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头条』致敬中国雕塑家—刘开渠

2021 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这100 年,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伟大理想历经磨难,如今继续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奋进。改天换地的100 年点燃了广大雕塑家空前的创作热情,他们用手中的斧凿讴歌着这些岁月,记录历史,雕塑美好时代画卷。
雕塑头条计划用若干期致敬为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雕塑家——本期介绍刘开渠。

艺术家介绍

刘开渠 LIU KAIQU

(1904年10月1日——1993年6月25日)

刘开渠,安徽萧县人,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中国现代雕塑事业、中国现代美术馆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美术界优秀的领导人。中国当代杰出的人民艺术家、雕塑艺术大师,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20年,刘开渠考入国立北京美术学校,1921年升入大学部。1925年为孙中山追悼会现场画巨幅遗像;次年在中央公园举办个人画展,展出人像、风景、写生等作品。他在学生时代便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他早年主张创造,反对袭古,主张以新的理论、新的感情、新的生命、新的形式创造新的艺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拥护者。1927年毕业后赴南京,受蔡元培之命,与林风眠、潘天寿赴杭州西湖为国立艺术院选址并参与筹建。1928年,国立艺术院正式成立,任助教兼图书馆馆长。
经蔡元培推荐,刘开渠于1928年赴法国留学,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专攻雕塑,师从朴舍教授,结识雕塑家马约尔、布德尔(后参加了他的葬礼),与马克思曾外孙龙格同学并成为挚友。“九一八”事变后,因心系民族之危亡,于1933年回国,在蔡元培、鲁迅的精神感召下,面对着极其艰苦的创作条件,开始为发展中国的雕塑事业努力奋斗。他将西方的雕塑观念和技巧与中国的民族精神相融汇,努力表现人民大众和中华民族杰出的人物形象,讴歌中国人民的革命业绩和英雄气概,创立了现代中国的写实风范,形成了朴素、洗炼、沉稳和重于内在生命表现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现代雕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代表作品如《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全名《陆军第八十八师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之雕像》)(1934年)是中国第一座抗战纪念碑作品;《川军出征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又名《无名英雄纪念碑》,1944年立于成都)反映其艺术成就最高的雕塑作品;浮雕《农工之家》(1945年)是中国第一件反映农工生活的雕塑作品;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胜利渡长江》等雕塑,不愧为歌颂中国革命历史和劳动人民的交响乐章。塑造领袖的《马克斯恩格斯浮雕像》(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封面,自1956年出版以来,历次出版印刷总数超过1500万册)、《毛泽东主席浮雕像》(用于《毛泽东全集》封面)、《周恩来总理浮雕像》(用于《周恩来全集》封面),以及塑造中国文化名人的《蔡元培像》、《鲁迅像》、《李劼人像》、《萧友梅像》、《梅兰芳像》、《杜甫像》等深深寄托着艺术性达到高度统一的、深受群众喜爱的雕塑作品,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作为美术教育家的刘开渠,1933年起任教于国立杭州艺专。抗战期间,随校辗转于湘、贵、川,教书育人,关心国家命运。曾参与组织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并联名写信支持郭沫若发起起草的《文化界对时局进言》。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如火如荼的民主运动,在上海参加反饥饿、反内战斗争,以战斗姿态迎接解放。1949年出任国立杭州艺专校长,1951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195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并先后主持中央美院第二、三届雕塑研究班的教学。1990年当选为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刘开渠是1949年以来中国唯一的文艺一级教授,他从教数十年,桃李遍天下,他珍爱人才,诲人不倦,中国当代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均出其门下。他主张艺术要有创造精神,要尊重艺术发展规律,对学生基本功和全面修养严格要求,这些都成为一代文艺新人继续前进的精神支柱。
刘开渠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尤其是雕塑事业杰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他就呼吁建造富有生命力的纪念性雕塑,以“激发国人的民族精神”;“永久为中华民族争光荣”。1946年他负责上海园林和广场的美术设计工作。1951年任杭州市副市长期间,负责杭州城市建设园林规划。1952年任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处长和雕塑组组长。在第三届全国人大和第五至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多次提出发展中国雕塑事业、成立中国雕塑院和建设城市雕塑的建议。1982年,在他主持下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向中央提出《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得到国家批准,并担任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组长、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之后,又三度主持全国城市雕塑学术和工作会议,主持举办全国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展览,并带头创作,为中国城市雕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刘开渠在中国美术界享有崇高威望,1946年当选为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1949年以来,先后出任华东美协主席、华东文联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刘开渠曾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历任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文化委员会主任和参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作为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善于团结海内外爱国人士、知识分子、文学艺术家。
他是中国美术馆事业的奠基者和创业者。自1963年起一直担任中国美术馆馆长,收藏委员会和艺术委员会主任。他带领全馆职工制定收藏、研究、陈列、展览和对外交流规划,为把中国美术馆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国家美术博物馆竭尽了全力。他多次向上级提出维修主楼、急需修建画库的建议和关于美术馆土地使用范围的提案,并参与主持1986年全国第一次省市美术馆工作会议。在他逝世前七天,还不顾疲劳,满怀热情地参加了“中国美术馆建馆30周年馆藏精品特展”开幕式和座谈会。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仍萦念着美术馆事业的发展,谆谆嘱托一定要加紧努力把画库建成。
刘开渠曾言:“我愿以我走过的全部道路证明一句话,人生是可以雕塑的。”他雕塑了人生,也雕塑了自己的光辉形象。刘开渠不愧为一代美术宗师,一位革命的文化战士。

