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的谜之操作

作者:公民于平 来源: 鱼眼观察

最近两天,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无疑是最热门的新闻,从黄金面具到青铜神树,这些珍贵文物无不吸引着公众的眼球。

对于此次考古重大发现,各路媒体也卯足了劲,展开全方位追踪报道和分析。其中,央视的不仅对考古现场进行直播,而且还连线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讲解。

不过,央视连线中出现的一张面孔,却在网络上掀起不小的波澜。他就是有着千万粉丝的网络大V,《盗墓笔记》的作者“南派三叔'。

许多考古人士和网友,对于央视的这一谜之操作,纷纷表示不解。

比如,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官方微博惊呼:“央……央视?同行学者辛苦多年的科普和努力,才让部分公众对考古有了科学的认识。你们这一番神操作,让人情何以堪!”

知名考古博主张瑞对此也痛心疾首:央视解谜居然连线南派三叔,这是打脸三星堆考古发掘工作团队吗?国家几十年投入巨大,考古人几十年投入巨大,到头来,难道就是为了让网络小说家来为这些科研成果解释吗?

有网友调侃:南派三叔和三星堆,只有一个“三”字是一样的,央视为什么会请他来连线?

总而言之,对于南派三叔的出场,网友们不仅是不满意,而且是非常不满意。

平心而论,央视这两天对于三星堆的报道,整体上做得不错,通过电视直播,让公众了解到了考古成果背后,考古人员的汗水辛劳和严谨细致。

但是,把一个盗墓小说的畅销作家推出来,对考古人员的工作指指点点,绝对是其中的一大败笔。

甚至可以说,这是对考古的亵渎,是对所有一线考古人员的冒犯。

考古发掘墓葬,是为了研究历史和文化,盗墓是为了偷窃和掠夺财宝。考古是每一个瓦片都视若珍宝,盗墓是随意糟蹋文物。

我至今还记得,在一个考古纪录片里,工作人员面指着一片墓葬群,说他们来的时候发现地上的很多盗洞和矿泉水瓶时的那种哽咽的语气。

可见,盗墓和考古两者不仅不相干,而且是正邪互不两立,水火不容的关系。所以,让盗墓小说作家来评点考古,显然是极为荒诞的。

这就好比,点评某个抗日重大历史发现,请的是一个抗日神剧的作者——狗嘴里,怎能吐出象牙。

作为一个曾经的媒体人,我猜测,央视此举的初衷,或许是为了让节目更接地气,更有趣味性,让考古走下高高在上的学术殿堂,走进社会大众。

但是,这也不是让南派三叔的出场的理由。

中国的考古学家和资深研究者那么多,能用贴近民众的语言,把考古讲得更有趣味的人,可以说多了去了。为什么放着这些专业人不请,非要连线一个盗墓小说作家?

当然,南派三叔据称也是一个考古爱好者,但他那点所谓的考古知识水平,不仅不专业,恐怕连业余水平都很勉强。

更何况,眼下公众对于考古存在着种种误解,比如,许多人觉得考古和盗墓一样刺激好玩,甚至有些人认为,考古就是合法的盗墓。一档正经的考古节目,请来一个盗墓小说作家,可能会强化这种偏颇认知。

三星堆,是几代考古人努力的成果,其中有着太多动人故事可以讲。

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守护文物的考古人,那些当年用生命保护文物的考古人,那些清贫一生至死无悔的考古人……

这些人与文物的故事,完全可以讲得有声有色,既做到专业,又能够打动民众。

类似专业和人文思维,才是考古事件报道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个盗墓小说作家的登场,不仅冒犯了考古,也让严谨和专业考古走向了娱乐化,消解了考古本身的严肃意义。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一些营销号往往混淆考古和盗墓的区别,利用公众的猎奇心理,制造吸睛点,肆意收割流量。

但是,作为公共媒体,无论如何不能这么做。

专业的归专业,娱乐的归娱乐,考古和盗墓一丝一毫的关系都不能搭上,这是底线。

对媒体专业伦理的恪守,对世道人心的敬畏,是比流量更为珍贵的东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