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兵临京师城下,原本胜券在握,为何一反常态跟崇祯谈判?
《小腆纪年》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私修史书,里面记载着1644年甲申之变这么一个细节: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兵临京师城下,没有急着攻城,而是一反常态先派人跟崇祯谈判。
谈判的内容也颇有意思,声称李自成只是想割据西北。只要崇祯赐封并且犒赏农民起义军,他们即可退兵到黄河以南。然后帮助大明平定其他流寇,甚至还可以帮崇祯平定辽东。只不过李自成不必奉诏,也不用朝见崇祯,言外之意做个独立的藩属国。
问题来了,你信吗?
第一种解读:减少损失好继续面对剩下的强敌
按照《明史》的记载,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就在西安称王了。兵临京师城下是三月,前后不到三个月时间,进展可谓神速。途中除了左良玉所部,基本没有遇到什么特别大抵抗,也没有任何勤王的军队奔赴京师。
一种说法是崇祯号令不动天下兵马了,另外一种说法则是兵部尚书张缙彦瞒报军情导致崇祯没有及时下诏求援。但不管怎么样,没人救崇祯是事实基础,当时京师处于孤军奋战的局面。按理说李自成攻下京师不是难事,只是稍微有一点损失而已。
所以李自成这个时候找崇祯谈判,无非是想减少一点损失而已。毕竟打下京师还得面对燕山山脉方向的守军,关外还有后金(清)的八旗兵,这些强敌战斗力是左良玉这种草包的杂牌军数倍。
通过谈判,李自成不仅可以探到京师的虚实,还可以借机瓦解抵抗力量,促成大量的投降派形成,甚至可以帮忙开门。故而这招缓兵之计,妙不可言。
第二种解读:实力不允许必须智取
按照《爝火录》的说法,李自成攻打京师的时候总兵力不足两万,而且年纪小的士兵居多。作者李天根认为京师不是守不住,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强攻也根本打不进去,而是投降派太多了,有人从内部开门才导致京师被轻易攻破。
两万是我目前见过的相关记录最少的一组数据,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农民起义军实际上是比较“虚”的,打杂牌军尚可,但面对正规军驻守的京城,他们要攻下来会够呛。
另外一方面,李自成从西安一直打到京师,沿途一直要分兵驻守,分走了很多兵力。抵达京师的时候,可能剩下的就没那么多了。
两个因素综合一下,就是李自成心虚了,不敢硬拼。接着李自成意识到了自己统一天下的时机未到,所以便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暂时先从崇祯这里捞到名分,摇身一变成为正规军,这样南方的明军就不能攻击他的后路了。
当然了以上是李自成谈判的基本诉求,如果将崇祯谈到投降是最好,这样李自成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效仿曹操、曹丕进行后续的篡位行动。
官史、私史记载大不相同
关于李自成找崇祯谈判这件事,《明史》李自成传并没有提及。只是简单地说李自成兵临城下的时候,京师还不知道。《明史》说是李自成将兵部探查的士兵都俘虏了,没有回报所致。这个说法跟民间的史书提出的出兵部尚书张缙彦瞒报军情的说法不一样。三月十七日城门就被从内部打开了,不久便陷落了,十九日崇祯便自缢了。
按照《明史》的这些记录推测,李自成是没时间,也没必要跟崇祯谈判的。如果有,必定是大事,不可能写进去。所以谈判之事,极有可能是《小腆纪年》的作者徐鼒个人的观点。徐鼒是嘉庆十五年出生的,距离甲申之变有一定年代了,实在《明史》修成之后。所以谈判的记载应该是作者徐鼒从民间听说的,然后记进去了。
不过从这里我们大概能感觉出来官史与私史对于李自成实力评价的区别,前者笔下的李自成实力强悍,根本没有必要跟崇祯谈判;后者要弱很多,所以曲折了点。
《明史》声称李自成称王的时候,登记的步兵四十万,骑兵有六十万。要知道大明在辽东养十多万边军都头疼得要死,而组成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士兵都是来自经历天灾的北方,根本没有经济基础能养百万大军。况且当时全国的战马数量全部加起来都到不了六十万,而养六十万战马的耗资也是天文数字。
李自成夺下京师之后,又打了一片石战役(山海关大战)。《明史》流贼列传说有二十万,《清实录》也是二十余万,肯定是按照李自成的百万大军总数算的。百万大军从关中到京师,沿途分兵,到京师就剩下二十多万了。
这个战役在查继佐的《罪惟录》里数字则是六万,陈济生的《再生传略》是五万。当然了最夸张的还是前面说的李天根的《爝火录》,进入京师不足两万,去山海关的撑死了也就两万上下了。
很显然满清统治阶层的说法夸大得太厉害了,民间的说法可能是比较真实的,也可能是贬低得太厉害了。
满清史官与民间文人的心态区别
我认为满清之所以夸大李自成的实力,主要是想营造一个贼强明弱的气氛。当大明被李自成灭掉之后,满清再打败李自成,就等于是帮大明出了一口恶气,近似于挽救大明的行为。这无非是满清为自己的合法性找理由,实际是安抚明朝遗民的意图。另外一方面,将李自成描绘得异常强大,更能体现满清打败他的不易,突显其伟光正的形象。
而民间的文人贬低李自成的实力,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大明实际上是有平定农民起义的实力,主要是那群软骨头的臣子不争气才导致灭亡的。弱化李自成,更能突显惋惜之情,表达他们对大明的怀念。
计六奇甚至在《明季北略》里说李自成抄出内帑3700万两银、1000万金,永乐年间造的但积年不用的金锭3700万,换算一下大概就是46000万两白银,将大明的隐藏实力吹上天了。
谈迁的《枣林杂俎》声称李自成进入京师大规模抄家的时候,将1600余人迫害致死。很多民间的史料记载,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对大臣勋贵各种刑罚描绘得绘声绘色,简直残暴极了。
《明史》则是反着来,说李自成下令不得侵犯百姓,让刘宗敏治疗长公主,厚葬崇祯,对百官也仅仅是侮辱玩弄而已,并没有杀害他们。总之就是各种暗示“仁慈”显得十分反常,这些也很能说明双方的心态区别。
《小腆纪年》谈判记载的真伪
回到《小腆纪年》的问题上,所谓的李自成跟崇祯谈判实际是孤证,加上作者徐鼒距离甲申之变年代比较久了,很可能是道听途说而来的,可信度应该没那么高。
不过这件事却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当时清朝的文人尚且有很多怀念大明的。在嘉庆之前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代,正是文字狱最兴盛的时期,不知道销毁了多少珍贵的史料。一方面到了徐鼒这里,能查到的甲申之变细节就很容易失真了;另外一方面满清这种行为也激起了文人们的不满,使得他们变着法子来反抗,所以在著作中隐约地采取“贬李扬朱平清”的策略。
说通俗点就是民间的文人有时不管史料真伪,只要能表达自己的立场意图就采纳,不知道你们认可不认可这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