艺术启蒙


1904年10月1日,出生于江苏徐州府萧县刘窑村,原名刘大田。

1918年,考入萧县高等小学时,老师为他改名为刘开渠。

1920年,考入国立北京美术学校。9月考入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中等科,师从李毅士、吴法鼎、王梦白、萧谦中、陈师曾等,学习素描、油画、花鸟、山水。

1923年,组织“心琴画会”,以反对守旧、提倡写生为宗旨,每半年举行一次画展。倾听鲁迅在北京大学讲授《苦闷的象征》,结识柯仲平、胡也频、丁玲、郁达夫、闻一多等文学界朋友和老师。在朝阳大学听马寅初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结识马寅初。经同窗好友谭祖尧(他与李大钊牺牲后,刘开渠为其收尸入殓)介绍,结识李大钊。

1924年升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系。

1927年,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任职于南京大学院,受蔡元培之命,与林风眠等赴杭州考察、筹建国立艺术院。

1928年4月,国立艺术院成立,受聘为西画系助教兼图书馆馆长。同年5月,在蔡元培的帮助下以驻国外驻国外著作员身份赴法国留学,8月底抵达巴黎,前往里昂攻读法语。

留学国外


1929年,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师承著名雕塑家、法兰西艺术院院士让·朴舍教授。结识布德尔、德斯比欧、马约尔等法国艺术家。之后还参加了布德尔的葬礼。在法学习期间,刘开渠曾与吕斯百、常书鸿等人发起组织中国留法艺术研究会,以撰文、译文和发表作品,向国内介绍欧洲的绘画和雕塑。

1931年,他因学业优秀选入朴舍工作室当助手。

离法救国


1933年应蔡元培、林风眠之邀回国,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雕塑系主任。

1934年,受抗日救亡运动的鼓舞,创作了中国首座抗战题材的主题性雕塑《一·二八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迁往湖南沅陵,后又辗转于贵州、四川,于1938年到达成都。

1939年,在成都与文学家赵其文、陈翔鹤、周文、萧军和李劼人等组织中华文艺抗战协会成都分会,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创作川军抗日阵亡将领《王铭章将军骑马铜像》。

1940年秋夜,周恩来到刘开渠家,委托他转交一封密件给刘百亮,希望他为抗战多做些工作,并欢迎他介绍有识之士到延安;王朝闻后来到延安就是他写的介绍信。他的家成为地下党开会、临时借居的掩护之地,也是许多进步文艺家聚会、搭伙的场所。

1941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主任。

1942年受邀创作川军出征抗日阵亡纪念碑《无名英雄像》,1944年落成。

1944年,创作完成《孙中山像》。

1945年,创作完成川军抗日阵亡将领《李家钰骑马铜像》和国内首座反映工农生活题材的大型高低浮雕作品《农工之家》。

1946年,在上海参加反饥饿、反内战斗争。与陈秋草、吴作人、丁聪、张乐平等进步艺术家组织成立上海美术作家协会,以对抗国民党组织的“美术协会”。刘开渠当选为主席,会员有陈秋草、吴作人、丁聪、潘思同、陈烟桥、张乐平、庞薰琴、邱堤等20余人。

