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茶馆,怎么个个“江湖气”十足?

常熟的老茶馆在过去如同一个乡镇的公共空间,人们在这里喝茶、闲聊,也听评弹演奏。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都在这一杯杯茶水里娓娓道来。现在,兴福寺下一碗蕈油面、一杯清茶,则成为了常熟人在虞山下的独特消遣。人们在此闲聊侃大山,惬意非常。江湖中,保留着常熟的茶馆,而茶馆中,亦蕴藏着常熟的'江湖'。

江湖中诞生的茶馆

茶馆在常熟的兴盛持续了很久,小有规模的茶馆早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明清时期正是江南一带市镇经济蓬勃发展的黄金期。凭借便利的水道交通网络,常熟的农产品、手工艺品贸易往来于府县之间,带来财富的流动,也带动了乡镇之间的市场交易氛围。人不再紧紧依附于土地,转而有了更多劳动力、财富流通于市场上。在这个情况下,一个能获取和交流信息,且自由开放的公共场所就显得尤为必要了。茶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人们的生活。

不同于县城府衙的僵化,也不同于传统农村的保守沉闷,发达市镇里的茶馆充满着自由鲜活的生命力。其时,茶馆更像是乡镇里一处公共空间。农户乡民、商贩掮客、脚夫杂役、商旅行人……社会各色人等往来于此,茶钱虽薄,却没有人真的只为喝杯茶而来。

老茶馆在过去如同一个乡镇的公共空间,人们在这里喝茶、闲聊,也听评弹演奏。供图 /常熟市评弹团

茶馆在常熟的分布可谓星罗棋布,据记载,民国七年,仅常熟城区的大小茶馆就有60多家;至20世纪50年代,增至120多家,居百业之首。分布于乡镇之间的茶馆更是不胜其数。茶馆的功能和形态在这期间也不断丰富和多样化,甚至茶馆的种类、人群也细分出等级来,一壶茶里大可窥见那个时代常熟的市井与人情。

现代常熟茶馆中的别样'江湖'

现代工业的浪潮席卷长三角地区后,市镇作为经济中心的地位逐渐丧失,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茶馆里谈天说地、互通有无、听书唱曲的功用逐渐被消解,大有淡出人们生活之势。但喝茶这件事,早已成为常熟人的风尚,茶馆也以一种更为纯粹的方式,回归到常熟人的生活中。

喝茶是件万不能着急的事。茶水冲入杯中,缓缓舒展开来,茶气氤氲,需得慢慢细琢磨。在这缓慢的等待中,人们把东家长、西家短说来喝去,也任粮油米价在这里起伏涨落,大生意小买卖在这里做成又两散,家国大小事也在几杯茶水间失掉了原本面貌……如此喝起来,茶的百般滋味,便尽由喝茶人细细体味了。

喝茶在常熟几成风气,初有规模的茶馆可追溯至清乾隆年间,其后喝茶之风一直盛行至今。摄影 / 王健

明代才子文震亨的《长物志》堪称明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美学指南,对于喝茶一事,书里说到:'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废者。'今日的常熟人,坐拥虞山的山峦景致,可怀古幽思,可登高望远。下到山脚,虽无茶童专门奉茶,一杯清茶却也抬手可得。褪去过去老茶馆承载的种种功用,茶馆又回归到异常纯粹的目的上来。

一碗蕈油面、一杯清茶,是常熟人在虞山下的独特消遣。人们在此闲聊侃大山,惬意非常。摄影 / 陈福宝

说到底,茶馆的形态又有何真意呢?茶馆里喝茶的人从不在意。一杯茶若能使人暂时抛却俗世庸扰,安坐桌边,清谈闲聊,仅仅感受茶给予的宽慰,便足以领略茶馆的美妙了。

- END -

文丨加贝

编辑 | 胡莙

原文取自《地道风物·常熟》有增减、改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