驷马穴治疗肺炎案例一则
罗某,男,71岁,德裔,乃退休数学家。五周前感染肺炎,曾延西医治疗一周,因不愿意长期使用抗生素而停药,经朋友的朋友辗转介绍来诊,希望针灸能帮助他早点康复。
病史:糖尿病44年。15年前曾罹患他症尝试过针灸,但因怕针怕痛,中途而废。
主诉:抗生素治疗后已不再发热,反畏寒恶风。目前仍咳嗽频繁,多言则剧,痰多稠黏,常觉有痰哽在喉咙气管之中。呼吸不畅,胸口闷重。自觉极端虚弱,倦怠乏力。
诊察:寸脉虚教微浮,尺脉沉弱。舌胖齿痕,苔薄黄微腻。面带愁容,沉默寡言。
病机:外感余邪未尽,肺经湿热未清;年老体衰,元气耗损。
处方:患者怕针怕痛,配穴惟求精简。灵骨L、大白L、重子R、重仙R。
【二诊】2015年10月16日。
主诉:自觉体力逐渐恢复,大声多言才有乏力感。劳动过后还是会觉得困倦,但虚弱的感觉已大幅减少,畏寒恶风不显,目前主要的不适是肺中还有堵塞感。同时也抱怨手部及掌部穴位的针刺,造成他拉大提琴自娱时,容易感到手掌酸软无力。
处方:了解了他的诉求,决定选用同样能补元气、增免疫的足三里,取代针感较强的灵骨、大白,但就在他换上短裤,躺上针灸床的刹那,发现他两条大腿驷马中穴的皮肤上,各有鲜红夹黯的微细血管开敷如树枝状,向外放射。询之不痒不痛,出现的时间已难确定,估计约一个月左右。经了解和沟通后,改弦易辙如下:
处方:鱼际R、 驷马中B、驷马上B、足三里B、丰隆B
刺络:四花外B
【三诊】2015年10月23日。
主诉:经上次治疗后,肺中堵塞感明显减轻。自觉体能状态恢复极好,上次针刺穴位及刺络范围,均无任何不适,晨起时,喉咙常有一、两口痰。诘之,冷果、冰饮久食成习,甚难忌口。
处方:针刺鱼际R、驷马中B、驷马上B、足三里B、丰隆B;
刺络四花外B、驷马中B。
【四诊】2015年10月27日。
主诉:上次治疗后,回医院追踪,并做了CT ,据医师判读,肺中已看不到任何异常活动,另做了呼吸肺活量测试,吸气量稍有不足。但他表示,平时呼吸倒没有明显感觉,只有最近回健身房运动,动作上须配合吸气时,不太能吸饱。
处方:简要为他介绍中医“肾主纳气”的概念,并重新配穴。
关元、气海、驷马中B、通肾B、肾关B、足三里B。
【追踪】 2015年11月17日。
经过上次治疗后,相隔三周,罗某再度来诊,但这次是因为购物时跌倒,撞伤右手及右膝。之前的肺炎已基本痊愈,无不适状况。本次门诊以伤科为主。
【临床思维】
急、慢性肺炎本来就是重子、重仙的主治,搭配灵骨、大白更是无懈可击。但因患者以大提琴遣兴,不希望掌指的灵敏度受到针灸的影响,以至于在变更配穴的过程无意间发现了肺炎在两大腿的反应点就在驷马中穴上,各有鲜红夹黯的孙络(微细血管)开效如树技外放射。这是属于血管扩张型的皮肤反应点,颜色由鲜红过渡黯红,表示疾病由急性发炎转往慢性迁延。杨师管讲述:“就诊断及病理而言,腧穴即反应点;就治疗而论,腧穴又是刺激点。”此案此证,正是诊断与治疗互映的体现。故驷马中穴,取树枝状微细血管中心部位颜色较暗处进针。驱马上穴,取皮肤发红区块进针。咳嗽有痰,痰稠难咯,以鱼际代重仙。
急性肺炎,病菌顽强,西医采用抗生素治疗,疗程起码两星期以上。本例患者年逾古稀,在服用一星期后自行停药。犹忆多年前刚到院实习,家父黄炜彬医师曾提醒: “中断抗生素治疗的病人,中医无论用针、用药,都必须以清理余邪为首务,谨防周折翻转。”董氏刺络法既能去宛陈,更能治急症;本案恪遵庭训 ,踵随师法,于四花外点刺而取效,胸堵痰涌,一次顿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