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时代的郡县制,间接导致了大秦帝国的覆亡!
郡县制是秦国灭亡的重要原因,真正稳定的大一统王朝如两汉王朝,正是汲取秦朝教训,采取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的郡国制。
战国时代,各国加强中央集权,消灭了异姓卿族,但是公族是始终参政的,秦国如此,关东六国也是如此,信陵君魏无忌、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等战国名公子,不就是典型例子吗?这些公族子弟和国君利益紧密相关,而又无力对抗国君,其实是战国各国一股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
秦国历史上,即使是秦孝公变法之后, 秦国公族也同样一直活跃于政治舞台之上。秦国历史上一代名将“严君”樗里疾,本名嬴疾,就是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的弟弟。
他一生战功赫赫,所向无敌,累积歼灭六国军队数十万人,击败无数六国名将,论战绩和军事才能,都不亚于“武安君”白起。同时,他出将入相,辅佐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等三代秦君,为大秦帝国奠定一统天下的基础,立下不朽功勋。
秦国丞相:“严君”樗里疾
秦昭襄王时期,身兼外戚和外来客卿双重身份的丞相魏冉长期执政,也正是樗里疾代表的公族势力的存在,和外戚、客卿势力相互制衡,才使得魏冉们不能肆意妄为,独断专权。
然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一味只希望自己集权统治不受其他势力掣肘,军功勋贵,宗室,外戚等势力,都在不断打压下走向衰弱。帝国权力集中在了他的少数几个亲信(如李斯等人)的手里。
秦始皇:嬴政
李斯在辅佐秦始皇建立秦朝的各项制度时,当然有巨大的历史贡献,但是这不等于李斯的一切政治主张的出发点,都是为秦国好。
李斯坚决反对分封制,主张实行郡县制,除了迎合秦始皇的集权心态,与其说是为帝国的长治久安着想,不如说更多是为自己的个人私利。
因为实行分封制的话,秦国的皇族宗室集团,就会重新凌驾于他代表的士人客卿集团之上。
秦朝丞相:李斯
李斯建同时议秦始皇“焚书坑儒”,最核心的不是焚书,而是禁止私人议论批评国政, 禁止私人学术和私人交流,把书籍都藏进国家图书馆束之高阁, 要学习只许通过官方学习法律,其目的也是从挖空原关东士人集团的根基,避免关东士人集团的“新人”取代他这个“旧人”的地位。
李斯的主张,显然只有利于他这样已经在秦国混出头的既得利益者,对关东士人整体是非常不利的。长期占据秦国政治舞台的关东客卿集团,便因此后继无人。
商鞅之后有张仪,可不是有商鞅儿子继任丞相,张仪之后有范睢,也不是张仪儿子继承丞相。范睢之后有吕不韦,吕不韦之后到了李斯做丞相,他自己的后人各个是朝中高官,原来的关东士人呢?
在李斯的怂恿下,秦始皇既不封建诸王,让皇子们招揽门客,录取官爵,又废私学禁止议论政治, 取消士人的政治参与权,这是把士人阶层往死里收拾,企图将这个呼风唤雨数百年的阶层,彻底消灭在大一统帝国内。所以等到陈胜揭竿而起,振臂一呼,连孔子后人都亲自跑去参加起义军了。
在权力面前,皇帝要想巩固皇权就必须各种政治势力互相制约,任何政治势力一家独大,对皇权就是灾难。秦始皇为了集权需要,对其他政治势力不加信任,大力打压。等他一死,秦国皇族立刻大权旁落,他的所有子女,都被胡亥、李斯、赵高们肆意杀戮。祸起萧墙厮杀到最后,帝国大厦崩溃,各方政治集团同归于尽。
从两汉到隋唐,各个王朝都会赋予皇族宗室相当的权力, 宗室皇族享受着最大的富贵,也理所当然承担一定的政治责任。 彻底打压皇族的朝代如秦朝,下场则是速亡。给皇族权力的理由,不是什么亲情,而是他们的血统身份,决定他们真正有维护本朝天下的动力。
如果秦国有强大的宗室力量,有军功勋贵和关东士卿互相制衡,那秦国在秦始皇死后内斗也不会那么惨烈。 而且分封诸王也可以为旧六国士人找到一个出仕的通道,使他们不至于走投无路,只能选择投靠起义军,推翻秦朝这一条路。
后来刘邦建立汉朝,再也不敢搞纯粹的郡县制,而是搞郡国并行,给刘氏皇族强大的实力,正是汲取秦始皇的前车之鉴。
(本文大部分内容,为【长乐夜未央】 原创撰文 | 授权【狐狸晨曦】重新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