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笔记侠经公众号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授权发布,略作删减。
封面设计 & 责编 | 浮灯
第 4362 篇深度好文:5917 字 | 12 分钟阅读
本文优质度:★★★★★ 口感:西湖龙井
笔记君邀您,先思考:
阿里云如何实现从0到1?
云计算将如何改写我们的生活?
王坚的边界在哪里?
2019年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公布,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当选。过去10年,王坚主持研发了中国唯一自研的云操作系统——飞天,突破世界级技术难题,实现中国云计算从0到1的突破。王坚作为民营企业技术带头人的代表当选,这也意味着民营企业科研力量逐渐成为国家科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11月11日,一秒钟54.4万笔订单同时进行——这是刚刚过去的天猫“双11”峰值时段的数据。在普通人看来,最明显的体验就是剁手族们在“双11”0点秒杀、1点付尾款时不再卡顿。而这背后,与王坚带领的云计算科研团队的技术分不开。在平稳度过2019天猫“双11”流量峰值后,阿里宣布其核心系统已100%跑在阿里云公共云上。中国唯一自研的飞天云操作系统,成功扛住全球最大规模的流量洪峰。现在的王坚,早已卸下了阿里云CEO的重任,退出了细节化的管理。他更多的是去开拓各种边界,开始了新的折腾。他希望政府能够接纳他关于未来城市的想象。为城市安装一个智能中枢—城市大脑。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城市数据的丰富性远超西方国家,“中国老百姓拿手机买烤红薯,美国老百姓还在用支票支付水电费”。所以,这又是一次没什么可借鉴,对成型方法挑战的“创新”。最简单的,他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红绿灯和交通监控摄像头的距离。它们在一个杆子上,却从未通过数据被连接过。去年4月,王坚牵头十几家企业跟杭州市政府联合发起“城市大脑”项目,希望利用城市的数据资源,对整个城市进行全局实时分析,自动调配公共资源,最终把数据变成城市治理的最重要资源。
听起来很遥远,王坚却相信这会在中国实现,“城市大脑就像电网一样重要,中国有机会为城市贡献一个新的基础设施”。今天,杭州已经有5万个交通摄像头充当“眼睛”来采集车流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方法处理后,就可以智能调控红绿灯,改善交通状况。看到未来的似乎不止他一个,人工智能是一个热闹的场域,大家一拥而上。王坚有他惯有的执拗坚持,他看到了,还要自己做出来。有位业内资深媒体人说过,王坚是中国近10年最成功的CTO,带领一个全新的技术团队做了一个全新的业务,现在到了千亿的市值。王坚最为知名的成就之一,是带领阿里云工程师,自主研发了中国的云计算操作系统——飞天,实现了中国云计算从0到1的突破。推动中国IT产业从IOE(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和EMC存储)向云计算转变。2017年,飞天获得中国电子学会15年来首个科技进步特等奖,是云计算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的成功实践。王坚委婉地用了这样的比喻,他说,一场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是改变战争格局。100次胜仗可以打得很妙,但是不代表能改变战争的走势。阿里云,算是打了改变战争格局的一场胜仗。王坚带领阿里云在中国的跑道上早跑了5年。宝贵的5年,一个预言家实现了自己的预言,这是王坚的运气和传奇。王坚生长在西子湖畔,却南人北相,身材高大,总是顶着一头乱发,挎着黄色军用挎包,衣服皱巴巴,走路一颠一颠,脖子前伸,全然不关心外界的书生派头。2008年,刘振飞因为数据上的技术难题,想挖王坚的手下,结果被跳票。他索性直接找到了王坚。时机如此妥当,那时王坚“在北京10年,正想回杭州”。对王坚来说,阿里找到他像是命运的眷顾。他希望能做更多的事情,从研究院到一个更真实的商业场景中去,他想在真实世界做更大的事情,他遇到了马云。
