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入选世界重大考古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13-08-27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作者:

图为论坛开幕上向入选世界重大考古研究成果的代表颁发证书。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首届世界考古论坛23日在上海开幕,由世界各大地区考古学术权威和专家评选的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重大考古研究成果评选结果在论坛上揭晓,“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等9项考古成果,获评为世界重大考古研究成果。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承担,该项目研究深刻揭示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对中华文明形成的时间、地域、过程、原因及机制和早期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次评出的另8项世界重大考古研究成果分别是: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中国西南晚更新世全新世过渡时期古老型人类的发现”,马鹿洞和隆林洞出土的人类化石解剖学特征上与现代人明显不同,可能代表世界范围内从未出现过的至少一种或几种古老型人群。

  ——美国匹兹堡大学“复杂社会初始阶段规律性的差异”,该项目对11个不同地区案例的综合研究,对于人们理解全球范围内复杂社会的变化具有重大意义。

  ——美国密歇根大学“缔造社会不平等:君主制、奴隶制和帝制的根基”,该项研究通过对现在和过去的社会群体进行深入且广泛的研究,提出是社会逻辑的变化造就了大型的等级分化的社会。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柬埔寨吴哥:巨型低密度城市化进程”,该项目为充分了解吴哥窟的规模、空间组织、经济运作,以及东亚的城市化历史、不同文化和环境下的城市化进程意义重大。

  ——德国考古研究院“南高加索库拉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研究”,该项研究依靠大范围古环境的重建以及特殊地点深入的考古研究为思路,深刻探讨了公元前6世纪到前3世纪高加索库拉地区人类与景观之间的关联和互动。

  ——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吴哥文明的起源”,通过20多年的工作,该项目建立起当地的考古文化建立起发展序列,揭示早期国家的建立是当地文化发展的结果。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美国西南古代村庄聚落的历史生态动力机制”,聚落生态动力计划利用实证研究及基于个体的计算机建模来解释美国西南部古代普韦布洛社会长时期的变化,为研究区域社会文明的形成、发展和消亡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秘鲁特鲁希略国立大学“秘鲁特鲁希略太阳神庙和月亮神庙的考古调查”,该项目是秘鲁至今进行的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研究,这项研究为探讨早期南美洲社会组织情况提供了坚实基础。

  首届“世界考古·上海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政府联合主办,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上海市文物局承办。作为国际考古学界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论坛致力于促进国际考古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世界范围内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的水平,推进考古资源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据介绍,论坛咨询委员由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和文化遗产研究领域的150位专家学者组成,负责提名或者帮助推荐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论坛评审委员会由17个国家和地区的40名考古学者组成,都是来自世界各大地区的考古学术权威和专家,负责对推荐的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进行评选。

  本次论坛为期4天,获评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和考古研究成果的项目,将分别在论坛上进行介绍和展示,接受来自世界不同地区考古学专家学者的点评。论坛还推出世界考古学主题论坛演讲及公众考古学讲座,并组织前往浙江省良渚遗址发掘现场、良渚博物院参观考察。(中新社  孙自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