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秦书day115:夏夜夜话
昨晚咕了一次,今晚开动起来,感谢朋友们支持与鼓励。
今早的雨下得真是不小,跟倒下来一样,路上激起的水雾,让视线前方犹如蒙上了一层细纱。路上行驶的车辆,在水雾的影响中,变成了“车水马龙”。
说起夏天的雨,它比起春天的细雨绵绵,来得一般较为猛烈,来得急,去得也快。这夏日的阵雨,可以说是一种天然的降暑方法。雨过天晴后,除了空气清新,气温也会降下来。雨过天晴后的天空也是很美的,不是有一种颜色就叫雨过天青色。相传,在宋代,宋徽宗曾还命人烧造了一种瓷器,就叫雨过天青色。
夏日炎热程度日甚一日,其实也是一种信号。读书以来,每当伏天来临,就预示着暑假不远了。之前,我写过“立夏说夏”的文。
古代先民在日常生产与生活中会注意到,暮春之后的三个月里,谷物、树木等会长出大大的叶子,且呈现出茂密盛大的状态。三国时曹植曾在《槐赋》中记载道:“在季春以初茂,践朱夏而乃繁。”于是古人便将这段时间(四月、五月、六月)命名为“夏”,即“夏”季。古人的这种命名或许正是基于“夏”字“大”的含义而作的一种引申。《诗·小雅·四月》有云:“四月维夏,六月徂(cù)暑”。《孟子·告子上》也记载:“冬日则饮汤(热水),夏日则饮水。”
一年四季,春秋两季往往给人短暂的错觉,而冬夏却给人很漫长的感觉。也许,春秋两季温度适宜,人们不易觉察;而冬夏给人的感观刺激则是明显的。我们会在夏季,多选择喝凉开水,而冬季会喝热水。这也就是《孟子·告子上》记载的现实写照性。
今晚终于不再感觉到闷热了,风扇扇出来的也终于是凉风了。这样的气温,人的心情也会好些。前几天因为比较热,整个人都很焦灼。环境对人的影响,无声无息,而又实实在在影响着。
要是搁以前,夏天的时候,还没有空调,晚上睡觉有时连电扇也没有,只有老式的蒲扇,但那时能忍受下来。但现在呢,夏天,但凡停一会电,人们都会嗷嗷叫。不得不说,我们人已经慢慢地被舒适的生活条件给驯化了。我们人对外界条件的依赖度越来越高了,越来越依靠外界技术的加持,这究竟是一种好事呢,还是坏事呢?
王东岳先生曾提出过“递弱代偿”理论,他认为:万物演化的方向都是,越来越弱,“生存度”越来越低;但是作为补偿,万物的属性越来越丰富,花样越来越繁多。人类文明也同样在这个规律之中,貌似越来越强,但是个体依赖性越来越大,总体生存度越来越低。
所以,有的时候,我就在想,今天的我们,相比以前,是真的变强了吗?这个问题,也许我们人类暂时没有最终的答案,也不会有答案。不过,这倒不影响我们人类一直往前追寻品质生活的步伐。
今天先说到这了,明天再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