王博士刚加入阿里的时候,被看做是阿里的救星。阿里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急于摆脱“没有技术”的土豪形象。那时候互联网上公认的是百度有技术,腾讯有产品,阿里呢?似乎就是搞商务和运营强一点。所以阿里很不甘心,阿里的“架构师”们也很不甘心,平时做了很多事情,但在外人眼里还是觉得阿里没技术。再加上后来阿里高管们跑到宁波开了一个会,终于想明白了要把淘宝、支付宝、B2B 几家子公司的底层数据打通,然后实现一个很理想化的用阿里的数据来评判所有商家信誉的“新商业文明”。高管们把这件事情命名为“登月计划”,从名字里也可以看出阿里当时的野心有多大。马云、曾鸣和王坚这三个都当过老师的人,有一种奇怪的气场契合。一直观察中国云计算发展,有业内资深人士称,三个人在云计算上达到了战略上的一致。也许用战略这个词,是为了避开战术上的尴尬。毕竟,这三个人一个是企业家,一个是管理学教授,一个是心理学博士。在技术领域,有自己的政治正确。云计算所做的是互联网通用技术平台,最底层的操作系统,是技术领域最难搭建的核心。当时,马云召集阿里巴巴的高管们在宁波开了一次战略会,决定要把淘宝、支付宝、B2B 等子公司的底层数据打通,实现“商业新文明”。为此,阿里巴巴迫切需要寻找一个技术“救星”。彭蕾说,阿里巴巴的数据就是一座金山,但不知道如何挖掘,现在是坐在金山上吃馒头。2008年11月18日,阿里巴巴宣布,王坚博士正式加盟阿里巴巴集团,担任首席架构师一职,直接向马云汇报工作。马云表示:“王坚博士将帮助阿里巴巴集团建立世界级的技术团队,并负责集团技术架构以及基础技术平台建设。”2.在阿里的第一战:去IOE(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2008年,王坚从微软亚洲技术研究院空降阿里,担任首席架构师。这个在阿里内部尊称为“博士”的首席架构师并非程序员出身,是一个不会写代码的架构师,却甫一到任就提出了让阿里一众“技术男”震惊的“去IOE”——即在阿里的IT建设过程中,去除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及EMC存储设备。去IOE的替代方案浮出水面:以廉价的PC服务器替代小型机,以基于开源的自研数据库替代Oracle数据库,不用高端存储设备则成为了阿里云的雏形。基于开源协议和软件构建IT基础架构,这在国外互联网公司里并不鲜见,包括亚马逊、谷歌和Facebook都采用这一路线。但是,阿里当时IT基础架构基于最普遍使用的IOE,技术人员多为学IOE架构出身,其中很多人本就是IOE跳槽而来的人员。王坚的技术路线,首先就是要拿下这些来自IOE的技术大牛。他的幸运是碰上马云这样一个不懂技术的老板。马云力挺王坚,逼着技术人员从头学起,给预算,招兵买马,整合团队。
王坚和团队花了五年时间,终于在2013年5月从支付宝下线了最后一台IBM的小型机,7月把Oracle的数据库“赶出”了淘宝核心的广告系统,并称将在两年内用自研数据库完全取代目前存量的部分Oracle数据库。在此期间,王坚利用一切机会为阿里云传道,公开疾呼去IOE。王坚一直有着强烈的技术自主情结。他是一个航空航天迷,常常会给手下讲,过去没有办法造自己的大飞机的日子。2008年10月,王坚给云计算平台起名“飞天”,源自中国神话中的形象,同时也意味深长。
简单形容一下,阿里云的飞天计划,相当于做一个发动机,有了动力,其他的再慢慢做。但当时时间紧迫,王坚带着兄弟们同时做两件事:一边制造发动机,一边为阿里的主营业务淘宝网顺便造一个整车出来。于是,2009年春节都没放假,阿里云的工程师们早早就开工了,在北京上地的汇众大厦203,“取暖全靠抖,加热全靠搓手”的办公室里,工程师们敲出了“飞天”的第一行代码。
直到半年后他们搬出大厦,保安都不知道这帮神神叨叨的人究竟是干什么的。每天,工程师们除了噼里啪啦写代码,还得顺便“荒岛求生”——自己订水、买垃圾桶、修桌椅板凳、修无线网,连茶叶和咖啡都是从自己家带来的。当时公司环境有限,写代码的地方隔壁就是测试系统的服务器,所以夏天时候就像一个大火炉,大厦的空调不行,还没到七月份,程序员就热得撑不住了。在2010年到2012年,阿里云却迎来最艰难的三年,从0到1的长征路上,大家都遇到了瓶颈,但都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国外不告诉你,国内就只有阿里云在坚持做“云计算”,内外质疑声音不断。一般来说,三年时间足够判断一件事情到底靠不靠谱。所以,2012年人们几乎已经认定了阿里云不可能做出一套云计算系统了。阿里云的满弓、李超、飞天总架构师唐洪、林晨曦等元老每天都是低着头上班。当时,阿里云内外交困,组织了一场员工和客户共同参与的“共创会”。王坚把每年一度的阿里云“飞天奖”颁给了全体员工,颁奖词是一句略带悲情的话——“坚持就是伟大”。
