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奇石馆
线上公众平台
支持单位 | 中国收藏家协会 《中华奇石》杂志
编者按:
最近在一个讲座上,有人问我“海派赏石”有什么特点?如何区别于其他流派?本想引用赵德奇老师的观点,一时想不起来就随意作了答。记得几年前赵老师曾经跟我谈过这个话题,当时就觉得赵老师的观点很有见地。前几天,在上海石协文玩杂项展上巧遇赵老师,提及此事。赵老师当晚就发来了他的旧作。文章谈到了“海派”的历史,与其他流派的区别,鲁迅的评价以及他对“海派赏石”的个人见解等等。虽然已经过去7年,但在我看来这是目前对“海派赏石”最精彩的解读。读来颇感震撼,又让人茅塞顿开。不仅没有过时,对现在或许对未来依然有重要的指导甚至引领作用。
“海派赏石”虽然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赏石流派在全国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但还需努力前行。全国的赏石协会和石友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新,通过互联网+的相互学习、相互分享,正在迅速提高并取得丰硕成果。我们非常乐意看到赏石大花园中百花齐放、百花争艳。
一粟斋
赵德奇 | 海派赏石的渊源及其核心价值
文 | 赵德奇
居高声自远
海派赏石还在争论之中发展之中,无统一的定义。以下的理论和实践是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与各位读者交流探讨。
什么是海派赏石?以上海地区为主,以海派文化为背景,以传统赏石为渊源,以创新与精致为手段,将观赏石作为艺术品来创作的赏石流派。
这个定义表明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上海地区为主并不排斥其他地区,海派赏石的形成是由许多地区共同交融和探索的结果而且还在发展和丰富之中;2、由于上海及周边地区对传统四大名石对历代供石的钟爱,在创新时也常留有传统的遗痕,特别在底座上反映更甚;3、海派赏石不排除任何石种,多题材、多元素、多材质、多形式的共存,尤其组合是海派赏石最早区别其他流派最重要的形式特征;
4、海派赏石追求主题、追求意境、讲究细节、营造氛围、演绎故事是区别其他流派的最突出的内在特征;5、海派赏石追求上述形式特征和内在特征的表现方法主要是通过底座的联系来实现的,因此,海派赏石比其他赏石流派对底座的理解更深刻,用料讲究、因题施材、做工精致是海派底座的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底座是使海派赏石走向艺术品道路的桥梁;6、底座的精致合适是形成海派赏石的重要因素,不是形成海派赏石的独有和本质的因素。至于什么石种、置放什么环境、文化怎么包装、玩不玩古石这些都不是海派赏石的核心价值。
二、海派文化的渊源及命运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虽然不产观赏石也远离产地,但它在观赏石的收藏、鉴赏、研究、理论、展示等方面所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同时也形成了海派文化背景下的海派赏石风格。成为了海派文化的组成部分,正逐渐受到赏石界的高度关注。当然,海派赏石如同海派文化的命运一样,注定了一开始便会被贬低、质疑、揶揄与讥诮。“海派”一词肇始于中国画。晚清,大批画家为谋生或避乱,纷纷携艺来到上海,使之逐渐成为绘画活动中心。许多画家受到新风气的影响,不愿再陷于窠臼,形成融古今土洋为一体的海上画派,又称海派,主要代表有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
但被坚持“正统”的士绅阶层斥为浅薄与混乱。然而,海上画派对绘画发展的促进作用毕竟无法抹煞,“海派”终究成为美术界的专业化的中性名词。“海派文化”的另一重要起源在戏曲。晚清,上海作为典型的移民城市,出现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洋剧同地登台的情形。王韬在一八七五年刻印的《瀛濡杂志》中称西人演剧“衣裙四周悉缀宝珠,雪肤花貌,掩映于明灯之下,与烛光相激射”,而且“山河宫阙,悉以画图,遥望之几于逼真。凡此戏术,皆自海外来”。西洋“戏术”给人们一种新鲜感,也对流行上海的南派京剧产生影响,使戏曲同时包容了现实和西洋题材,由古装拓展到时装和洋装,从舞台虚拟变为充分运用机关布景。最终,在著名“麒派”创始人周信芳为代表的表演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海派京剧呱呱坠地。
