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係“抖”還是“狗”?

一大早,我們討論了有關個別字的讀音,比如,“糾正”的糾,到底係讀“dau2”抑或讀“gau2”,大家都積極地各抒己見。

無論正音懶音,港式還是廣式,沒有對與錯,只有積極討論,抱著求真的態度鍥而不捨地探究深挖語言背後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而又耐人尋味的文化背景。

以前讀英語日語的時候很膚淺地認爲,學語言目的是用於溝通交流,就是先學音標、擴充詞匯、學點語法、練習下口語。

而忽視了,學習語言除了實現交流,更深一層是幫助你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語言本身就已經是文化的載體。

1

語言最耐人尋味的不在字面的意思,而是背後的歷史文化背景

印度阿差

這個詞我們先不要去定義它

是褒義還是貶義。對於這個詞的由來,衆説紛紜。

其中,'阿差’是印语'achcha’的译音。'achcha’表示明白或同意对方所说,近似英语的'yes’。广东人常常听见印度人交谈时点头说'achcha’,便称印度人为'阿差’。

而也有的説法是,1840年前后,英租界及香港大量雇用印度锡克人当警察(上海话又称红头阿三,因为印度锡克人缠头,当警察缠红色头巾)。

广东话称警察为差人,阿差。后来推而广之,称印度人为阿差。“红头阿三”语源是上海地方话,旧时上海有(各国)租界,英租界内一般的差吏(小警察)多是从英印度调来的印度人,他们因为信仰锡克教,头上都缠头巾(当然,没当差前一般头缠白巾),做为制服,印度警察的头巾冠以'红色’,这是“红头”的由来。 (資料來自百度)

大陸阿燦或港燦

這兩個詞都有貶低人的意思,我們現在先跳開詞的字面意思,我們先去瞭解下這些詞到底怎麽來的。

1980年的一部叫做《阿灿正传》的香港电影里面有一个叫“阿灿”的大陆青年去香港,他很傻,很“社会主义”,

由此,“阿灿”就形同一个代名词,形容没见过什么世面,很“意识形态”的一类人。

而“港灿”一词为其引申,代指没见过大世面的香港人 ,由此,“港灿”被用来形容没见过什么世面,

但又自命高人一等,很“意识形态”的一类人。起初是特指香港人,后来扩大成类似思维的人。(資料來自百度)

Citibank 美國花錢銀行

不僅僅是粵語,連英語也是一樣,很多詞都是有著其故事的,不是憑空出現的。比如,

Citibank,花旗銀行。最初在上海外灘開設分行,插滿了美國國旗,上海人覺得英文Citibank太彆扭,

但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家美國的銀行,美國國旗藍紅相間的碎花佈,

久而久之,乾脆把Citibank叫成了“花旗銀行”,并且被Citibank接受沿用至今。

2

香港音譯的詞

比如,渣打银行,全称是:标准渣打银行,英文:Standard Chartered Bank,渣打两个字是其英文全称中“Chartered”这个单词的音译,它意为受特许的;领有执照的。

音譯的詞一般都是外來詞,大陸和香港在個別詞語的音譯也有所不同,香港的音譯偏向于廣東話,比如,Lamborghini,kennedy等等的詞匯都有所不同。

Kennedy town,堅尼地城。如果按照大陸的音譯可能翻譯成肯尼迪城。香港的地名大多數是英文音譯,比如堅拿道西,不僅僅有港式音譯,還有歷史緣由。

Canal,鵝頸橋的英文,堅拿道的前身。還有,鴨巴甸,Aberdeen(香港仔的英文),Aberdeen有意思的不僅僅有音譯的鴨巴甸,還有香港仔,爲什麽香港仔叫Aberdeen?

舉不完所以的例子,只想和同學們說,遇到類似的詞都可以多探究其歷史根源,如果我就這樣舉例下去,我要寫的就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本詞典了。

3

正音or 懶音   vs 港式 or 廣式

我覺得對於完全沒有粵語環境的新來港人士,是比較無助的,因爲連正確讀音都受自己的語言影響,無暇理會正懶音之分,更不管你是港式還是廣式。

對於初學者先學會了發音,就像我們學習英語的時候,不管是英式發音還是美式,我們都照學,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能區分英式還是美式,起碼我是這麽認爲的!

又不是吃月餅,你管它是廣式還是港式,有得吃,先吃!