在 2012 年的阿里云年会上,王坚走上台,他紧紧攥着话筒,几次抬眼望向远处,几次欲言又止,最终泣不成声。这个曾经扬言要用一己之力把中国云计算镌刻在世界科技史上的“疯子”,就那样孤零零站在原地,面对台下黑压压的一群错愕的人。这是阿里云故事里最为人所知的一个细节,也是不苟言笑的程序员王坚给大家最深的印象。他说:“这两年我挨的骂甚至比我一辈子挨的骂还多。但是,我不后悔。只是,我上台之前看到几位同事,他们以前在阿里云,现在不在阿里云了……”眼看阿里云成立就要满五年了,集团里却风言风语地传着“阿里云要被撤掉”的消息。某一天,马云突然召集阿里集团高管开会,所有业务部门的负责人都估计是马云要宣布关掉阿里云的消息,于是纷纷带上自己的技术负责人参会,准备一声令下,就瓜分阿里云的技术人才。马云说:“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但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计很少有人知道。假如10年前我们就有了博士,今天阿里的技术可能会不一样。”并许诺:一年投10亿,坚持10年也要做成这件事。2013年是云计算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云计算热潮刚刚兴起。也就是2013年,王坚和团队一起,把5000台机器,组成像一台机器一样来用,让它们同时去完成一件事情。
那年阿里云发布了飞天5K集群(你可以把它理解成5000台机器合成一台来用),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家对外提供5K云计算服务能力的公司。外界慢慢对阿里云有一些认可,阿里云慢慢的获得了外界的一些支持和谅解。一开始,阿里云能够提供稳定服务的证明,是2012年的双11,阿里云跌跌撞撞地扛住了百万次的高并发;2013年双11,350亿的成交数字,80%的交易都是通过云端搭建的“聚石塔”完成。2013年,那场著名的争吵之后,他坚持的飞天5K最终成功,关于王坚和阿里云不靠谱的争议就此告一段落。王坚和阿里云却陷入了一场更大的危局—如何让更多人信任云计算,包括那些用惯了IOE的500强。孙权用了这样一个比喻:博士像是用100斤的力量,驱动10吨的庞然大物。
王坚需要一个把阿里云带上现实商业之路的人,他盯上了做金融的、对钱有着天赋般敏感的孙权。除了商业能力,王坚更看重的是孙权从阿里小贷开始,跟阿里云生死与共培养出来的使命感。就像孙权曾经说过的,“炒房炒成了房东”。“他愿意去探索云计算和数据的边界在哪里。”王坚认为,孙权这种使命感能让云计算走得更远。他强调了一个细节,孙权的名片背面印着飞天的一段代码,王坚相信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阿里巴巴合伙人彭蕾曾经对王坚开玩笑说,你到阿里巴巴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坚持让孙权做阿里云的总裁。他更多的是去夯实云计算的认知基础。他又有时间去抠字眼,反对业内趟混水的公有云、私有云的说法,担心中国在这种“文字游戏”中失去云计算发展的历史性机会。“只有公共云。”他希望云计算变成像电一样触手可及的通用计算。在阿里云的人看来,王坚可以算作云计算之父。“没有他的定义、推广和推动,大家的认知要晚好几年。”行业媒体选择了用“云计算第一人”定义王坚,我觉得这更准确。
云计算如今已经炙手可热。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租用虚拟计算机的数据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2016年,阿里云为37%的中国网站保障安全,为全球76.5万用户提供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服务,目前在国内第一,全球第三。王坚已经不是当初那个需要大声疾呼,和所有质疑作战的堂吉诃德式的布道者。英雄所见略同。李开复没有看走眼,马云也没有看走眼,他真是一个纯粹的技术人。2014年,吴翰清重回阿里云,回首往事,他说时光本身无法倒流,如果能穿越到那个时间,他可能不会选择离开,有可能选择在这个公司把这个事情做成。
其实我从王博士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坚持,其实他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个人的轨迹,有一点颠覆我的世界观。
如今,阿里巴巴技术大牛云集。许多人,无论是才智,还是年华,都不逊于10年前的王坚。当国家给予民营企业技术人至高荣誉时,对他们而言,风好正是扬帆时。王坚的故事,重新定义了阿里巴巴工程师这个群体,他们脚踏实地,但高举理想主义旗帜,不坠青云之志。保不齐,若干年后,他们之中会涌出又一个院士。十年一觉“飞天”梦,毁谤也好,赞叹也罢,对王坚来说,皆为过眼烟云。他撰有《在线》,结尾如此写道:
什么是对技术的热爱?你真的相信技术会改变很多东西吗?
你有没有足够的自信和热爱去捂暖这条蛇,哪怕它苏醒以后可能会咬你一口?
当你热爱一个东西的时候,你很难预料最终的结果。
但是“如果困难出现,就要战斗到底。”那是他最喜欢的《进入空气稀薄时代》中的一句话。1.《追随智慧——中国人在微软》,凌志军,中国友谊出版公司3. 《阿里云第一任技术总监的故事》,林晨曦,阿里云橙6.《王坚:一个预言家的命运》,张寒、周欣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