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风而行 解密阿斯顿马丁Aeroblade空气动力学黑科技

无论是F1赛车还是家用轿车,空气动力学都是工程师们需要重点关照的地方。在设计高性能车时,尤其是超级跑车,下压力这个词汇一定是不绝于耳的。由于汽车侧面造型跟飞机机翼的翼型非常相似,所以在高速行驶过程中,流经车身的空气在产生阻力的同时还会产生“升力”,这就让车轮抓地力变小,是不利于行驶安全和操控的,所以工程师们都要在风动中进行测试,在车身局部进行额外的绕流设计,让空气产生向下的“升力”,也就是下压力了。

因此不难理解,汽车上所谓下压力的产生,正是基于对高速气流的科学利用,也就是将飞机上的机翼反过来使用,于是我们能够在大部分的跑车上看到“尾翼”、“扰流板”或者“扩散器”这样的设计,看上去不仅专业好看,而且实际物理功能也实打实地有用。所以我们也能在一些参数中看到“尾翼能够在时速xx公里/小时的情况下,产生xx公斤的下压力”,下压力与车速正相关,这就是空气动力学“御风”的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空气动力学在造车应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不少汽车厂商已经对尾翼这种形态产生了“审美疲劳”,或者说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跑得快的汽车一定需要一个又宽又大又遮挡视线的尾翼吗?更有很多汽车设计师认为尾翼的设计干扰了整车流畅的线条美学,画蛇添足,想要另辟蹊径去搞定空气动力学的难题。

迈凯伦、法拉利等专做跑车的厂商,早已开始通过各种方法尝试在没有外置尾翼的情况下,用车身自身的曲面形状来增加下压力,收效虽有但始终无法完全代替尾翼的作用。而伸缩式的尾翼虽然能够从静态上让美学设计实现目标,但是复杂的电子机械结构让整车增重不少,对动态操控的改善得不偿失。

阿斯顿·马丁在DB11上的一个小心思,让整个设计界看到了一丝曙光。它取消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尾翼,而改用空气自身形成绕流尾翼,他们给这个技术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Aeroblade”气流刀刃技术,究竟是什么原理呢?

首先,Aeroblade是一整套的空气动力学系统,而不仅仅是单体尾翼,它由进气、导流和气流喷口组成。通过进气结构收集高速气流,引导气流通向车身后方的气流喷口,然后通过控制喷口将高速气流在车尾处向后上方喷射。

随车车辆不断加速,Aeroblade利用C柱侧面的进气口捕捉气流,引导到车身覆盖件下方的气流通道中,再经由后备箱盖上的细小喷口高速喷出。这股高速喷出的气流与车顶上方流过的气流形成相互作用, 在车尾处形成以往物理尾翼才能达成的绕流效果,实现下压力的产生,最大可以产生180公斤的下压力,绕流效果可以说是刚刚的!

当然了,单独的Aeroblade无法解决一辆跑车上所有的下压力需求。后备箱盖里面还藏着一个小小的升降式扰流板,可以在Aeroblade自身无法满足需求时伸出,作为补充绕流,也可以在紧急制动时伸出作为气流减速板。

可以说,阿斯顿·马丁DB11上的Aeroblade配合车底的扩散器,已经可以在绝大多数时候胜任整车的空气动力学需求,御风于无形之处。

也正是有了Aeroblade,阿斯顿·马丁DB11才能在众多的超级跑车当中,保持一个素雅的流线外形,而无需硕大张扬的物理尾翼。我相信未来Aeroblade技术也一定会在更广泛的车型上应用,前景不可限量。

汽车相对论(AutoRelativity)

由前电动邦主编兼内容总监、前车云副主编,媒体人王云龙主理。

汽车之家、易车、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网易、搜狐、微博头条、新浪看点、汽车头条、知乎专栏、米车生活、有车以后也能找到我们!

自媒体矩阵:

汽车相对论+AutoLook爱路客

wangaaron.cn@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