4

俗語諺語、潮語(粵語網絡潮語)、港式粵語流行語(或者口頭禪)

有人反映最讓人頭疼的是粵語的諺語俗語。諺語俗語本身就拖著重重的歷史故事。就像英語俚語一樣,學起來需要費多一點時間。

并且個別俗語諺語難度大是因爲不一定時常能聽到,有特定的語境。除了諺語俗語,還有潮語(粵語網絡潮語)、港式粵語流行語(或者口頭禪)等等都需要花時間去瞭解。

沒辦法把一種語言的精髓用一日的時間促成的,唯有學點技巧,通過舉一反三擴充詞量,盡量地道地表達即可。

比如,好hea,好chok,還有今日我哋積極討論的1元=一蚊鷄;10元=1草(香港説法);1萬=1皮,1百萬=1球等等。

除了舉一反三的辦法,還可以歸納歸類總結規律。讀音也是一樣,比如,貴(gwai3)和櫃(gwai6),發音一樣,音調不一樣,但,貴和季都讀“gwai3”

5

水字的用法,蛇的用法

今天大家都歸納了一部分,可以繼續歸納總結。說“水”字簡直被用到出神入化一點也不爲過,醒水、放水、心水、飛水......

蛇,蛇王(偷懶),放蛇(釣魚執法)等等,而“偷懶”又可以是“吞POK”,希望大家可以做到觸類旁通、融會貫通。

6

夾帶著英語的廣東話

香港使用兩文三語,廣東話裏夾著英語的現象很常見,對於這個現象很多人都有各自的觀點與看法,有的人說是爲了裝B,個人認爲既然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就不可能是裝B。

一個人裝B就話啫,一群人啵?!

同樣都英文的sunny在學習廣東話的路上比其他成員更像香港人或者外國人,因爲她不懂用廣東話表達的詞就用英語表述。

Sunny懂英語所以盡量用英語或者廣東話去表達,其他不斷英語的人不會表達時就自動切換回自身的母語,比如福建話東北話湖南話又或者我們的普通話。

這個簡單的例子,我想説明的是,香港人或者在當初大批量外國人的到來時,又不是誰都會說英語,你幻想一下,你不懂一種語言的時候又要和對方打交道是不是手手脚脚都用上了。

如果你不懂英語,你肯定要比劃到對方明白,另外,對方和你說英語的時候你肯定記住了特定的單詞。就比如,一起去吃午餐,lunch,你知道了lunch就是午餐。

所以,我個人認爲,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中英結合,不中不西,就成了地方特色。Sunny問我什麽詞才會用英語,我個人留意到的是,一句話裏關鍵詞用英語,這僅僅是個人觀點。

比如,我哋一齊去食lunch,

我再confirm下果個file,

你應該不會聽到香港人講,let us have 午餐 together!

兩種不同語言的人交流,最初肯定是不斷彼此的意思,唯有反復强調那個關鍵詞,所以用對方的語言讀出關鍵詞也是讓對方明白自己意思的關鍵。

就比如,十六世紀中,第一批葡萄牙人抵達澳詢問當地地名,居民誤以爲是指廟宇回答“媽閣”被葡萄牙人以此音譯成“Macau”。

個別朋友說,我廣東話都沒有學會,還要夾著英語太難了!我個人覺得廣東話裏夾著英文這個現象是兩種文化兩種語言碰撞的產物,大家瞭解這個背景就行,也不用刻意去效仿。

7

其他相對比較婉轉的表達

傷健人士=殘疾人士

有需要人士通道=無障礙通道=殘疾人通道

如果說廣東話發音沒有讀准,老師會按照廣州音詞典的發音引領大家學會發音,但要把語言說得地道,不僅僅需要照著字去讀音,還需要瞭解不同的表達方式以及表達習慣。

無論是廣東人還是香港人貌似都沒有學習粵語拼音的習慣,香港的課堂老師指著蘋果對這你讀蘋果,指著什麽字發什麽音。

所以在教大家學習的過程中,我發現我自己都進步了,我會翻看詞典了,我也會去查英文國際音標,普通話拼音發音。

我企圖通過不同語言的發音教大家找到廣東話發音的最佳辦法。比如教sunny讀“英”字,她至今都讀不出“jing1”,一直讀成普通話拼音的“yin”。

最後想說,爲什麽要用繁體字去寫這篇文章,因爲你哋不僅僅需要學廣東話,仲要睇得明繁體字。在兩文三語的環境裏,你們要學的不僅僅是粵語。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愚見,

若有錯誤求指正

大家一起相互鼓勵相互學習

加油吧!!!

THE END

Thank YOU!

此公众号为个人随笔

内容及图片均属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Minnie-Sweeti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