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低谷准备发迹前,提前做好三种准备,有可能帮助你东山再起
此若生不读《易经》,阅尽诗书也枉然,这是古人对群经之首的高度评价。
《易经》又称《周易》、属于《三易》之一,分为《经》和《传》上下两部。内容涵盖了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主要的用途就是占卜之用。
后来“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相传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赞易”,故《易经》又被儒家子弟奉为六经之首。
这部阅尽几千年沧桑变化的传统经典古籍,被后人奉为“设教之书”,其内容亦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对《易经》十分痴迷,而进入近现代之后《易经》虽落入颓势,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对其青睐有加。
其中,南怀瑾大师就对《易经》颇有研究,他通过对《易经》的研究发现,人在低谷准备发迹前,提前做好三种准备,有可能帮助你运筹帷幄、东山再起。
第一、把握好时机,才能抓住成就大事的机会
《易经》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从表面意思来看说的是君子,一定要在身上藏一把锋利或锐利的武器,然后等待时机在再做下一步打算。后来逐渐引申为君子,需要有卓越的才能、高超的本领。
但是却不能随便卖弄,时机不到的时候需要隐藏才学,在必要的前提下,再把自己的才能或技巧展露出来。
“器”指的是工具或用具可以引申为才能,这种语境的背后含义十分深刻,切记只有君子才能“藏器”,而那些才疏学浅的人则无“器”可藏。
古人有诗云:“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金麟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需要“风云”才能“化龙”。
“风云”是金麟化龙的契机和机会,但是金麟常有而风云不常在,所以一定要把握正确的时机,这样对于一个君子而言才能成就大事。
第二、调整好心态,坦然面对无法改变的一切
《易经》云:“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大意为《易经》中所宣扬的“道”,其实和天地之“道”十分类似。说白了就是每个人都无法逆天改命,既然如此还不如乐观去面对,那些自然规律、趋势这样才没有忧愁苦闷。
这一点与孔圣人的“不怨天,不尤人”如出一辙,如果一个人总是杞人忧天,并且在面对必然要发生的事情时,表现出忐忑不安或乱了分寸,这样的人根本做不了大事。
相反那些任由风云变幻而毫无惧色,说稳坐钓鱼台的人才能把握变化规律,并最终成为一个乐天派。
实际上很多事情既然无法改变,还不如用比较乐观的心态去对待,与其患得患失还不如做出应对。“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其实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先救自己,再救别人,切莫做泥菩萨
人最难以战胜的就是自己,如果遇到事情总是躲不过心魔的束缚,那么就会变成一个一事无成的人。
按照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要先管理好自己,在以身作则的前提下再去管别人,才能让大家信服并且让事情顺利发展。
当代诗文学家、教育家南怀瑾大师,就从《易经》中找到了管理自己的方法。他说:“伟大就是管理自己“。
”很多人以为伟大就是领导别人,这实际上是错的。成为一个成功管理者,要花50%以上精力管理好自己。当你不能管理自己的时候,你便失去了所有领导别人的资格和能力。”
换一句来讲就是先教己后育人,如果自己想去教育别人,那么就应该先教育好自己。南怀瑾还说:"先救你自己,再救别人。"。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一个身处低谷的人,本来自己就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连自己都救不了又怎么可能去救别人呢?
这实际上就是告诉大家,要认清自己看清现实,既不能把自己看得过高,同时又不能妄自菲薄。如果平时总是高看自己一眼,在做人或做事的时候不切合实际,不仅会闹出很多大笑话,严重的甚至还会害人害己。
结 语
人生就像需要穿越高山、低谷和平原的列车,在遇到险峻奇绝的道路时,不能盲目的自信甚至自大,否则就是自己走下坡路的时候;同时,身处低谷时也不要满腹牢骚,要想绝地反击就要提前做好准备,这一点《易经》中说的很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