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病因学(2)

七情病因学(2)

张纪梅 中医思维十 今天
享受生活 心安神泰

中医老苗说

我和大熊准备用1年左右的时间,一周直播2次的频率,用视频号免费直播的方式,带领中医爱好者系统学习中医入门课程。周二内容为中医基础入门,周三内容为五运六气。欢迎大家扫码关注“大熊的享泰极”视频号。

扫二维码获取

更多精彩

大熊的享泰极

大熊的享泰极

将在06月22日 19:00 直播
视频号
昨天我们学习了七情病因学(1)——七情致病的现代认识(点击此处查看原文)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七情病因学(2)——

中医学对七情致病作用的认识

不良的情绪可以导致或诱发疾病,这一现象,无论是在个人的生活经验中,还是在临床实践中都可以直观地感觉到。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分析,由七情太过所致的各种病证都有明确的心理生理学基础。虽然现代科学的发展还不足以清晰地说明情绪致病的机制,但心理学对于人类情绪的研究成果,却在某种程度上为进一步揭示情绪和疾病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医学虽然在临床实践中对七情与疾病的关系能够从现象上予以把握,可是,在解释发病机理时,则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气”论哲学的迷雾,这是七情学说的不足,也是中医心理学应该深入探讨的问题。

中医学对七情致病作用的认识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七情太过伤及脏腑而为病

中医学认为,七情是人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映,“七情,人之常性”,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一般情况下,七情并不致病,“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素问·气交变大论》),“夫喜、怒、忧、思、悲、恐、惊,人人共有之境。若当喜而喜,当怒而怒,当忧而忧,是即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也。”  (清·费伯雄《医醇賸义》)

但如果太过就会伤及脏腑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怒本情之正,惟发不中节则肝胆之气横逆”(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说明“发不中节”则可为病。七情太过可以有两种表现形式:

1.七情过甚

从七情的强度来看,突然出现的强烈的七情反应,如暴怒、狂喜、大恐、骤惊、过悲等容易致病。

“大惊卒恐,则气血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  (《灵枢·口问》)。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yù)于上,使人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

“才所不逮而强思之,伤也……深忧重思悉伤也……喜乐过度,伤也”(唐·孙思邀《千金要方·养性序》)

《淮南子,精神训》也说:“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大忧内崩,大怖生狂。”

可见,中医学早就认识到了情绪刺激的强度在情绪致病中的作用。

2.七情不已

从七情持续的时间来看,虽然强度较低,但如果长期存在或反复出现,也会成为致病因素。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神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素问.汤液醪醴论》)

“恐而不己,则内感于肾,故伤也。”(唐·王冰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灵枢·本神》也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侧骨痠痿厥,精时自下”,“忧愁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mán 烦闷)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

“忧悲焦心,积乃成疾”(《古书一言》)

上述的“不止”、“不已”、“不解”、“积”都是指七情持续时间过久而为病。这一点也已成为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共识。

但七情最终能否致病还取决于个体的耐受力。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huì,恨)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己,怯者则着而为病也。”说明了性格在情绪致病中的作用。

二、七情不同所伤各有所异

中医学认为不同的情志分属于不同的内脏,因此,七情太过,首先伤及本脏。《内经》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七情致病各有不同的特点,但共同特征是引发气机失调而伤脏腑。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中说,“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各随其本脏所生所伤而为病。故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撃(jī,释义同“击”)。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包,其气急。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关于七情致病的病机,中医学的具体认识如下:

1.怒则气上

过于愤怒使肝气失于条达,疏泄功能失常,肝气上逆,甚至血随气逆,并走于上。由于气血上逆,可出现面红耳赤,青筋怒张,毛发竖起,横眉张目,头痛脑胀,甚至眩扑厥倒。“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

2.喜则气缓

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但若狂喜过度,可心气涣散,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发狂,心悸不寐。

3.忧则气聚

过度忧愁,损伤肺气,致使气机的治理调节功能失常,气聚而不行。主要表现为:若有所失,怏怏不快,闷闷不乐,郁郁烦躁。

4.思则气结

思虑过度,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可出现嗜卧、倦怠乏力、不思食、胸隔烦闷、善太息等。

5.悲则气消

过度悲哀,可致意志消沉,心神沮丧,肺气消耗。主要表现为心境凄凉,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叹息不止,愁眉不展,面色惨淡,时泪涌而泣,少气不足以息,肢体麻木,肌肉、筋脉疼痛等。

6.恐则气下

过于恐怖可使肾气不固,气陷于下,精气内却,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呆若木鸡,甚至二便失禁,或坐卧不安,夜卧不宁,畏首缩脚,如人将捕之。临床常见病症有:心悸、遗精阳萎、腰脊酸痛等。

7.惊则气乱

突然受惊,可致心无所倚,神无所附,虑无所定,慌乱失措。常见病证有:’惊悸、不寐、痴呆、癫痫、不省人事、僵仆等。

可见,七情所伤导致的病证多种多样,既可表现为心理障碍,也可表现为生理障碍,既可导致功能性的改变,也可导致器质性的损害。这种认识与现代研究结论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中医学认为,七情不同,其致病性也不同,一般认为,愤怒致病较重,忧思致病缓慢,惊恐致病发病迅速,喜则较少致病。

《东医宝鉴·内景篇·怒》说:“七情伤人,惟怒为甚,盖怒则肝木克脾土,脾伤则四脏俱伤矣。”

受中国古代“气论”哲学的影响,中医学把一切生理病理变化都归结为气的运动,因此,得出了“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恐则气消,惊则气乱……”这样的认识。限于古代科学技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约束,中医学对七情学说的把握尚处于直觉经验的水平,这一点与中医学的其他理论问题别无二致。因此,它无法也不可能提升为一种科学的认识或理论。但是,它能一直在中医病因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说明它确实观察到了某些客观存在的现象,并抓住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无法否认的。

特别是在心理因素致病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并诊释这个非常有价值的医学心理学命题,无论对于发展中医学理论,还是促进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都意义重大。

下回我们将继续聊——七情的心理学实质,欢迎关注。
I 版权声明
  • 本文摘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论文,七情学说的历史与心理学研究,导师:常存库,2006年。编辑/大熊
  •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 投稿邮箱    1257377@qq.com

好物推荐

蕲艾干艾草叶

毒五月端午洗头洗澡专用

团购价:1000克26.9元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立即购买

阅读原文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女性最易肝郁脾又虚,这有一张比逍遥散还妙的方! 女性最易肝郁脾又虚,这有一张比逍遥散还妙的方! ... 中医书友会 为什么厉害的中医名家都是“算命”高手? 为什么厉害的中医名家都是“算命”高手? ... 中医复兴号 【笔记】儿科医话摘1(肺系) 【笔记】儿科医话摘1(肺系) ... 中医老铁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