海派作为艺术流派滥觞后,很快从中国画、京剧漫开至电影、小说、美术教育等领域,乃至社会风尚、生活方式,积而久之,便有了海派文化的概念。但海派一开始便遭到贬低与质疑,确实在发展中也赘附了很多负面的东西。为此,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文坛发生了著名的“京海之争”。海派被抨击为:“'名士才情’与'商业竞卖’相结合,投机取巧、见风转舵……。”这虽然切中部分海派文人之时弊,却一股脑儿将文坛的污水秽行都归结为海派。
当时,鲁迅很冷静地看待“京海之争”。一九三四年他在《申报·自由谈》发表《“京派”与“海派”》,指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沿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但从官得食者其情状隐,对外尚能傲然,从商得食者其情状显,到处难于掩饰,于是忘其所以者,遂据以有清浊之分。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这段关于京派、海派的著名阐述,在社会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各种原因,海派一度沉寂,甚至被淡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以磅礴气势席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受到高度重视,上海作为近代文明兴起较早的大都市,自然会回眸文化底蕴,并凭借传统资源重塑城市形象。在这种背景下,海派文化又成为热门话题。
如今,海派早已不再是指具体的艺术流派,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风格和文化精神;同时,上海作为一个新观念的发源地,对所辐射的地区有巨大影响力,这逐渐使海派的某些特点为各种文化共有。著名绘画大师程十发先生曾说:“海派无派”,上海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形成的多元文化社会。综上所述,海派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多元化正是海派文化的最大特征。 接轨国际、时尚洋气,是海派文化的表现。 变革创新、敢为人先,是海派文化的精神。 精致唯美、注重细节,这是海派文化的性格。
三、海派赏石及其核心价值
海派赏石是海派文化的产物。就海派赏石而言,上海是一个供各地赏石才俊前来表演的舞台。“海派赏石”不是上海赏石家的专利,而仅仅是一种开放性的赏石理念。相对来说,海派赏石的作派,在外来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之间,在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较少受拘束,并与之相互激荡,这是海派文化决定了的活力和特点。
海派赏石之所以有以上的活力和特点,是由其海派文化背景决定的。那究竟什么是海派赏石?她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霸王别姬 藏者:陆建新
海派赏石是指以上海地区为主,以海派文化为渊源的一种地域性赏石流派。海派赏石认为观赏石可以成为也应该是真正的艺术品。观赏石首先是发现的艺术,然而更重要的是表达和创造性的艺术。由于海派对观赏石为艺术品的本质认定,使得海派赏石者着重将艺术品创作中的构思、布局、展示、烘托、气氛、装置等艺术手法用在了观赏石的创意上,使其成为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不是简单地显现赏石的自然状态,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这是海派赏石的创作展示与自然派的展示或简单派的展示的一个明显区别,也是常被贬为画蛇添足、包装过度的理由,虽然切中了一部分人的弊端,但无法否定海派赏石的艺术主流。因此,海派赏石的核心价值:是将观赏石作为艺术品来创作。这与纯粹地展示和欣赏一方天然的石头有了天泥之别。一切其他的附加都是为它成为艺术品而进行的铺垫。
海派赏石创造了艺术品的美,这种美与观赏石被发现的天然之美的区别是:
