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图阁】韵味水墨
中国的水墨画,在世界上是很独特的画种。它不用或少用色彩,一般只有浓淡不同的黑色墨水,在白色的纸(或绢)上作画。水墨画之于中国画,就如同油画之于西方绘画,它是中国画的典型面目,也是最能代表中国艺术精神的形式之一。
一般认为,唐代诗人王维是中国第一位水墨画家,在他之前,中国绘画都是着色的。王维受到道家和禅宗哲学的影响,在中国书法的启发下,创造了水墨画。今天我们已经很难见到他的真迹,一幅名为《雪溪图》的作品,是北宋人的摹本,比较接近王维的风格。这幅水墨山水画的是郊外雪中溪流风光,完全不用色彩,用黑色的水墨,居然创造了一个平淡悠远的白雪世界。自他以后,水墨画法渐渐成为风尚,到了公元9世纪中后期(唐末五代到北宋初年),水墨画超过了着色画的影响,一跃成为中国画的主要形式。
在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水墨画,这显然有技术材料和艺术传统方面的原因。水墨画一般画在纸和绢上,其中又以纸张为主。中国造纸技术很发达,具有良好质感和丰富渗透功能的纸张为水墨画的出现提供了基础。而中国有书法的传统,书法的创作方式对水墨画有直接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原因却来自观念方面。
用黑色的墨水在白色的纸、绢上作画,这是中国画家所钟情的“黑白世界”。黑白世界,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无色的世界,不是它完全没有颜色,而是说它没有绚烂富丽的颜色。中国画本来很重视色彩——早期的中国画被称为“丹青”,就是对色彩的强调。中国人色彩感受能力并不差,看一看中国京剧的服饰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中国画家本来就强调“以色貌色”——世界中有红,有黄,有蓝,有丰富的颜色,绘画应该以变化多样的色彩来表现。这种局面到唐五代发生了变化。
唐代书画艺术家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同自然之妙有”的观点。“同自然之妙有”是说,书画艺术应该具有造化自然一样的性质,造化自然是最朴素的,它排斥人为,排斥文饰。这种“同自然之妙有”的追求,体现在山水画创作中,就是以水墨代替青绿着色。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曾对水墨山水画兴起的思想根源作了说明。他指出,自然万象的本体和生命是“道”,也就是阴阳的气化,它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所谓“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无言,神功独运”。“道”(“气”)是最朴素的,但它蕴含着自然界的五色,产生着自然界的五色。自然万象的五彩,并不是依靠着丹碌、铅粉的着色,而是依靠朴素的“道” (“阴阳陶蒸”),所谓“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綷”。而水墨的颜色,正和“道”一样朴素。它最接近“玄化无言”的“道”,最接近自然的本性,因此是最“自然”的颜色。它也和“道”一样,蕴含着自然界的五色,产生着自然界的五色。所以张彦远说“运墨而五色具”。水墨的世界,可以表现出色彩的感觉,同时还能表现出色彩无法传达的内容。画家如果“意在五色”,用“丹碌”的颜色涂草木,用铅粉的颜色涂云雪,就背离了造化自然的本性,用人工破坏了自然,结果就是如张彦远所说“物象乖矣”。张彦远的话说明,水墨山水画的兴起,和画家在道家思想影响下追求“同自然之妙有”的境界有着必然的联系。
张彦远的这个思想,也表现其他一些画论著作中,如托名王维的《画山水诀》一开始就说:“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这就是说,因为水墨的颜色最符合造化自然的本性,所以水墨山水画在绘画中占有最高的位置。
“画道之中,水墨为上”,从此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