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如何鉴定?看看这篇吧!
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珐琅彩瓷是极为名贵的品种,珐琅彩瓷器是由景泰蓝演变而来。景泰蓝是铜胎上珐琅釉而成,若改为瓷胎上珐琅釉则叫珐琅彩。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 高, 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 清朝珐琅彩瓷器的出现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珐琅彩瓷器的前就身是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的“画珐琅”。它兴起于明代,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 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的工艺晶。清代康熙年间这种“画珐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鉴定要领 ■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造型: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
也正是因为珐琅彩的珍贵与神秘,使得全世界收藏与投资中国瓷器的人,无不对珐琅彩心驰神往。可以毫不夸张的这样说,如果收藏了一件明确无误的珐琅彩作品,尤其是雍乾时期的珐琅彩,就堪称收藏瓷器的大家了,因此也可以说收藏珐琅彩作品是国内收藏家们心向往之的。
珐琅彩瓷器的前身就是景泰蓝,由于其烧造数量少,而且当时仅供皇帝秘玩,所以显得异常珍贵。珐琅彩制胎于景德镇,完形于皇宫的瓷器,所需图式由造办处拟稿,经皇帝钦定,再由宫廷画家画到瓷器上。
人们用矿物质中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分别加入各种不同颜色的金属氧化物,经焙烧研磨,制成粉末状彩料后,根据不同的工艺,填嵌或绘制于金属等胎体上,形成的工艺品,就叫做——珐琅器。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珐琅彩瓷器拍卖价不断飙升,并且跨越亿元关口。早在1997年,一件清雍正“粉彩过墙枝蝠桃纹大盘”,以1520万港元;在2002年,又一件雍正珐琅彩题诗过枝梅竹纹盘以3252.41万港元;如今更是价值连城。
根据胎地种类,珐琅器一般还可分金胎珐琅、铜胎珐琅、瓷胎珐琅、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等。在我们的印象或者说认知当中,了解最多的还是掐丝珐琅,也就是景泰蓝,其实除了景泰蓝之外,也有很多精美的珐琅彩。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对珐琅彩多一点了解从而喜欢上这种缤纷的美。
珐琅彩为增加金碧辉煌的效果多有金彩或描金边线装饰。画珐琅彩的工作仍由宫廷画家承担,珐琅作内群英荟萃、人才济济,在珐琅作兼职的有专攻花鸟鱼虫的余省、擅长人物楼观的张廷彦、专攻人物花鸟的金廷标等宫廷一流画家,乾隆朝珐琅彩显露出“取材多样”、“装饰华美”的艺术风格,保持着自康熙以来的一贯正统的宫廷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