艺术品的美在其成为美之前是以虚拟的思维状况存在于艺术家的大脑之中,而观赏石的天然美在其成为美之前是以实物状态存在于自然界,没有发现她就没有以后的美,没有发现她,她依然存在于自然之中,而艺术品在创作前只存在于创作者的大脑中。观赏石如沒被发现,便失去了成为美的载体的机会,失去了成为审美客体的机会,变得毫无审美意义。她们的区别还在于,艺术作品的美可以借助虚构的力量,来创作韵律、色调、线条、布局、造型等形式,在艺术作品中,正是这种形式的结构、平衡、和秩序感染了我们,海派赏石不仅善于发现观赏石的自然美,而且用艺术手法又成就了观赏石的艺术品之美。
四、海派赏石的追求和特征
由于海派赏石家是将观赏石作为艺术品来创作,因此产生了艺术作品创作所需的追求、手法和特征。这样的观赏石艺术品的创作者,才有可能被称为作者或艺术家而区别了单纯的发现者、收藏者、商家、玩家和投资者。这是艺术品的创作而形成的称呼。
由于将观赏石作为艺术品来创作,由此,海派赏石格外地对赏石底座配置、展示氛围、理念创意、主题意境、形式多元,进行了刻意的挖掘。这也是海派赏石用心最多,最有价值也最易被贬的方面。再行说明的是,这些贬词虽多有切中弊端,但终不能抹煞海派赏石的亮色与存在。
1.追求精致的底座配置
海派赏石认为,没有一种艺术品,会像观赏石那样依赖底座,也沒有底座能像观赏石的底座那样能改变艺术品的命运。底座是使观赏石走向艺术品的桥梁,这其中构思的巧妙、用材的选择、技艺的舒展、元素的布局、主次的呼应、比例的协调都是优秀底座的重要的考量。
对于底座、展架的创新研制在上海地区的推进努力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上海市观赏石协会破天荒地成立了全国石界第一个几架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可见海派赏石对底座、展示、几架的理解和重视。
2 .追求主题创造意境
观赏石单品及组合追求的是主题的演绎,沒有主题即无艺术品的灵魂,底座要回答如何表达的问题,主题则要回答表现什么的问题。精辟的主题能给观赏者带来点睛的效果及艺术的享受。主题的选择则是文化倾向与沉淀厚薄的显露。
海派赏石不仅在独石的搁置上,尤其在小品石的组合上更显示了对主题和意境的重视,这已成为海派赏石形式的重要标志,上海创作了许多全国标志性开拓性的观赏石组合作品,小品组合主要不是以欣赏和表现观赏石的瘦、漏、透、皱和色、质、形、纹为主要目的。符合瘦、漏、透、皱和色、质、形、纹的是好石头,但不是能成为艺术品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小品组合则渲染了主题、描绘了意境、讲述了故事、演绎了情节,大大拓展和丰富了观赏石的表现力,创造了新的审美价值。
3 、尊重传统崇尚多元
明代万历年间《素园石谱》,作者林有麟便是上海人(时为松江府华亭县),是海派赏石崇奉的先祖。从明代以来,上海地区的古董收藏家以及盆景制作者前仆后继,延续了赏石文化的传统,并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得到了推陈出新,弘扬光大。特别是作为跻身于古董之列的古石的收藏、流通和研究。因此,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上海藏石家还更多地带有一种古典赏石的审美情结。形成了现有海派赏石中对传统石(供石、贡石)的尊重,因此,这种尊重是海派不能忘、不能丢的一项重要内容。
海派文化的特质是多元和包容,五方杂处,多元共生。它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内敛和细腻,又包容了西方文化的新奇和张扬。不受地域影响、不受石种影响,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以其特有的本土文化、移民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会和全新的欣赏理念,不断汲取、标新立异、追求卓越。反叛传统从来就不是创造新文化的方式,而追求传统资源的现代性传承才是。海派赏石是中国赏石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祝海派赏石在不断吸取新营养的同时,不断完善前行。
(注:本文部分内容写于2005年,全文成于2013年)
作者:赵德奇
赵德奇,律师、工程师、经济师、摄影家、旅行爱好者、赏石玩家。阅过几本自爱的闲书,装配检测过火箭发动机,参与筹建过几家上市公司,卖过几张摄影作品,闲逛过近五十个国家,藏有几方自以为是的玩石,写过几篇可有可无的赏石闲文。认真地做了不少小事,但无一属于精湛,现正休闲地走在大彻大悟的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