开创先河


1949年5月29日,刘开渠与杨可扬、张乐平、(郑)野夫 、庞薰琹、朱宣咸、温肇桐、陈烟桥、邵克萍、赵延年等国统区美术先驱代表上海美术界在《大公报》发表迎接解放的“美术工作者宣言”,该“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统区美术和上海近代美术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949年7月作为上海文艺界代表出席全国第一届文代会。在会上聆听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同志的讲话和报告,当选为中国文联全委和中国美协全委。并与梅兰芳等文艺界代表数人到周恩来家做客。

1949年9月任上海美术作家协会主席、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雕塑系主任。

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院长、华东文联筹委会主任、华东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苏友协杭州分会会长。浙江省人民代表、人民委员会委员。

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浙江省抗美援朝委员会副主席、杭州市副市长。

1953年,奉周恩来之命,借调到北京,接替梁思成,参加并领导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工作,任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处处长、雕塑组组长。创作浮雕《胜利渡长江》《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

1959年,调中央美术学院任副院长,主持第二期雕塑研究班。

1963年至1993年,任中国美术馆馆长。并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委员、常委、参议会副主任、文化委员会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职称评委会美术组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一、二、三、四届副主席、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组长,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等职。曾被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区旗区徽图案评选委员会委员。

晚年时期


1978年,主持恢复高考后中央美院雕塑系第一届研究生班教学。

1982年,任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组长。

1984年,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央美院、中国美术馆、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联合举办“庆祝刘开渠从事艺术活动60周年庆祝会”。胡乔木、夏衍、朱穆之、林默涵、林铁、周巍峙、萧军、王朝闻、李可染、吴作人、华君武、古元、吕志先、李刚等首都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300余人出席庆祝会。

1984年,被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

1993年6月25日,病逝于北京。

1993年10月28日,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人民艺术家刘开渠遗作展》。

艺术风格


刘开渠作品写实,手法细腻含蓄,造型严谨、朴实,结构解剖准确。精于西方写实雕塑技法,又注重继承中国古代雕塑的优秀传统。人物神完气足,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刘开渠的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和意象性,语言精练。当许多中国人奔赴西方学习雕塑时,西方雕塑家也来中国借鉴中国古代雕塑。刘开渠却自己开始个人风格的雕塑创作,刘开渠的雕塑在西洋写实雕塑的基础上,继承中国传统雕塑简练、单纯及线画的表现方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作品融中西雕塑手法于一炉,手法写实,造型简练、准确、生动。

刘开渠一贯主张雕塑艺术在“创造—种新境界”的同时,应该起到“明劝戒,着升沉”的作用。其对雕塑创作与教学也作过理论研究,他的思想对中国雕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1930年,刘开渠呼吁建设富有生命力的纪念性雕塑,以激发国人的民族精神。

出版著作


先后编撰出版有《中国古代雕塑集》《刘开渠雕塑选集》《刘开渠美术论文集》《刘开渠雕塑集》等。

刘开渠纪念馆

1904年,我出生在安徽省萧县刘家窑村。这是一个不到二十户人家的穷山村,大多数人家冬天得出外乞讨过日子。我家虽有三四十亩地,但由于我父亲不耕不种,再加上都是盐碱地,收成不好,所以有时还得靠典卖土地过日子。

这是刘开渠《雕塑艺术生活漫忆》中的一段话。萧县地处安徽北部,东临徐州,南接淮北。历史上曾长期隶属徐州,1955年为加强洪泽湖管理,江苏省萧县、砀山与安徽泗洪、盱眙交换,借宿了萧县从汉朝到建国前属徐州管辖的历史,属宿县专区。后来萧县行政区划又有数次调整,一部分被划归徐州,一部分划归淮北。但那块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是实实在在落在了淮北的行政区划内。

刘开渠纪念馆,坐落在安徽省淮北市国家4A级风景区相山风景区内。刘开渠纪念馆坐北朝南,建筑在南低北高的山的怀抱中既有现代建筑的新颖特色。纪念馆占地4977平方米,是由三部分组成的长方形庭院。前面左右对称的两栋两层小楼构成了纪念馆懂得石门,中间四栋两层楼房首尾相接是展览厅,后院为大师的陵园。青松翠柏环抱着开渠大师的墓石。古朴的半圆形墓碑石上,镌刻着全国政府副主席赵朴初题就的“人民艺术家雕塑宗师刘开渠之墓”的金字。蹊跷的是在竣工数年之后,在开渠两字之间坚硬的石面出现一道类似小渠的清晰裂纹——与“开渠”两字契合。

