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身发力的奥秘

有朋友对我以前短文中所介绍的原位打击在实战中的效果表示质疑。究其因,乃是他们受到原有的运动习惯的制约,造成他们不理解其他运动方式和动力方式的打击效果。
........................................
原位打击是把整条胳膊都当成拳头,把肩胯当成手臂,通过意气、步子和转动肩胯来发力,三者合一,以实施打击。其要点是拳头打出去后,手臂不回收,整条胳膊的架构不得变形,同时放松。这是需要通过反复训练成为一种动力习惯时才能用于实战。
原位打击的技术要点相同的发力方式就是贴身发力
........................................
贴身发力需要在三体式的基础上进行专项练习,过去叫“打板子”。需要老师制作专门的设备,就是用钢板、弹簧以及支架组成。这种设备在《孙氏武学研究》一书中我曾作过介绍。
当年铁砂掌名家顾汝章在国考后拜在孙禄堂先生门下学习形意拳,同时练习贴身发力。致使其铁砂掌功力大增。过去顾汝章表演铁砂掌与今天见到的雷同,就是用掌劈砖,最多可以把六、七块青砖一掌劈断。自从顾汝章练习打板子后,他表演的铁砂掌就与众不同了,顾汝章将十五块青砖落在一起,用手掌一按,最上面和最下面的两块砖完好无损,而中间的十三块青砖全碎。功力惊人。
由此说明若训练得法,贴身发力的打击威力不在有距离发力的打击威力之下。
过去孙氏拳注重培养多种不同的反应习惯、运动习惯、动力习惯,其中一些反应习惯、运动习惯、动力习惯与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反应习惯、运动习惯、动力习惯有很大区别,但是对于技击制胜却极为高效。可惜大多数内容如今已经失传。我所知道的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孙存周先生讲:“孙家拳让我带进棺材里去了。”此非戏言。但我个人认为其主要就是指有关实战技击训练的方法方面。
无须讳言,在实战技击训练方法方面,今天练习传统武术者所得甚浅,所知甚微,绝大多数人没有机缘能窥其真。
即使就是当今最为普及、从事者最多的技击游戏——推手,很多功夫也已经失传。
文革后,一般认为中国在太极拳推手方面造诣最高的两位是南北二郝:天津的郝家俊和上海的郝少如。1984年在武汉国际太极拳(剑)表演观摩大会上,特请郝家俊先生讲推手,也是唯一由大会指定讲太极拳推手的人。郝家俊先生在这次大会期间两次在不同的场合对孙剑云老师讲:“二哥(指孙存周)当年的功夫是我们这些人不能望其项背的。”所以,今天的人不要动不动就认为前人的技击技术过时了,实际上很多技击技术的内涵以及应用的条件我们并不了解。
当然现代搏击技术也有其先进的一面,主要就是保护用具更加安全,对于对抗训练很有帮助。但是由于这类训练的技术主要是针对竞技比赛,因此其技击技术和研究的重点必然要受到竞技规则的影响。受此影响,现代搏击技术对实战技击技术体系实际上是一种支解。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