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张旭 |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2024-06-16 02:50:27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张旭的《桃花溪》,诗云: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上一期咱们说过,桃花的一个重要意象就是美人、青春、生命,所以才会有“人面桃花相映红”。但是桃花不仅仅有这么一个意象,在古代,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意象,就是隐逸。而这个意象,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开始的。《桃花源记》大概咱们中学都学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捕鱼人不是怀着好奇心去寻找桃林的尽头吗?结果就发现了一个纯美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在那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在那儿,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个世界以后就被人叫做桃花源,其实就相当于中国的乌托邦。那陶渊明创造了一个这么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从此之后,桃花源也就成为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母题。张旭的这首《桃花溪》也是如此。那根据一个母题进行再创作,这其实有点像今天写作文的改写吧。把记叙文改成议论文,或者把说明文改成记叙文等等。那咱们今天就看看张旭是怎么把一篇几百字的散文,改写成一首二十八字的七言绝句的。先看第一句,“隐隐飞桥隔野烟”。这一看就是一个远景镜头,诗人此刻在哪里呀?他应该就像当年的捕鱼人一样走到了一个山谷的入口,山峦雄伟,溪谷幽深。向里面远远望过去,只见云雾缭绕,一座长桥若隐若现,好像凌空飞腾。这是一个多么神秘的地方,而且你看静止的长桥和流动的云烟,是相映成趣的。本来你如果以长桥做参照物,当然会看见云烟飞舞。但是诗人眼前笼罩的是轻云薄雾,长桥还在更远处,所以他自然就会把云烟当参照物。这样一来,就好像看见长桥飞动一样,这就是亦真亦幻、恍若神仙世界呀!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呀?其实都因为“隔野烟”三个字。烟霞本来就是神仙世界的标配。所以头一句“隐隐飞桥隔野烟”,已经点染出了桃花溪的仙气了,这是一个意象。那还有一回事,有没有人感觉到,这好像是一副标准的中国山水画啊!你看飞雾、长桥、背后的幽谷、高山,像不像范宽的那个《溪山行旅图》。但是咱们也知道,中国的山水画,很少有纯粹的山水,山水之外,还必须得有人的活动。一定要有人,才能让这幅画活起来。那人在哪呢?人在第二句“石矶西畔问渔船”。这是从远景拉回近景了。远处是云霞飘渺,近处是溪水潺潺。飞溅的溪水中露出了嶙峋的大石头了,一艘小渔船就泊在石矶西岸。那有小渔船自然就有打鱼人。诗人本来还沉浸在刚才那种亦真亦幻的情境之中么,猛然看见打鱼人,一定会把他当成勿入桃花源的那个渔夫。既然有了这种恍惚感,问渔船的那个“问”字也就脱口而出了。而这“问”字一出,实际上画里头除了渔夫又多了一个人。谁呀?诗人自己。你看诗人本来是看山水、看渔船,山水也罢,渔船也罢,对他都是外物,是客体。但是他内心一动,开口一问,就把自己也拉到画里来了。而且还成了画的主体了。这首诗,也就从纯粹风景的描述,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了,这就是所谓的情景交融。那诗人到底要问什么呢?看下两句“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从画面的角度来讲,这其实是从全景到细节了,到眼前了。诗人眼前应该就是清澈的溪水。溪水上桃花片片,随波逐流,流出山谷,流向人间。这像不像我们之前讲的,刘昚虚写的那个“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啊。”非常像啊。但是因为有了“”石矶西畔问渔船”做铺垫,诗人的心情,当然和刘昚虚就不一样,接下来的内容也就不一样了。诗人心里始终惦记着桃花源,所以他觉得,这水中的片片绯红,一定就是桃花源里的缤纷落英。那沿着这溪水一定就能走进世外桃源。既然如此,这问题也就出来了。桃花整天随着流水飘向红尘,却不知那红尘之外的桃源洞口,究竟在这清清溪水的哪一边呢?这就是“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你看这轻飘飘的一问,背后是诗人的几许神往。那其实我们还可以再深究一下,您觉得这诗人是真的问了吗?未必吧!诗人当然知道此山非彼山,此水非彼水,此渔夫非彼渔夫,此桃花溪也非彼桃花源。你这样一想就应该明白,诗人应该不会是真的问了渔夫什么问题。所以他这一问,看似是实的,实际又是虚的。但是通过他这么一问,我们也就知道了,在内心深处,诗人是多么希望真的能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所以问题虽然是虚的,但情感又是实的。整首诗就笼罩在这虚虚实实之间,就显得特别的飘渺,特别的空灵。好像一幅水墨山水一样,让人见之忘俗,甚至生出悠然出尘之象。那回到我们开头说的文章改写这个话题。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散文,包括标点在内是三百九十五个字。而《桃花溪》,是一首绝句,包括标点在内,是三十二个字。《唐诗三百首》的作者蘅塘退士说了,这四句话啊,这二十八个字就相当于一篇《桃花源记》。