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乡记忆 | 老房子 2024-06-02 08:01:22 今年因为一些原因,春节没能和爸妈他们一起回老家,没能和家人在老房子前拍照留念。唉,那个去处,与其说是老房子,不如说是“残破的围墙”。记忆中的老房子早已破败不堪,屋顶全部坍塌下来,四面的墙也是东倒西歪,全靠木桩支撑。一阵风吹来,生怕片刻就会倾塌,也许它真地坚持不了多久了!爸妈也有过重新修葺的主意,最后也并没有付诸行动,一是大家都没有时间去筹划这件事;二是觉得没必要,不会有人去那边住。以前,住在那儿的各家各户也都陆续搬走,只剩些老房子在风雨中飘摇,显得格外清冷寂寥。 老房子虽历经沧桑,已经不成样子,但是老房子留下来的记忆,房间的位置与摆设,全部定格在小时候的模样,深深地印在脑海深处。它曾经也是青砖黛瓦,“三室两厅一厨”,被妈妈收拾得窗明几净,承载了我整个幼年时光。老房子是水泥地,墙壁也没有被刷得很白,到处都是暗暗的,没有现在地板砖、大白墙那么亮堂。妈妈喜欢在厅堂里摆好桌椅,教我们姐妹识字。厅堂对着大门,那里是最亮的地方。而到了收获的季节,厅堂里堆过一捆一捆的稻穗,妈妈白天教书(妈妈那时是一名代课教师),晚上就在厅堂里脚踩打稻机,一把一把地打稻子。厅堂里也堆过一篮一篮的棉花,有掐好的干净棉花,也有还在壳里的,我和妹妹也会帮着掐一些。棉花软软的,经过白天太阳的照射,开得雪白雪白,闻一闻都是阳光的味道。厅堂里还堆过一筐筐的辣椒,红的、青的,真好看。堆过花生、油菜籽、小麦、红薯……多得我都数不清。在儿时记忆中,我们家什么都很丰足,别人家有的,我家啥也不缺。虽然我们家劳动力大多时候只是靠妈妈,因为爸爸白天要上班也没办法帮太多。可能也是因为幼时父母提供的衣丰食足,让我过得衣食无忧,我从来没有羡慕过别人家小孩。我觉得自己已经拥有很多,很满足,也很知足,这也或多或少影响到长大后的我的价值观。 我喜欢老房子!要说老房子我最喜欢的地方,大概就是大门口了。大门口两边石板光滑光滑的,可以坐在门户坎上,用粉笔正儿八经画个画、写写字,也可以随意涂鸦。它特别好清理干净,像学校的黑板,那儿就是我和妹妹的画板,我们小伙伴们乐此不疲地玩着老师教学生的游戏。与大门口形成对比的是,厅堂后面的对着过道连着厨房的一间房子。那里,摆放着锄头、铁锹、扁担、箩筐、药水箱……那儿没有窗户,黑黢黢的,也没灯火。每次晚上从厅堂到厨房经过那,我总是怕怕的,一路小跑过去,可能是觉得那些个锄头铁锹,在月光的投影下有种刀光剑影的感觉,令人望而生畏。而老房子的厨房,又让我觉得特别温暖!灶台是砖砌的,烟囱从屋顶伸向外面。灶台后面,堆着捆好的一把一把的柴疙瘩,烧饭的时候点上一个,用火钳夹着送到灶堂里,火光映着整个厨房暖暖的。一个柴疙瘩快烧完还有火的时候,赶紧再夹一个进去,特别是冬天,这真是一个美差啊!红薯成熟的时候,妈妈会顺便烤几个红薯,当零食给我们吃,特别香,真的,长大后再也没吃过那么香的烤红薯。 至于卧室,里面是特别简单的摆设,一张架子床,一张桌子,一台黑白电视机,还有一张可以放下来变成床的沙发。这张沙发也是我们姐妹俩的床,那时候特别喜欢这张沙发,觉得它很神奇,既可以收起来坐人,又可以放下变成双人床,铺上软和的棉被,就可以舒舒服服地睡觉了。那台黑白电视,在我们家算是大电器了。屏幕大概只有A4纸那么大,电视机顶插着两根长长的天线,看电视时靠着拉伸天线的长短和调整位置,才能看到清楚的画面,稍微调不好就有好多麻点点,要不就是哔咔哔咔的声音。那个时候,简直无法想象如今的智能手机、平板、高清大彩电。可是那时,我们因为这台电视也非常快乐。每天晚饭时,爸爸必看新闻联播,我们姐妹俩就等着新闻联播看完,允许我们看会小朋友最爱的动画片,真是快乐的时光啊!最开心的,就是大年三十,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看电视,晚上一家人窝在火桶里看春晚守岁,吃着香喷喷的花生、酸酸甜甜的葡萄干,嗑着瓜子,不知道有多开心。那时的春晚,没有华美的高科技舞台,没有时尚的服装,但是觉得特别好看,每个节目都不愿错过。我想,是因为那个时候除了书本之外,只有电视节目能让我们了解外面的生活,看看外面的世界,听听从来没听过的歌,而平时爸妈管着不让看久了,终于逮到一天可以随便看,熬夜看,所以觉得尤其好看。 老房子,是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那些儿时的记忆,全都倾入脑海。人往往很奇怪,忘记了手机搁哪,忘记了钥匙丢哪,忘记了资料放哪,却忘不掉那么遥远的记忆!春日柳枝花环来装扮,夏日门前大树好乘凉,秋日瓜果蔬菜收获满,冬日数着日子盼过年。四季更替,皆是不可复制的单纯美好的小事。 老房子,你终究会消失,而我的只言片语,只想记录一下与你一起的记忆,但你给我的“馈赠”,又岂是三言两语能说完?唯有感谢时光,唯有珍惜记忆,唯有不忘有你!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来源:文乡枞阳 赞 (0) 相关推荐 吴利荣:记忆中的家乡 记忆中的家乡 吴利荣 计划写一写自己的家乡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不知从何写起,零零散散的记忆片段在母亲的絮叨中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却始终没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所以注定了零零碎碎,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 成长中的记忆 成长中的记忆 文/蝈蝈 我们家有三个孩子,我有姐姐和弟弟.