刘开渠纪念馆收藏陈列着大师大量的珍贵作品和信件以及一些宝贵的影像、书报资料。纪念馆自1995年4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幕名而来参观的海内外人士络绎不绝。1995年5月,安徽省委、省政府确定刘开渠纪念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主要作品

雕塑


  • 为现代中国人造像


《女像》石膏 51cmx33cm 1930年 创作于法国巴黎

《女人体》习作 石膏 1933年 创作于上海

《少女头像》石膏 1934年 创作于杭州

《蔡元培头像》泥塑 1935年 创作于杭州

《“一·二八”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局部 石膏 1934年 1935年立于杭州

《“一·二八”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浮雕正面局部

《少女头像》石膏 1936年 创作于杭州

《王铭章骑马像》铸铜 1939年 创作于成都

《画家林君默》浮雕像 石膏 1940年 创作于成都

《蓝文彬胸像》铸铜 1943年 创作于成都

《男人头像》浮雕 石膏 1943年 创作于成都

《孙中山像》铸铜 186cmx90cmx131cm 1944年 创作于成都

《川军出征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设计稿局部 铸铜 1944年 立于成都

《母与子》浮雕 石膏 16cmx23.5cmx1.7cm 1946年

《蔡元培胸像》铸铜 1947年 创作于上海

《女人体》石膏 1947年 创作于上海

《鲁迅头像》石膏 1947年 创作于上海

《篮球运动员》石膏 1948年 创作于上海

  • 立民族之碑

《任弼时胸像》石膏 1950年 创作于杭州

《毛泽东胸像》石膏 65cmx55cmx60cm 1951年 创作于杭州

《周恩来胸像》石膏 32cmx30cmx50cm 1954年 创作于北京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汉白玉 1955年 创作于北京

《支援前线》(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泥塑 1956年 创作于北京

《欢迎人民解放军》(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小稿)泥塑 1956年 创作于北京

《毛泽东浮雕像》(《毛泽东选集》封面) 1956 年作

《马克思、恩格斯》浮雕像 石膏 56.5cmx46cmx45cm 1956年 创作于北京

《斯大林》浮雕像 石膏 34cmx44cm 1956年 创作于北京

《工农红军》泥塑 130cmx112cmx230cm 1956年 创作于北京

《战斗英雄董存瑞》铸铜 1958年 创作于北京

《列宁》浮雕像 石膏 24cmx24cmx2.5cm 1959年 创作于北京

《杜甫半身像》石膏 63cmx30cmx73cm 1960年 创作于北京

《牦牛》石膏 19.5cmx25.5cmx9.5cm 1960年 创作于北京

《翦伯赞像》石膏 1962年 创作于北京

  • 向新时代致敬

《男青年像》石膏 67.5cmx41.5cmx31cm 1978年 创作于北京

《周恩来总理像》石膏 1979年 创作于北京

《解放军像》石膏 95cmx50cmx120cm 1980年 创作于北京

《萧友梅像》铸铜 47.5cmx25cmx27.5cm 1982年 立于上海音乐学院

《踢毽》汉白玉 38cmx25cmx23cm 1982年 创作于北京

《松鼠》木雕 1984年 创作于北京

《女青年像》石膏 60cmx78cmx40cm 1984年 创作于北京

《贺敏学像》石膏 95cmx50cmx100cm 1984年 创作于北京

《刘少奇立像》(与程允贤合作)玻璃钢 130cmx55cmx45cm 1986年 创作于北京

《蔡元培坐像》石膏 138cmx195cmx270cm 1987年 创作于北京(1988年立于上海静安公园)

《梅兰芳坐像》(与白澜生合作)石膏 127cmx175cmx270cm 1988年 立于泰州梅兰芳故居

《毛泽东立像》(与程允贤合作)玻璃钢 105cmx40cmx30cm 1992年 创作于北京

《周恩来立像》泥塑 1989年 创作于北京

《佛头像》石膏 16cmx18cmx32cm 1993年 创作于北京

中国画、书法及手稿


《水墨山水》中国画 56cmx68cm 1972年 中国美术馆藏

《东风画稿》(册页二)中国画 35cmx50cm 1972-1973年 中国美术馆藏

《黄山图》中国画 67cmx38cm 1980年 中国美术馆藏

《令箭荷花》中国画 53.5cmx41cm 1978年 中国美术馆藏

《录石涛题画》中国画 85cmx52cm 1979年 中国美术馆藏

《毛主席词浪淘沙·北戴河》书法 52cmx52cm 1973年 中国美术馆藏

《李白绝句两首》书法 92cmx29cm 1980年 中国美术馆藏

《书郁达夫题刘开渠画诗》书法 104.5cmx60cm 1990年 中国美术馆藏

《松江人物》之二 淡彩速写 23cmx19cm 1947年

《毛泽东头像之二》素描 22cmx23cm 中国美术馆藏

《海南人物》速写 24cmx17cm 1962年 中国美术馆藏

《冯友兰》速写 19cmx16cm 1956年 中国美术馆藏

 雕 塑 名 企 


(0)

