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光禄公祠匾额重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揭阳“丁氏光禄公祠”在有关部门的重视下,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其大门匾额“丁氏光禄公祠”六个大字也终于重现。匾额下石门斗上两枚石门簪(也称门当)看起来就是两枚印章,刻着篆书“财丁”“贵寿”四个字。从祠堂石门簪的名字可看出造祠者的世界观、希望和价值取向。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丁氏光禄公祠”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一直被不同单位部门使用,但不知何时“丁氏光禄公祠”匾额被泥灰涂抹掩盖,难见其真迹,此次修缮“丁氏光禄公祠”,“丁氏光禄公祠”匾终于重现。此匾为石质,无落款,“丁氏光禄公祠”六字用行楷书写,字字端庄、雄强、厚实又不乏灵动。从中似可窥见书者当时怀着恭敬而又富有激情的心态用大笔饱醮浓墨,笔笔力透纸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丁氏光禄公祠”匾虽无落款,但在近人邱汝滨的笔记体著作《蕉窗随笔》中却有记载:“揭城丁氏光禄公祠石匾,为禹生中丞之兄达夫所书。”,邱汝滨是今潮州市人,民国时期曾任揭阳邮政局长,他喜诗文,对地方历史文化也多留心关注,曾亲眼见到此匾额并写入自己的著作中。不知当年邱汝滨的说法根据何来,人已作古无从考证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匾额重现后,我对邱汝滨的说法表示怀疑,查孙淑彦先生所著的《丁日昌先生年谱》,丁达夫(1809--1857)字庆春,原籍丰顺,清诸生。丁达夫是丁日昌三兄,丁日昌幼年随其读书学习,深受他的影响。丁达夫精六艺,擅书法,初学汉碑,后师法颜真卿、米芾,书法结体严谨大度、端庄雄传,丁达夫曾任广西梧州知府陈瑞芝幕僚,但可惜丁达夫于清咸丰七年(1857)病逝于广西梧州府,时年48岁,根本不可能为建于清同治至光绪初年的丁氏光禄公祠题字,何况当时丁日昌仅仅是一名“教谕”①。因“丁氏光禄公祠”没有落款,是谁所书,目前正在考证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丁氏光禄公祠(丁日昌祖父、曾祖父、父亲都曾诰封光禄大夫),是一个集祭祀、起居、藏书、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建筑组群,在榕城区西马街道境内的元鼎路西侧,是晚清名臣丁日昌于清同治至光绪初年所建。丁日昌祖籍丰顺,晚年寓居揭阳榕城。丁氏光禄公祠格局“驷马拖车”,中轴线为二进院落,坐北朝南,左右对称,依次为照壁,麒麟埕月池,阳埕,东斋,西斋,正座三进大厅和两侧二直巷,总面积6100平方米,96间,加上东西斋二座,形成兴旺吉祥的“百鸟朝凰”格局,是潮汕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之一,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整座公祠建筑成“百鸟朝凰”格局,平面呈繁体“興”字,象征兴旺吉祥。大门前原有照壁、月池和旗杆夹。丁氏光禄公祠本身的建筑以严谨实用为主,不尚华丽。布局合理、规模宏大、风格独特、大方实用是其特点。正厅三进,是供奉丁氏先祖的光禄公祠,也是主体建筑的中轴线,呈左右对称形式。后厅主殿是供奉丁氏祖先牌位的地方,也是整座丁府的最高点。从外向内,逐渐递高,加上两翼拱护显示祖宗的尊严。正厅的屋顶除天井外,全部用木桷铺满,根本看不到屋顶。据说屋顶的瓦片计有七层之厚,因此丁氏光禄公祠虽历经140多年的风雨剥蚀,依然屹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丁氏光禄公祠在漫长的岁月中,承载着不同的功能,也见证着历史的演变:民国时代丁氏光禄公祠被用作丁氏民居,东、西斋一度作为揭阳通俗图书馆,是揭阳最早的公共图书阅览机构。20世纪五十年代后,这里先后被改用为揭阳县人民会堂和揭阳县委党校;1992年揭阳建市后仍被作为中共揭阳市委党校, 1998年5月经揭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揭阳市丁日昌纪念馆,加挂揭阳市民俗博物馆馆名。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者系: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参考资料:
①孙淑彦《丁日昌先生年谱》 P88 作家出版社,2020年9月第二次出版
摄影 陈奕波
编辑 吴慰冰
审核 陈奕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