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游记(2016年)(旅游散记之七)
(秘摩崖)
之七 西山秘魔崖(农历9月9日重阳节)
入八大处大门直行五百米,沿右侧山路上行至山腰处,有一红墙古刹,名证果寺。
证果寺俗名第八处,老名字也有几个,曰:尸陀林、感应寺、镇海寺。
寺之山门置拱桥上,桥侧边墙缝隙里有钻出来的古柏老松。寺西北角穿一宝瓶门,沿着鹅卵石铺就的花径,便见有亭翼然于山崖和沟壑间。
亭名曰招止,亭右侧十余步,忽有突兀石岩探向山谷,若龙张口,巨齿暴露。龙口内有两洞,外洞有三塑像。
三十年来,秘魔崖来过多遍。每次均匆匆而过,印象仅停留在寺小人少坡缓泉急松翠之类。
招止亭何谓招止?秘魔崖何谓秘魔?细细看过两通石刻题记,渐有所悟。
隋唐年间,江南卢师和尚登一叶扁舟北上,不施楫橹,任其飘流,称“舟止吾止”。后舟止于永定河,卢师便修行于秘魔崖下。崖下深潭有被大禹驱逐之两龙,遂免不了与和尚斗法。结果孽龙斗败化为两童子拜和尚为师。后续故事便是救民于亢旱,造福于乡梓。
此传说自唐宋即流传于民间,证果寺所在处明清时即称卢师山。
秘魔崖内的三塑像即卢师和尚与孽龙化身两童子。
秘魔崖之秘在于给人以迥异的感受。
官员和百姓求风调雨顺,锡福永年。
诗人在寻求秘魔崖的空寂意境。胡适曾于月夜伫立于崖下,“我独自月下归来,这凄凉如何能解”。
归隐者参悟卢师和尚的“舟止吾止”。
笔者自问:来此凡三十载而今忽有所感,缘何?
徐来之清风嬉曰:汝略明道矣。卢师舟止吾止,止于何处?心境寥廓、物我合一之地也。故曰:崖止于斯,崖得其所;亭止于斯,亭得其所;人止于斯,人得其所。
胡适可称大儒,为何崖下倍感凄凉?翠柏嬉曰:其时年少,尚不知止矣。
出得山门,神清气爽。“心境寥廓,物我合一”。似略知舟止吾止之止矣!
(作者:顾德欣,中国老教授协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原国防大学教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