东北地区。
虽然殷茸被召公打败,但拥有相对先进文明,这一势力进入东北,一定会给相对落后的韩侯国造成威胁,不利于周王朝的统治,为了有效地打击殷商的余部,便选择了帮助比较落后的韩侯国建立都城,抵御殷商余部。
《竹书纪年》中说:王师、燕师城韩。
《诗经·大雅·韩奕》歌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通过这些记载我们知道,韩侯国王城是西周诸侯国燕国帮助修建的,这建城的人极有可能就是当年召公北伐的部队,所以称“燕师”、“王师”。
开原,东靠丛山,北倚黄龙冈,南傍清河、寇河,西望辽河,实是天险之地,由之才选择了在这里建城。
张博泉在其《东北地方史稿》中说:“定韩侯之方位可从者有三点:一是与燕近,自不会在燕境内;二是韩侯被封在濊貊族之地;三是其地在周之北土的范围之内”。
程妮娜《东北史》中说:“两周时期东北地区也存在一个韩侯国,这与后来战国七雄中的韩没有任何关系。从《诗经·大雅·韩奕》来看,此韩侯国的地理位置有两大特点,一是靠近燕国,一是与秽貊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相邻”,由之,这地方就是开原古城。
研究辽北辽史的专家刘兴晔老师,对韩侯国在辽宁省开原进行过详细地考证,认为韩侯国王城就是开原市老城街后三台子村东的扶余古城(详见刘兴晔老师所著《东北古都开原》)。
二、西周天子重视的韩侯国
韩侯国有了这座王城,能有效地控制周边地区,为西周把守东北边陲,战略地位得到提升,于是,赐予“侯爵”,一跃成为东北诸侯之长。
在东北,当时有燕国,还有一个萁子侯国,也就是萁子朝鲜,形成三个地方大诸侯国,而韩侯国为“三国”之首,是“东方伯”,拥有东北老大的地位。
当时的燕国地处四方蛮夷的包围之中,爵位仅是伯爵;萁子侯国是商殷人建立的地方诸侯,西周并不是很放心,由之,韩侯国“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
《诗经》中这段是说任命韩侯国先祖为东北地区“伯”长,负责征讨周边“蛮族”。
自西周以来,东北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就是韩侯国、萁子侯国、燕国三足鼎立,相互制约,彼此间合纵连横,互有争斗,三家相互牵制保持一种平衡。
(开原)
到了周宣王时期,由于韩侯国戍边有功,周宣王派大臣蹶父出使韩侯国,韩侯国国君隆重地接待了蹶父,又随蹶父来京师,入觐周天子。
周宣王龙颜大喜,把蹶父的女儿嫁给了韩侯国国君,这蹶父的女儿地位显赫,是已故周天子周厉王的外甥女,可见,周宣王对韩侯国君的重视。《诗经》中歌曰:“韩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韩侯迎止,于蹶之里。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诸娣从之,祁祁如云。韩侯顾之,烂其盈门”。
燕国与萁子侯国相继称王,双方为了权力陷入战争。
《魏略》中记载:“箕子之后朝鲜侯,见周衰,燕自尊为王,欲东略地。朝鲜侯亦自称王,欲兴兵逆击燕,以尊周室。”这给了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东胡人创造了机会。
东胡南下,韩侯国首当其冲,因为燕国有燕山山脉与燕长城作为屏障;萁子侯国在东南隔着韩侯国,所以韩侯国成了东胡人侵扰与劫掠的对象。
韩侯国不得不全力应付东胡的铁骑,国力日渐消耗殆尽,实力大损,相反,萁子侯国与燕国都用武力吞并了一些小诸侯,实力大增,萁子侯国乘机吞并了东北韩侯国,从此立国于辽宁开原的韩侯国灭亡,成了萁子侯国的一部分。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