相关推荐

  • 刘开渠书画作品

    刘开渠(1905-1993),原名刘大田.徐州萧县(今属安徽省)人.曾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雕塑系主任.浙江美院院长.杭州市副市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作品融 ...

  • 决赛入围作品赏析:张军《预言》

    2020年美国风景艺术大赛国际艺术大奖赛    双年展    艺博会    境外展览                                         导读 由西班牙塞维利亚市政厅.经典 ...

  • “雕塑基因”是这样炼成的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品牌项目,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精品陈列自2012年开始已经举办多期.从历次选题来看,此前的馆藏精品陈列已经梳理过中央美术学院及其前身北平艺专的一些历史,以及西画.中国画.版画 ...

  • 刘一原作品鉴赏

    刘一原简历 1942年生于武汉.1979年考取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现为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 上海美术馆 广州美术馆 今日美术馆 武汉美术馆 湖北美术馆 广 ...

  • 任正行——2020当代中国书画百杰

    任正行,七十四岁,四川射洪市人.幼儿习画,主攻人物.六四年上山到平武县落户接受再教育,在农村漫长的十二年生活中,学会了木雕.泥塑.石刻等可旁通的艺术;七六年回城,在工厂从事工美设计;八六年下海艺走天下 ...

  • 刘开渠作,彦涵画稿 | 胜利渡江

    刘开渠作,彦涵画稿 | 胜利渡江 | 浮雕 | 50.5cm×161.5cm×8.5cm | 1958 | 中国美术馆藏 浮雕作品<胜利渡江>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一组十件浮雕中最大的一件.作品 ...

  • 辛丑话牛丨《艺术市场》迎春专题

    辛丑话牛 <说文解字>释字:"牛,大牲也.""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 牛位于六畜之首,在人们心中是勤劳.善良.敦厚的 ...

  • 『雕塑头条』致敬中国雕塑家——王之江

    ▲ 雕塑头条计划用若干期致敬为中国雕塑事业的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雕塑家--本期介绍王之江. 雕塑家简介 王之江 WANG ZHIJIANG 王之江(1915- 2004)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著名雕刻家.艺 ...

  • 『雕塑头条』致敬中国雕塑家——王临乙

    ▲ 2021 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建党一百周年".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这100 年,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伟大理想历经磨难,如今继续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奋进.改天换地的1 ...

  • 『雕塑头条』致敬中国雕塑家——周轻鼎

    ▲ 2021 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建党一百周年".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这100 年,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伟大理想历经磨难,如今继续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奋进.改天换地的1 ...

  • 『雕塑头条』致敬中国雕塑家——张充仁

    ▲ 2021 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建党一百周年".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这100 年,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伟大理想历经磨难,如今继续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奋进.改天换地的1 ...

  • 『雕塑头条』致敬中国雕塑家——萧传玖

    ▲ 2021 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建党一百周年".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这100 年,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伟大理想历经磨难,如今继续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奋进.改天换地的1 ...

  • 『雕塑头条』致敬中国雕塑家——张松鹤

    ▲ 2021 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建党一百周年".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这100 年,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伟大理想历经磨难,如今继续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奋进.改天换地的1 ...

  • 『雕塑头条』致敬中国雕塑家——曾竹韶

    ▲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建党一百周年".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这100年,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伟大理想历经磨难,如今继续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奋进.改天换地的100 ...

  • 『雕塑头条』致敬中国雕塑家——李金发

    ▲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这100 年,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伟大理想历经磨难,如今继续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奋进.改天换地的100 年点燃了广大雕塑家空前的创作热情,他们用手中的斧凿讴歌着这些岁 ...

  • 『雕塑头条』致敬中国雕塑家—张祖武

    ▲ 2021 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建党一百周年".时光荏苒,沧海桑田,这100 年,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伟大理想历经磨难,如今继续在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奋进.改天换地的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