那到底相当不相当,这不好说啊。但是我们要知道,不同的文体就是有不同的妙处。散文的妙处是什么呀?叙事清楚,头尾连贯。比方说我们写历史人物的传记,就必须用散文题裁。那绝句的好处是什么呀?凝炼隽永、余音悠长,有画意,甚至有禅意,比方说这首《桃花溪》。那可能大家就想知道了,这么清淡出尘的诗是什么样的人写的?恐怕大家很难想象,这首诗的作者是草圣张旭。大家都知道张旭是书法家,在唐朝,他的草书和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合称三绝。都是洒落飘逸,有龙凤之姿。其实草书一绝还不够,张旭喝酒也是一绝,跟李白有的一拼。咱们之前不是讲过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么,八仙里头不仅有李白,还有张旭。杜甫不是讲,“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你看李白,要喝一斗酒才会有诗百篇,才会“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呢,张旭不一样,三杯之后,他就要脱帽露顶了,这在当时可不得了。您要知道,唐朝成年人是束发戴冠,那是基本的礼貌。就相当于现在讲,人必须得穿上衣服,不能打赤膊一样。但是张旭只要一喝醉,就会把冠给摘下来,露出头发,哪怕在正式场合,在王公贵族面前也不以为意。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呀?写字啊。据说张旭一旦兴致来了,痛饮三杯之后,就会手舞足蹈,狂呼乱叫,甚至拿了头发当毛笔,蘸了墨汁尽情挥洒。大概是只有这样才能摆脱所有束缚,得到艺术上的自由吧。所以杜甫才说他“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这种狂放,绝不亚于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那张旭酒喝的豪迈,字也写得潇洒磊落,代表了狂草发展的极致。什么意思呢?就是草书没到这个地步,就不叫狂草。但是一旦过了他这个界限,那文字就不能辨认了,就成了抽象的点、线的绘画啦。那有没有人会觉得张旭的人、张旭的字和张旭的诗不符啊?你看,李白行为潇洒,所以作诗也豪放,这是相辅相成。而张旭行为如此潇洒,写字如此狂放,为什么写诗却如此清淡空灵啊?这个道理在哪?道理在于,张旭的字和张旭的诗其实有一个内在的统一,那就是“逸”,飘逸的“逸“。他的心是飘在天上的,表现为诗,就是烟霞气象,飘然出尘。表现为字,则是俊逸流畅,从天而降。那如果表现为画,就一定是淡墨山水、满纸云烟。换句话说,李白的狂背后,是内心的雄,是牛到天上去。而张旭的狂背后是什么呢?恰恰是内心的淡,是飘到天上去。所以这样两个人才能殊途同归,都自由自在,傲视王侯吧。 赞 (0) 相关推荐 落纸写旧诗(24)---【唐】张旭《桃花溪》 落纸写旧诗(24)---[唐]张旭<桃花溪>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析赏] 我迈开倜傥的步伐,走一曲桃花杏雨路.隐隐飞桥 ... 桃花仍然,流水杳然,只有“草圣”诗人张旭走失在历史烟云深处 唐朝大书法家张旭号称"草圣",他的草书和李白的诗.裴旻的剑舞,被时人称为"三绝". 古时候没有乱七八糟的学科,与人息息相关的那些所谓"科学" ... 17.蒙曼讲解丨张旭 《桃花溪》: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词句注释] ⑴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⑵飞桥:高桥. ⑶石矶:水 ...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高二适草书张旭《桃花溪》诗 東海書畫2019-05-04 03:17:00 释文: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偶见张颠桃花矶诗句帖未传遂为之书.鸿高属,舒凫卯年长夏. 《桃花溪》唐·张旭 中国古代的文人往往是多面手.顾虎头是画绝,文绝,痴绝:王摩诘是诗.画双绝,兼善音律:苏轼则是诗.书.画三绝,这样的例子历代都有.但是,若说整个大唐时代的"三绝",那就要算到&quo ...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 本草江湖第1023期 紫薯 树舌 南天竹 常山 枣 .... 听课请扫码~↓ 声明与友情提示: 1.很多情况下,不同植物的外观特征非常接近,仅凭一到数张照片不一定能精确到植物学上的"种",所以本号对于草 ... 唐诗《桃花溪》张旭 <桃花溪> 作者: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解]: 1.飞桥:高桥. 2.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记>中 ... 蒙曼品最美诗词|张旭 《桃花溪》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词句注释] ⑴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县桃源山下. ⑵飞桥:高桥. ⑶石矶:水中 ... 明代书法家张弼,被誉为“张旭复出”,狂草:好到极处,俗到极处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明·张弼<渡江> 扬子津渡口,一位白衣儒士,目光深 ... 唐诗经典名篇赏析:《张旭:桃花溪》 <桃花溪> 作者: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 1.飞桥:高桥. 2.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3.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