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种病适合“冬病夏治”,时机把握好了事半功倍!

冬病夏治属于中国传统医学范畴,是依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中医理论的特色疗法。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反复发作或加重。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这4种“冬病”最适合“夏治”

痛经

女性在月经来之前或月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或剧痛难忍,并随着月经周期而发作。一般冬季病症明显,夏季有所缓解。

痛经的主要原因是气血运行不畅

1、经期受寒、饮冷,寒湿伤于下焦(腹腔脐以下部位),经血为寒湿所凝,运行不畅而作痛;

2、肝郁气滞,血行受阻,经血滞于子宫;

3、体质虚弱,或肝肾不足,孕育过多,精血亏损。

推荐调理方法:艾灸

痛经时用点燃的艾条灸痛点,直至疼痛减轻或者消失。平日调理痛经时灸膀胱、小肠、肾俞、三焦、脾俞、中极等穴位灸至皮肤潮红、有湿润感为度。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病”范畴,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常见引起支气管哮喘的原因:

1、外感风寒或风热诸邪,从口鼻皮毛而人,失于宣散,内舍于肺,雍塞气道,肺失宣降而致哮鸣气急;

2、先天不足、素禀异质,易感外邪,肺失布津,伏痰内留,每遇新感而引动伏邪;

3、饮食不当,贪食生冷;情志失调,脏腑气血功能受损;身体过度疲劳,损伤肺气等。

推荐调理方法:刮痧

特效穴位:风门、肺俞、心俞、胃俞、脾俞、肾俞、中府、尺泽、太渊、曲池、商阳、定喘、足三里、丰隆、风府、大椎。

先从颈部风府刮至大椎,再重刮定喘、风门、肺俞、心俞、脾俞、胃俞、肾俞、中府、尺泽、太渊、足三里、丰隆穴,以皮肤发红及皮下有淤点、淤斑为度,再配以点刺合谷、少商、商阳和十冲穴。

重点选择在夏季每伏的第 1 天辰时刮拭,之后可每 3 ~ 7 天一次,最多不超过 10次。

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类风湿在中医里面都统称为“痹证”,其原因主要是正气虚弱,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注于经络、关节、肌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即所谓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致发为痹。

常见引起风湿的原因:

1、内因:正气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衡就很容易让外邪入侵体内,肌肉与关节受累则使经脉气血阻塞不通,进而引发风湿痹病;

2、外因:多指风、湿、寒等外邪物质,环境潮湿、气候变化、淋雨涉水等均可让这些外邪入侵关节与肌肉等部位。

推荐调理方法:敷贴疗法

风湿病的夏治方法有很多,针灸、按摩、理疗、食疗、穴位贴敷药饼等等,其原理都是通经活络,祛除寒邪之气

最简单的是采用敷贴疗法。初伏时节是贴三伏贴的最佳时机,中医类的医院或药店一般都有配好药方的伏贴,每伏贴一次,一次贴24小时,非常方便实用。

湿疹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与湿邪有关,湿可蕴热,发为湿热之证,久之湿则伤脾,热则伤阴血,而致虚实夹杂之证。

常见引起湿疹的原因:

1、内因湿重、脾虚引起:脾湿,胃消化功能不正常,食物无法充分消化吸收,水湿留在体内,当水湿运转到皮肤时,就会形成湿疹;

2、外因外来风邪侵袭,常见过敏原如:虾、蟹、牛奶等;常吃烤辣炸等燥热食物,也容易造成血热,诱发湿疹。

推荐调理方法:拔罐

穴位:阿是穴(病灶皮损部位)、大椎穴、肺俞、血海、隔俞、曲池、蠡沟等穴位。

将穴位刺血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应根据病灶皮损部位的大小,确定罐具大小多少,以覆盖全部皮损区为标准。每日1~2次,至皮损处结痂后脱屑愈合为止。操作方法具体情况还要因人、因病而异。

版权申明:

(0)

相关推荐