小时候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偏大的,爱小的,中间加个受罪的.可这句话从来没有在我们家验证过,相反地,我觉得我从爸妈那里得到了更多的偏爱. 听妈妈说 ... 平原麦子:寒天冻地日 红薯暖心时 | 就读这篇 寒天冻地日 红薯暖心时 平原麦子 曾经偶观博文一篇,说的是湖北人喜用勺子挖着吃烤红薯,之后有网友留言评论,曰:直接啃是对红薯最起码的尊重! 深切感触之余,幼时关于红薯的那些记忆如涛涛江水,瞬间奔涌而至 ... 我爸爸说:劝劝你妈妈,她太狠了 平.日记 平日.记 平平的日记,平日的记录 文/平平 来源/平日记(love13077388867) 妈妈老了吗 是的,妈妈的白头发越来越多了 爸爸也是 记忆中的父母 依然是年轻的模样 可现 ... 鼓浪屿记忆:笔架山上“春草堂”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作者家庭照 能收到鼓浪屿许春草家族成员的投稿,是我鸿东的荣幸,是鹭客社的荣耀,因为,许春草先生是 ... 【灵璧故事】童年的记忆(十七、十八) 童年的回忆(十七) 文/云淡风轻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爸爸是我最敬佩的人!我羡慕妈妈的眼光好,福气好,可以嫁给爸爸这么优秀的人!并且偷偷地想,我以后如果嫁人,就以爸爸为标准,也找一个爸爸这样的人. 爸爸 ... 似水流年,溅起国庆小浪花(三) 作者简介:平平,80后女子,定居湖南长沙. 愿内外兼修,以情为文,字为情生,以此动人,颜如心生. 个人微信公众号:平写平常(love13077388867)期盼您常在,共此细水长流. 个人微信号:13 ... 西北作家 || 郭婧祎:告别 告 别 郭婧祎 林汐考完高考最后一科的时候,长长松了一口气.她把黑屏了两天的手机长按了电源键,等待着屏幕亮起来.却没留神看着脚下,一脚踩了个空,她心里咯噔一下,心剧烈地撞起来,颇不宁静的感觉. 手 ... 文乡记忆 | 行走在汤沟老街上 "汤沟镇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古桐城四大名镇之一,是著名桐城派大师刘大櫆(祖居村人)的故乡--" 从前,汤沟古镇名叫双溪,因水而繁荣昌盛.汤 ... 文乡记忆|学车记 先生们.女士们,我说的学车,不是现在的电瓶车.摩托车.小汽车--而是从前的自行车.那种车既环保,风险又小,骑行方便,还能锻炼身体.人力驱动,时速不快,没有污染排放.即使摔碰闪跌,也不大碍事,至少生命不 ... 文乡记忆|枞阳城关合作社豆腐店 最近,我遇见了童鑫和老人,他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非常深刻,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他是枞阳县城里的大红人.那些年,他在枞阳城关合作社上班,做豆腐,求他买豆腐.买豆腐渣的人很多呀! 我和童鑫和老人家聊天,自然而 ... 衡复记忆 | 让历史文化遗产与社会共享——对话新丰洋行华商董事长之女、老房子爱好者陈文绫 原标题:衡复记忆 | 让历史文化遗产与社会共享--对话新丰洋行华商董事长之女.老房子爱好者陈文绫 适逢2019年上海解放七十周年之际,衡复风貌馆发起"寻找衡复记忆"大型征集活动,诚 ... 陆文三 | 巉头老房子的回忆 巉头老房子的回忆 我的老家是东阳画水镇巉头村. 2017年8月30日,我家的老房子在挖掘机的轰隆声中,轰然倒下,它就像一个年迈的巨人,横七竖八地倒在一片废虚之中,一片狼藉.面对这一片废墟,我沉默良久, ... 陆文三 | 老房子里的故事(八) 老房子里的故事 (八) 矮屋前,是一块空地,我们叫晒场.它是我村历史变迁的见证者,这里像一部活的电视剧一样,上演着不同时期的悲欢离合.它早先的时候是我家的菜园子,后来填平当了晒场.同时在晒场的东面建起 ... 陆文三 | 老房子里的故事(七) 老房子里的故事 (七) 我家的鸡窝自从小屋里移出来安在街沿一角后,开鸡舍门放鸡的任务就落在我的头上了,成了我一件很繁重的任务,其他季节还可,在冬天可就苦了.每天早上我必须早起,不能懒床 ... 陆文三 | 老房子里的故事(六) 老房子里的故事 (六) 约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家的猪栏由矮屋移到我爷爷的旧房子里去了,鸡舍也移到街沿去了,矮屋一下子显得宽敞了起来.母亲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台麦磨,又从二伯家搬来了一个碗橱,屋子里一下 ... 陆文三 | 老房子里的故事(五) 老房子里的故事 (五) 东阳我们画水那一带有个奇怪的现象,镬灶总是与猪栏同屋的.可能是因为从镬里洗涮下来的东西可以随时往猪槽上倒的缘故吧,方便饲猪,猪栏有猪尿沌,厕所往往又是同猪尿沌联用的.所以在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